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两创”大家谈|以铁军丰碑铸魂 让红色文化奔涌——访新四军纪念馆副馆长朱卓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09:32 1

摘要:走进新四军纪念馆,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活力在此交汇。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文化繁荣新蓝图的时代背景下,这座凝结铁血荣光的红色地标,正以怎样的姿态回应时代的呼唤?作为传承革命文化的重要阵地,新四军纪念馆对“十五五”时期的规划建设又怀揣怎样的愿景?近日,新四军纪念

走进新四军纪念馆,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活力在此交汇。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文化繁荣新蓝图的时代背景下,这座凝结铁血荣光的红色地标,正以怎样的姿态回应时代的呼唤?作为传承革命文化的重要阵地,新四军纪念馆对“十五五”时期的规划建设又怀揣怎样的愿景?近日,新四军纪念馆副馆长朱卓接受了本报专访,分享了她的思考与展望。

新四军纪念馆

诠释,透过“窗口”看历史

“全会精神为我们明确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朱卓开门见山,回望“十四五”,她以“守正创新、气象万千”作结。“近年来,新四军纪念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盐城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围绕建设新四军‘全史馆’的发展目标,全力打造‘两中心一高地’,用好新四军历史这一生动教材。”

展览,是纪念馆与公众对话的第一窗口。朱卓细数近年来馆内精心策划的一系列展览:打造“一切为了人民——新四军历史展”、“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馆藏革命文物巡展等等;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推出“胜利属于人民——新四军抗战专题展”……这些展览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共御外侮的深刻诠释。

“今年我们高质量完成多地10场巡展送展工作,将铁军故事送至东南大学、上海音乐学院、航天工程大学等高校,实现了资源互补与传播效能的同步提升。”朱卓介绍,纪念馆积极推动跨省际协作,联合苏、赣、皖、鲁四省十家文博场馆,搭建起全国新四军历史资源整合平台,通过“文物互借”“联合解说”等形式,生动勾勒出一幅“华中抗战全景图”。

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文献—文物—文艺”三维融合的跨域阐释路径。在“朴直向阳——莫朴先生诞辰110周年艺术与文献展”中,一幅幅带着战火烙印的木刻版画前,观众既能从文献中读懂历史背景,也能从艺术的笔触中感受炽热的革命情怀。“让历史在书画中流淌,让精神在艺术中升华。今年我们共完成4场新四军题材艺术展览,并融合多媒体技术,再现烽火岁月,持续掀起红色观展热潮。”展望未来,朱卓透露将持续探索“戏剧化展演”“数字艺术交互”等新形态,让红色展览焕发持久生命力。

朱卓副馆长向观众作介绍

守护,让文物“开口说话”

步入新四军纪念馆的文物库房,静谧之中透出严谨。这里如同历史的“ICU”,每一件文物都在此重获新生。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是传承的基石。这是我们坚守的底线。”朱卓的语气坚定。她向记者介绍新近征集的文物:叶挺军长遒劲有力的题词、1949年10月大中华唱片公司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新四军军歌》首版唱片、反映日军侵华罪证的出征幡旗与地图照片、乔信明将军的手稿、彭雄烈士那枚给未出世孩子准备的银手镯……“今年1至10月,馆内新征集文物藏品258件/套、史料书籍资料616件。每一次打开这些尘封的盒子,都像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我们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情感与嘱托。”

为了提升文物保护的科技含量,新四军纪念馆不仅投入专项资金实施环境改造,还积极推进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和纸质文物修复项目。朱卓特别提及王海纹烈士那件珍贵的“真丝旗袍”的仿制过程,“通过高清拍摄、面料结构分析,历经数十道工序完成研制,让美丽不再随光阴褪色,也让舍身报国的精神永远闪耀。”

让文物“开口说话”,离不开理论研究的支撑。纪念馆成立“新四军研究中心”,加强学术力量,新引进高层次人才6名,建成全史图书资料中心,新增藏书超两千册。联合发布年度新四军研究专项课题立项236项,推动《新四军江苏抗战档案汇编》《中国革命文物故事·新四军卷》等学术著作编纂出版。“通过学术闭环建设,我们为展览叙事与教育传播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学理支撑。”朱卓说。

“新火”文创空间

聚力,“新火”与青春共燃

如果说展厅是庄严肃穆的历史课堂,那么位于纪念馆一隅的“新火”文创空间,则是一处充满创意与朝气的“青春会客厅”。

“一杯‘浴火重生’!”“我要‘铁军出山’!”文创空间内的“N咖啡”里,浓郁的咖啡香与厚重的历史氛围奇妙融合。翻看菜单,咖啡的定价别有深意,朱卓笑着解释:“19.41元一杯拿铁,是为铭记1949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而19.37元的黑咖啡,则寓意1937年‘铁军’的诞生。我们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让革命精神融入日常。”

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是新四军纪念馆的重要方向。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与特色文创产品开发方面,馆内积累了丰富经验。“空间内每一件商品都蕴含着历史故事。设计团队是一群‘00后’年轻人,他们的创意让红色文创焕发新活力。”朱卓如数家珍:以粟裕大将公文包为原型的笔记本、印有王海纹烈士旗袍纹样的丝巾、以新四军战士使用的军号为灵感的金属书签……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首款毛绒文创玩具“Jelly Weapon”,其原型为开国少将罗有荣在抗战时期使用的勃朗宁手枪。

这种青春化的表达,也延伸至教育领域。由新四军纪念馆与高校联合打造的“新四军革命精神进校园”行走的思政课,通过“理论阐释+艺术演绎+实践体悟”的模式,让思政课变得“鲜活”起来。此外,馆内推出“新四军AI复现计划”视频,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年轻人打开一扇穿越时空的大门。

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走近历史、传播历史,朱卓深感欣慰。“我们连续5年赴香港、澳门参加国情教育宣讲会,讲述新四军的故事。当港澳学子在‘战火青春’展览前凝神沉思,在《诗情‘章’显铁军战歌》课程中热泪盈眶,我想,这正是新四军革命精神强大感染力的体现。”

如何当好红色资源的“守护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红色血脉的“赓续者”?展望“十五五”,朱卓信心满怀:“我们将继续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在‘两创’道路上坚定前行。一方面,持续深化历史研究,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与利用;另一方面,勇于探索更多元、更前沿的传播方式和业态融合,让新四军的历史与精神跨越时空,更深入、更广泛地触动人心,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贡献更多的‘铁军’力量。”

江南时报记者 杨爽

来源:江南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