摘要: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面对强权逞威和外敌侵凌,有卑躬屈膝的软骨头,更有铁骨铮铮的真英雄。拿抗日战争时期来说,虽有汉奸卖国求荣、为虎作伥,但绝大多数中华儿女用热血诠释了对祖国与民族的忠诚,无数英雄用生命践行了“威武不能屈”的誓言。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面对强权逞威和外敌侵凌,有卑躬屈膝的软骨头,更有铁骨铮铮的真英雄。拿抗日战争时期来说,虽有汉奸卖国求荣、为虎作伥,但绝大多数中华儿女用热血诠释了对祖国与民族的忠诚,无数英雄用生命践行了“威武不能屈”的誓言。
各个时代道德标准不同,对英雄的标尺也不尽一致。旧时代,舍己救主,忠君报国是英雄;近现代,牺牲自己,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和民族,是英雄……如此等等。
今日敬说五位不怕死的中国英雄:豫让、荆轲、苏武、安金藏、赵一曼。
从春秋战国到近代烽火,五位英雄跨越时空书写着同样的忠义传奇。他们是不怕死的中国人,他们的英名人人敬仰。他们的事迹万口传诵,历经岁月沉淀依旧震撼人心。
一、漆身吞炭报主恩,侠骨丹心照春秋——豫让
人物出身简介
豫让,春秋末期晋国人,出身普通士族,早年依附范氏、中行氏未获重用,投奔晋国正卿智伯瑶后才得赏识厚待,被视为心腹,这份知遇之恩让他立誓以死相报。
英雄事迹详情
公元前453年,智伯联合韩、魏攻赵,不料韩、魏临阵倒戈,与赵氏联手灭智伯一族,智伯战死,头颅被赵襄子制成酒器,豫让悲痛欲绝,立誓报仇。他伪装成宫刑奴隶混入赵襄子宫中修厕,暗藏匕首行刺,因赵襄子心神不宁被搜出,直言“为智伯报仇”却侥幸不死。
公元前450年左右,豫让为 刺杀赵襄子而彻底改容换声,用生漆涂身致皮肤溃烂,吞烧红木炭毁坏声带,连妻子都无法辨认。他沿街乞讨,埋伏在赵襄子常经过的太原豫让桥下,伺机二次行刺,不幸因马匹受惊再次被擒。
对手与众人反应
赵襄子既怒又不解:“你曾事范氏、中行氏,他们被灭时你未报仇,为何独独为智伯执着至此?”豫让昂首回应:“范氏、中行氏待我如常人,我以常人之礼回报;智伯待我如国士,我必以国士之忠相报!”这番话让在场侍卫随从无不震惊,赵襄子亦被其忠义震撼,感叹其忠义足以名留青史。
人物结局
豫让自知必死,恳请赵襄子脱下身上的锦袍,让豫让象征性刺击以了却报仇心愿,赵襄子答应了。接过赵襄子脱下的锦袍后,豫让奋力纵身而起三次挥剑刺袍,高呼“智伯,我今日总算为你报仇了!”随后横剑自刎。
义士豫让
英雄豫让
赞评
豫让以平凡之身演绎感天动地的忠义传奇,不为名利生死所惧,仅凭智伯知遇之恩便倾尽一生践行誓言。漆身吞炭的苦痛磨不去其忠义,两次行刺失败打不垮其决心,在诸侯纷争的年代,用生命诠释“士为知己者死”的真谛。他的忠义不是愚忠,而是对道义的执着坚守,穿越两千余年时光依旧流传,提醒世人忠义是中国人的精神脊梁,这样的英雄值得世代敬仰铭记,其侠骨丹心永远照亮中华历史的春秋篇章。
二、孤胆刺秦赴国难,铁血丹心照九州——荆轲
人物出身简介
荆轲,战国末期卫国人,齐国庆氏后裔,迁居卫国后称“庆卿”,游历燕国后被称为“荆卿”。他好读书击剑,胸怀大志,性格沉稳刚毅,是当时闻名天下的侠义之士。
英雄事迹详情
公元前228年,秦国破邯郸,兵锋直指燕国,燕太子丹决意派刺客刺秦,选中荆轲。荆轲与太子丹策划,以秦国叛将樊於期首级和燕国督亢(今河北易县、涿州一带)地图为礼,骗取秦王信任。樊於期为成全大业,毅然自刎献首。
公元前227年,荆轲携副手秦舞阳从蓟城(今北京)出发赴咸阳,易水河畔,太子丹与众宾客白衣送行,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动人心魄。抵达咸阳后,秦舞阳见秦王宫殿威严吓得发抖,荆轲从容解围,捧地图上前献呈,当地图全展,藏于其中的匕首赫然显现,他左手抓秦王衣袖,右手持匕首猛刺,秦王挣脱绕柱躲避,场面混乱。
对手与众人反应
秦王嬴政惊慌失措,往日威严尽失,大臣们吓得目瞪口呆,有的瘫坐尖叫。秦舞阳瘫软在地,与“少年勇士”名声判若两人。侍医夏无且急中生智,用药箱砸向荆轲,大臣们齐声提醒秦王拔剑。在场所有人都被荆轲孤勇震撼,一个弱国刺客竟敢孤身闯强秦宫殿行刺,这份胆识足以铭记终身,秦王事后回忆亦心有余悸。
荆轲刺秦石像
人物结局
秦王拔剑砍中荆轲左腿,荆轲倒地后掷匕首未中,被连砍数剑。他靠柱大笑,怒骂“未能成功,是想活捉你逼还各国土地,报答太子丹!”随后被侍卫乱刀杀死,年仅三十余岁。
赞评
荆轲承载一国希望,明知刺秦九死一生,仍义无反顾奔赴咸阳宫。他并非鲁莽,而是怀着清醒认知与坚定信念,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用生命践行对燕国的忠诚。易水悲歌是他最后的绝唱,咸阳宫殊死搏斗是对命运最顽强的抗争。虽刺秦失败,却用孤勇忠义诠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让世人明白面对强权总有无畏的力量与忠诚的信念。即便功败垂成,他依然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其铁血丹心永远照亮九州大地,激励后人在危难中坚守气节。
三、义不受辱自刎不死,北海牧羊守汉节,十九风霜铸丹心——苏武
人物出身简介
苏武,字子卿,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官宦世家出身,父亲苏建曾任代郡太守。他品行端正、为人正直,以孝廉入朝,晋升为中郎将,深受汉武帝信任器重。
英雄事迹详情
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受任正使,率副使张胜、随员常惠等百余人出使匈奴,护送匈奴使者回国并携带厚礼示好。不料张胜私下与匈奴缑王等人密谋劫持单于母亲归汉,事败后导致苏武一行被扣留,汉朝降将卫律奉命审理。
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
单于敬佩其气节,更想招降他,将其关入阴冷地窖,不给饮食。寒冬时节,苏武渴饮积雪、饿嚼羊皮袄,凭顽强意志绝境求生数日未屈服。后被流放到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无人区,放牧公羊,单于称“公羊生羔方可归汉”,意图终身囚禁。
苏武北海牧羊十九载
对手与众人反应
卫律以富贵诱惑、死亡威胁,均被苏武痛骂驳斥,卫律既羞愧又敬佩,不敢再劝。单于大臣见苏武北海牧羊仍坚守汉节,震撼不已;随员常惠等人被分散关押,得知其遭遇既心疼又敬佩,始终坚守汉使身份。匈奴士兵受其坚韧忠诚打动,常偷偷送食物衣物,单于多次探望,见他手持脱落毛饰的汉节牧羊,感慨万千,愈发敬佩。
人物结局
苏武在北海牧羊十九年,历经酷寒孤寂,始终未向匈奴屈服。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汉匈和议,汉朝使者在常惠帮助下得知苏武下落,施压后单于将其接到匈奴王庭释放并让其回国。归长安时,苏武年近六十,须发皆白、身形憔悴,仍紧握光秃秃的汉节,百姓夹道欢迎,汉昭帝任命他为典属国。元平元年(前74年),因参与拥立汉宣帝,受封关内侯。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病逝,享年八十余岁,后被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
赞评
十九年风霜雨雪,十九年孤苦伶仃,苏武在北海之滨用生命坚守对汉朝的忠诚,诠释“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气节。地窖饥寒、北海孤寂、匈奴威逼利诱,都未动摇他的信念,那根光秃秃的汉节是忠诚的象征。他不为富贵所惑、不为死亡所惧,在异国绝境中始终牢记汉使身份,坚守国家尊严与民族气节。苏武的故事是跨越千年的忠义传奇,证明忠诚是深入骨髓的信念,是困境中永不放弃的坚守。他的气节如北海冰雪般纯洁,如松柏般坚韧,永远激励后人坚守本心、忠于祖国,值得镌刻在历史丰碑上,永远活在中华儿女心中。
四、剜心救主明忠志,盛唐铁血耀千秋——安金藏
人物出身简介
安金藏,唐代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西域安息国移民后裔,家族因经商迁居长安,世代信佛。他早年入宫任太常寺乐工,负责宫廷演奏,为人正直忠厚、刚毅果敢,深受信任。
英雄事迹详情
人物生平
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唐睿宗李旦为东宫太子。此时,武则天对李姓宗室很有戒心,许多官员因私下拜见李旦而获罪被处以极刑。安金藏等乐舞艺人由于职业的原因,能够在李旦左右侍奉。
不久,太子李旦被人诬告反叛,武后下诏命酷吏来俊臣查处此事。来俊臣刑讯逼供,太子身边的人害怕被施以酷刑,欲承认罪名,只有安金藏毫不畏惧。为给太子洗脱罪名,安金藏说:“不相信我的话,我只有用剖心来证明太子没有谋反。”说完,即拔出佩刀刺入自己的腹中,肠子流到地上,来俊臣和在场者无不大惊失色,极为感佩。
英雄安金藏
对手与众人反应
武后听说此事,大为吃惊,命人将安金藏抬到宫中,请御医仔细诊治。太医把肠子放回其腹中,以桑白皮为线缝合,敷之以药。也许是安金藏命不该绝,过了一宿,他竟然奇迹般苏醒过来。武后亲临探视,感叹地说:“太子有冤,自己却不能辩白,反而让你为他洗脱罪名,太子不如你忠诚呀!”随即下诏终止案件审理,李旦因此而幸免于难。
人物结局
唐睿宗李旦复位后,为感谢安金藏当初舍身相救之恩,将他擢升为右武卫中郎将。先天元年(712)八月,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追思金藏忠节,下制褒美,擢拜右骁卫将军,乃令史官编次其事”。到开元二十年(732),玄宗又特别封赏他代国公爵位。
安金藏为人不仅忠肝义胆,而且非常孝敬父母。他母亲去世后安葬在龙门东山,他在坟前守孝,并精心安排后事。史书记载:东山上涌出了泉水,连山上的李树也在冬天开了花。安金藏的孝行也受到了朝廷的表彰。大历元年(766年),安金藏去世,追赠兵部尚书,谥号为忠,配享唐睿宗庙庭,葬于永寿县。
赞评
安金藏以一介乐工之身,在太子蒙冤、众人避之不及之时挺身而出,用剜心自尽的极端方式证明太子清白,这份勇气与忠诚震撼天地。他无显赫地位与权势,却有赤诚之心,在强权面前不卑不亢,用生命践行对主人的忠诚。朝堂剜心之举,是对忠义最坚定的诠释,是对诬陷者最有力的反击,不仅拯救太子,更让世人见证忠诚的力量,令趋炎附势者无地自容。安金藏的故事是盛唐忠义传奇,用生命为“忠诚”二字增添光辉注脚,证明忠诚无关地位,只在内心坚守。这位出身平凡的英雄,用不平凡的壮举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永远敬仰传颂。
五、喋血抗倭铸英魂,巾帼英雄赵一曼
人物出身简介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生于四川宜宾白花镇富裕地主家庭。她聪慧倔强,反对封建礼教,受新思想影响投身革命,1926年入党,赴苏联学习后回国,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是著名抗日民族英雄。
英雄事迹详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主动赴东北抗日前线,在沈阳、哈尔滨从事地下工作,组织罢工游行,宣传抗日思想。1935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二团政委,率部在珠河(今黑龙江尚志)、宾县等地开展游击战,袭击日军据点、破坏交通线,屡创佳绩,被战士们亲切称为“赵大姐”。
民族英雄 赵一曼和她的儿子合影照片
民族英雄赵一曼
1935年11月,赵一曼率部与日军激战,为掩护大部队突围,带少数战士断后,身中数弹被俘。日军将其押往珠河县城,用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烙铁烫、电刑等酷刑逼供,试图获取抗联情报,她遍体鳞伤却始终坚贞不屈,痛斥日军侵略行径。
对手与众人反应
审讯的日军官兵从未见如此顽强的女性,有的士兵心生不忍,军官被其倔强不屈震撼,无法理解她为何宁受酷刑也不投降。同被俘战士受其鼓舞,誓不投降;日军护士被其爱国情怀打动,偷偷为她疗伤传信。日军高层以高官厚禄诱惑,亦被严词拒绝,她还向日军士兵宣传抗日思想,打动不少人。
民族英雄赵一曼
人物结局
1936年8月2日,日军见无法让赵一曼屈服,将其押往珠河刑场枪决。途中她向百姓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刑场之上仍痛斥日军,从容就义时年仅31岁。百姓冒死掩埋其遗体,新中国成立后,她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家乡建纪念馆,遗书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
赞评
赵一曼以巾帼之身投身抗日斗争,国家危亡之际告别年幼儿子,放弃优渥生活奔赴东北前线,在枪林弹雨中与日军殊死搏斗。被俘后,面对日军酷刑与利诱,她用钢铁意志坚守秘密,捍卫民族尊严,用31岁的生命谱写抗日英雄赞歌。她兼具女性温柔与战士勇猛,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缩影,让世人见证中华儿女在强敌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赵一曼的英名与事迹铭刻在民族历史丰碑上,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勇敢前行,她的抗倭英魂永远闪耀在中华大地。
从豫让到赵一曼,五位英雄跨越千年,身份各异却同样忠诚无畏。他们用生命诠释忠义,用壮举彰显气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正是这些英雄的存在,让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他们的故事永远激励后人坚守正义、忠于祖国,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来源:楚之奇纵谈文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