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双11,悄无声息地拉开了帷幕。没有铺天盖地的全民热议,没有社交平台的话题刷屏。尽管各大平台将促销周期拉长至37天,从10月9日0点到11月14日24点,创下历届双十一之最,但“无感”依旧成为今年大促最鲜明的集体体感。
2025年的双11,悄无声息地拉开了帷幕。没有铺天盖地的全民热议,没有社交平台的话题刷屏。尽管各大平台将促销周期拉长至37天,从10月9日0点到11月14日24点,创下历届双十一之最,但“无感”依旧成为今年大促最鲜明的集体体感。
而往年“人头攒动”“蹲守秒杀”的盛景难寻,取而代之的是“不花钱就没流量”的集体困境。在此之下,带货主播们的生存现状两极分化,有人靠资本加持站稳脚跟,有人在流量真空里艰难求生。那么,在这变化的背后,究竟藏着直播电商行业怎样的深层逻辑变迁?曾经的流量狂欢为何会沦为如今的生存大考?
双11直播间现状:不花钱,没流量
“中腰部主播非常惨,双11完全没流量。”拥有超过200万粉丝的带货主播杨发发道出了众多中小主播的困境。往年此时,双11本应是直播间流量与销量齐飞的黄金期,但2025年的大促季,不少中小玩家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流量寒冬,直播间曝光量、观看数、成交额集体断崖式下滑。
流量断崖的背后,是头部主播通过极高的付费投流比例瓜分绝大部分流量。杨发发在采访中透露,贾乃亮、广东夫妇、交个朋友等头部主播把流量瓜分完了,“他们付费投80%,如今已没有不投流的头部主播,因为自然流量很难获取。”在她看来,过去平台流量池还能实现“一半广告流量、一半自然流量”的均衡分配,可如今付费投流成了撬动流量的唯一钥匙。
另一位郑女士也对媒体透露,双11期间,她的直播间流量突然变差,曝光量和营业额降了一半以上。“7-9月,直播间每天仅靠自然流量能卖出100-200单;但从10月中旬开始,直播间付费投流才卖到50-60单,如果不投流每天只有20-30单。因为几乎没有自然流量,平时2元的点击现在涨到了5元,每天投入费用近200元。”
而郑女士的遭遇并非孤例,主播瑶瑶(化名)直言自己的账号“像废了一样”:“平常带货视频最低流量都有几千,这几天直接掉到过百。听说双十一期间平台会把大部分流量分给销量好的大博主,我们这种小卡拉米只能硬熬这段时间。”
主播伉伉(化名)面对自己冷清的直播间也很无奈:“最近直播间流量差到怀疑人生,播两个小时成交GMV只有100多。大主播大网红都在疯狂投流,我们这种纯靠自然流的小主播,真不知道该咋办。”
更让人绝望的是“投流也难破局”的困境,主播浅浅(化名)透露:“双十一直播间流量差到极致,播两个小时投了800块,在线观看就几个人,一单都没出;可要是不投流,直播间更是冷清得像空城。”
还有知情人透露:“去年也一样,头部也都在亏着,能保本roi都算是好的了。”
显然,这场双11不再是流量红利的盛宴。当付费投流从“加分项”变成“必选项”,直播间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竞技场,而是成了资本加持下的流量博弈场。中小玩家要么咬牙砸钱加入投流大战,压缩利润艰难求生;要么被流量壁垒挡在门外,在冷清中黯然退场。
直播电商红利见顶
“不花钱没流量”的现状,并非双11的短期现象,而是直播电商行业红利见顶的直接映射。经过多年的爆发式增长,直播电商市场已经从“增量争夺”进入“存量博弈”阶段,流量天花板逐渐显现。
据艾瑞咨询数据,2024年中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达5.8万亿元,看似体量庞大,但增速已放缓至17.7%,较2021年121.1%的爆发式增长大幅回落。这意味着,行业已经告别了“野蛮生长”的黄金时代,进入了理性发展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从《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可见,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增速一年比一年放缓,从2021年的14.03%降至2024年的2.13%。这表明,靠大规模用户增长驱动业务扩张的模式,如今已难以为继。
但行业参与者仍在持续扩容,直播电商的低门槛特性吸引大量参与者涌入,除传统达人主播外,品牌自播(店播)已成运营标配,明星、素人也纷纷入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¹,主播账号累计开通1.93亿个,月活跃开播帐号3326.7万个。2024年²,受中小店播及生活服务直播高速增长带动,职业主播(含机构账号及个人账号开播的职业主播)规模达到3880万,同比增长157%。
随着直播间总量呈几何级增长,流量分配“粥少僧多”的格局已成必然。正因此,流量不再是免费的午餐,而是需要真金白银竞拍的稀缺资源。
此外,近年来部分头部主播的“翻车”事件,导致部分用户对主播推荐的信任感降低,不再盲目种草和拔草。例如,辛巴自创卫生巾品牌“棉密码”被曝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硫脲;三只羊带货的“香港美诚月饼”,因产地不在香港被卷入争议;郭小胖曾为带货“某品牌极润水乳保湿套组”在宣传中将该产品与药品相混淆……根据消费保平台数据,2024年直播电商投诉量高达87473件,同比增长率为185.16%。
而且商业模式的多元化也在分流直播电商的流量。除了传统的货架电商,还有内容电商,以及在消费者“即需即买即得”的需求催变下,即时零售从“食品外卖”向“万物外卖”转型。当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被分散,直播电商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流量自然被分流。
同时,市场监管加严。今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直播电商监管专题新闻发布会,市场监管总局网监司副司长刘军卫透露两件大事:
一是《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将于近期正式发布出台,进一步明确直播电商平台、直播间运营者、直播营销人员及其服务机构等主体的法律责任。同时,《直播电商平台服务管理基本要求》《网络交易合规数据报送规范》两项国家标准已完成立项,正在加快推进起草制定。
二是强力整治虚假营销、假冒伪劣等直播电商乱象,加大对直播电商领域产品质量、食品安全专项抽查抽检频次和力度,健全“线上发现、线下追查、线下发现、线上管控”的直播电商一体化监管体制,对于直播间运营者、主播、平台内商家等主体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
言而总之,直播电商已经告别了“遍地捡钱”的蜜月期,进入拼专业、拼内容、拼供应链、拼品牌、拼精细化运营的“存量内卷”时代。
促销常态化消费力疲软
当互联网的流量红利逐渐消退,市场竞争全面进入存量时代,各方角逐的焦点也无可避免地回归到了最直接的价格比拼。曾经藏在“省钱”“补贴”背后的低价争夺,如今已变成“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明牌硬刚。
更关键的是,电商促销节点的密集化,大幅削弱双11这类大促的独特地位。从38女王节、618年中大促,到99划算节、黑五狂欢季,以及层出不穷的月度主题促销,几乎每一个月都有所谓“大促”登场,消费者全年都沉浸在“打折氛围”中。
不仅如此,直播电商的崛起更是进一步将“低价”推向常态。无论是“1元秒杀”“9.9包邮”,还是主播口中的“全年抄底价,仅限今天”……类似话术几乎365天萦绕在不同直播间,“低价”已成为直播电商不可动摇的底层逻辑。
可当以前“一年等一次”优惠,转变为现在日常就能轻松获得。这种对消费力的稀释,使得再难以唤起消费者的剁手热情。“现在由于活动多了,不会像以前一样买到就是赚到了,就没那种热情了。这次‘双11’期间,我想起来就买,要买也是买一些刚需的,不会去囤货了”消费者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³。
根据《2025放心消费报告》显示,在消费风格的问卷调研中,排名前三位的是理性型、节俭型和绿色型。“需要才买,物尽其用”的理性型消费者和“精打细算,货比三家”的节俭型消费者占据了主导地位(过半数)。“日常利用大促囤货”的囤积型消费者、“缺乏规划,消费时经常头脑发热”的冲动型消费者和“不存钱,甚至透支信用卡”的月光型消费者只占少数。
而且随着一场接着一场的促销,商家的价格底牌早已被消费者看得清清楚楚。有网友就指出:“双11先提价再降这是在干嘛,购物车躺着的好几件都涨价了。”“双11不真诚,先涨后打折,比平时还贵。”
然而,商家既无法赔本赚吆喝,又不得不维持大促的虚假繁荣,导致双11折扣沦为日常底价的重复上演,甚至部分商品在双11的标价竟高于日常促销价。于是消费者逐渐意识到:大促未必是价格洼地,自然用脚投票告别这场平台自嗨。
双11的流量困局与消费冷静,本质是直播电商从“流量狂欢”向“价值深耕”的必然转型。当低价内卷、资本投流难以为继,行业终要回归商业本质。
注释&参考
1、《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发展报告(2024-2025)》
2、《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
3、央广网,《第17个“双11”创史上最长记录 带来哪些消费新体验?》
来源:母婴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