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5年官方一锤定音:首都中文名改叫“首尔”。新闻一出,华文圈跟着改口,好像一刀就能切断千年旧称。可现实是,韩国人的户口簿、法律合同、甚至地铁广播,汉字词依旧像口香糖黏在头发上,越扯越疼。国立国语院给的数据更打脸:日常词汇六成带汉源,医生写“胃癌”跟“胃炎”
“身份证上写着‘서울’,可银行系统还是得出‘汉城’俩字,不然转账就找不到地儿。”——这破事儿,我韩国同事上周刚吐槽完。
2005年官方一锤定音:首都中文名改叫“首尔”。新闻一出,华文圈跟着改口,好像一刀就能切断千年旧称。可现实是,韩国人的户口簿、法律合同、甚至地铁广播,汉字词依旧像口香糖黏在头发上,越扯越疼。国立国语院给的数据更打脸:日常词汇六成带汉源,医生写“胃癌”跟“胃炎”全靠汉字区分,一旦纯韩文,病人得靠猜命。
更魔幻的是,1968年小学停教汉字那天,父辈们欢呼“终于可以不用背‘天地玄黄’”;五十年后,他们挤进补习班,抢300个基础汉字名额,只因三星网申第一栏就写着“汉字级分高者优先”。我旁听过一节课,老师把“李”“金”“朴”三姓往黑板一写,台下全是白发脑袋——不为别的,遗产分割开庭时,法官一句“同音无法确权”就能让兄弟姐妹当庭翻脸。
2019年教育部把汉字捡回小学,反对党骂“开历史倒车”;首尔市去年给景福宫挂回“兴礼门”匾额,网上瞬间两派互撕。最逗的是,撕得最凶的那群年轻人,手机里照样装着《原神》和《王者荣耀》,一边骂中国,一边把ID取成“漢陽君主”。文化体育观光部偷偷做民调,78%的人举手赞成“挑着学”,口嫌体正直罢了。
仁川机场新航站楼今年直接上四语标识,国会还在吵《国语基本法》要不要给汉字名分。我看就是找台阶:真把汉字当外人,乐天免税店中文导购比韩文都大;真把汉字当家人,又怕民族魂被“稀释”。进退两难,干脆让标识牌先低头——旅客看得懂就行,面子和里子各留一半。
说到底,谁也没法把历史像退群一样一键退出。你越删,它越在银行卡、在遗产纠纷、在白菜价出口合同里阴魂不散。韩国这二十年绕了个大圈,证明了一件事:把文化当成敌人,迟早被生活抽耳光;把它当工具,反而能赚钱、能减少官司、能让老头看懂药袋。
首尔还是汉城,名字随便改,反正地铁到站依旧用四种语言报站。面子可以刷漆,里子得继续住人——住的人要讲清楚自己是谁,先得把字写明白。
来源:随性自由的辰星d96wc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