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生,我是不是快不行了?”在门诊,一位60多岁的老大哥坐都坐不住,满脸凝重。他刚查出冠心病,心电图有点异常,就觉得“心脏随时要停”。
“医生,我是不是快不行了?”在门诊,一位60多岁的老大哥坐都坐不住,满脸凝重。他刚查出冠心病,心电图有点异常,就觉得“心脏随时要停”。
可实际检查下来,指标都平稳,医生反复解释:目前是稳定型冠心病,可以日常管理,不用太焦虑。
这种场景,实在太常见了。一听“心脏病”,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不治之症”,吃饭不香、觉也睡不好,甚至开始写遗嘱、交代后事。其实,真正危险的不是病,而是对病的误解。
冠心病并非“等死的病”,而是一种可以长期稳定控制的慢性病。关键是,你有没有真正了解它,还是被“误会”带着节奏乱了阵脚?
很多人不知道,如果没有以下4类症状,冠心病多为“稳定期”,并不需要过度担忧。反而过度紧张、盲目吃药、频繁检查,才是对身体的“二次伤害”。
一位老邻居,查出冠心病后,一天测三次血压、五次心率,微信步数不到500步就不敢动。结果半年后,焦虑引发失眠、血糖升高、体重暴涨,反而拖垮了身体。
那这4类“危险信号”到底是什么?
第一,胸痛性质发生变化,比如原来走两层楼才胸闷,现在走几步就痛,或者疼痛部位扩散到手臂、下颌,持续时间变长、休息也不缓解。这是心绞痛从“稳定型”转为“不稳定型”的信号,需高度警惕。
第二,夜间突然憋醒、气短、出冷汗,哪怕没活动也发生。这可能提示心功能开始下降,心脏泵血能力不足,尤其在平躺时肺部回流血液增多,导致呼吸困难。
第三,心律明显异常或心跳飙升,比如突然心慌、心跳乱如鼓,甚至伴随头晕、眼前发黑。这种情况可能是心律失常或者心肌缺血报警,需要尽快就医。
第四,体力突然下降、乏力明显、食欲减退、浮肿,尤其是下肢水肿、体重短期内快速增加,提示心衰或心功能恶化。
如果你没有这4项表现,医生说稳定,那就是真的稳定。别再被“想象中的病情”吓自己了。
但很多人偏不信,觉得“医生只是安慰我”,于是开始自己“百度问诊”、四处求偏方,甚至停掉正规药物,改吃保健品或中药丸,结果把原本稳定的病情搞乱了。
误区一:“我没症状就不用吃药”
这是最常见、也最危险的误解。冠心病的核心问题是动脉粥样硬化,即使不痛不闷,血管仍在慢慢变窄。药物如他汀类、抗血小板药,是为了长期稳定斑块、防止突发心梗,不能擅自停药。
误区二:“我吃药了,就想彻底治好”
冠心病目前是无法根治的慢病,但可以控制得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只要按时服药、生活规律、情绪平稳,就能像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几十年。
误区三:“我感觉好了,可以减量”
这个“感觉”,往往只是暂时的缓解。药物治疗的目标是“稳定+预防”,不是“把症状压下去就完事”,随意减药往往会导致病情反弹或急性发作。
误区四:“我吃点中药调调就行”
中医调养确实有益,但不能替代正规治疗。中医讲“气滞血瘀、痰阻络脉”,这些理论在调节情绪、改善体质方面有帮助,但基础治疗仍需要西医药物维稳。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其实,控制冠心病的关键不是“治”,而是“稳”。四个字:“管得住自己”。
吃药要规律,像吃饭一样按时,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多药物需持续维持血药浓度,一断就失效,反而增加心梗风险。
情绪要稳定,别小题大做、草木皆兵。焦虑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加快心率、升高血压、诱发心绞痛,真正的“气出来的病”并不少见。
饮食要清淡,并不是一口油都不能沾,而是少吃动物油、少喝酒,多吃蔬菜、粗粮、深海鱼,这种“地中海式饮食”早被研究证实对心血管有益。
运动要适度,不是躺着养病,而是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的快走、慢跑、骑车。运动能改善心功能、增强血管弹性,不活动才是真的“坐等出问题”。
中医也强调“动中求养”,心为阳脏,喜动而恶静。适度运动,不仅养心,也疏肝解郁,有益整体气血流通。
还有一点,定期复查很重要。别觉得“查不查都一样”,医生并不只是看看报告数字,更是判断病情是否稳定、是否需调整治疗方案。
如果你身边也有人查出冠心病,整天茶饭不思,不妨把这篇文章转给他。告诉他:没有那4类症状,说明你现在是“稳定型选手”,完全可以好好过日子。
别让“想象的病”拖垮了真实的健康。
从今天起,把注意力从“病”转向“人”本身,吃好、睡好、动起来,心病自然少一半。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 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0, 48(10): 876-888.
[2]世界卫生组织.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s). WHO Fact Sheet, 2023.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年更新版)[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 50(12): 1005-1039.
来源:科学护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