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零下三十度,黑龙江的风像刀子,可它没刮走这些老房子的魂。 昨天刷到省博直播,说阿城清真寺的望月楼要修,评论区一堆“东北还有清真寺?”我直接甩出一张去年拍的照片,楼尖儿戳雪里,像给白馒头插了根蜡烛,谁敢信那是乾隆年间盖的?
零下三十度,黑龙江的风像刀子,可它没刮走这些老房子的魂。 昨天刷到省博直播,说阿城清真寺的望月楼要修,评论区一堆“东北还有清真寺?”我直接甩出一张去年拍的照片,楼尖儿戳雪里,像给白馒头插了根蜡烛,谁敢信那是乾隆年间盖的?
我老家在阿城,小时候天天路过那楼,只觉得它比班主任还老,永远灰扑扑。直到去年陪北京来的同学进去,才发现墙缝里塞着元代石碑,阿拉伯文跟汉字并排躺,像两个老头唠嗑。同学说:这玩意儿放北京,得围起来收五十块门票。可在这儿,大爷直接搬板凳坐门口晒太阳,问一句“进去啊?”就算检票。
再往北,大城子古城更离谱。去年秋天我带娃去捡树叶,一脚踩出块渤海国瓦当,花纹跟我在西安博物馆看到的唐瓦一个模子。娃问:唐朝人是不是来咱这儿旅游?我答:不是旅游,是包邮,那时候咱这旮旯叫“率宾府”,快递小哥骑马送丝绸,送到日本都不带喘。回家查资料才发现,2020年考古队挖出的鎏金铜饰件,金得晃眼,证明咱祖先早就会“轻奢风”。
卜奎清真寺更逗,康熙年间的石碑上刻着达斡尔族和回族合伙盖庙,相当于现在满族老铁跟回族大哥一起拼单买别墅。彩绘图案里藏着萨满图腾,真·东北乱炖式审美。我舅说,他小时候在庙里捉迷藏,阿訇追着递糖,比亲奶奶都甜。
最野的是渤海国上京龙泉府,16平方公里,相当于长安城打折版。去年遥感图出来,我盯着手机傻笑:原来我家菜地底下是皇宫广场?考古队挖出宫殿鸱吻,跟我家腌酸菜缸上的龙纹一个翘度,敢情祖先早就掌握“东北限定款”设计。
最年轻的是哈尔滨文庙,1929年才竣工,掐指一算比我爷爷还小。可人家请的是故宫退休木匠,长白山木头+河北石头,纯纯“高配拼装”。每年高考前,我妈都拉我去摸孔子像脚,摸完顺便撸庙门口烤肠,文化烟火气两不误。
现在可好,文旅厅数据说200万人年来打卡,三分之一是研学的。我寻思:当年这些房子是为了住人、念经、朝拜,现在成了大型“东北故事会”现场。娃们举着作业本问“渤海国为啥消失”,导游答“可能冬天太冷集体搬海南”,孩子们笑成一片,历史就这么被冻梨味儿的空气消化了。
风还在刮,楼还在,碑上的字越来越浅,可只要有人进去躲雪、问路、拍歪脖子照,它们就还活着。 说到底,东北人自己就是第六大古建筑——会走会跳会自嘲,把千年血泪史讲成段子,顺带把下一辈也砌进墙里。
来源:善良雪梨wzyu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