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满高原 福润河湟——海东市绿色转型的生动答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07:59 1

摘要:河湟谷地的风,掠过葱郁山林,拂过洁净厂区,漫过乡间柏油路。自2021年以来,海东市以生态为笔、发展为墨,在青藏高原的东部门户,徐徐铺展开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图为乐都区三河六岸湿地公园

河湟谷地的风,掠过葱郁山林,拂过洁净厂区,漫过乡间柏油路。自2021年以来,海东市以生态为笔、发展为墨,在青藏高原的东部门户,徐徐铺展开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产业转型的征程上,海东市走出了一条 “减碳” 与 “增效” 并行的暖心之路。曾经依赖传统模式的土地上,如今正发生着温柔而坚定的变革。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绿色产业园内,企业早已褪去 “污染代名词” 的标签,成为绿色发展的忠实践行者。青海中厚农贸有限公司创新采用 “企业+农户+养殖基地” 模式,构建生猪养殖与深加工闭环产业链,既带动千余名群众就业增收,更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青海花宝蜂业以生态养殖为根基,从单一蜂蜜加工拓展至四十余种蜂产品,让高原纯净生态成功转化为百姓手中的 “甜蜜经济”。而在乐都区雨润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让昔日废弃物焕发新生,通过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每日上千吨垃圾转化为清洁电能,既改善了城乡环境,更让绿色能源惠及千家万户。

清洁能源的阳光,照亮了城乡的每个角落。海东市立足高原得天独厚的光照资源,让太阳能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成为百姓增收的 “阳光存折”。

互助县西山乡东山村曾是山大沟深、交通闭塞之地,村民依赖传统种养业艰难谋生,半数以上劳动力被迫外出务工。2021年,分布式光伏项目落地东山村,44.1 千瓦光伏板架设在屋顶,不占耕地、管护便捷,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入;叠加光伏扶贫项目分红,村集体干事创业有了底气,修水渠、铺村道等民生实事逐一落地。村民雷万鸿在自家屋顶安装光伏板后,每年多了四千余元分红,他笑着说:“太阳出来就发电,每度电都能变成钱,太阳越足,日子就越有盼头。”

在五十镇班彦村 —— 这片土族语中 “富裕幸福的地方”,不仅实现光伏全覆盖,更成为青海首个 “零碳乡村”。村民屋顶、山间坡地,光伏板整齐排列,年发电量达150万度;加之全村天然气入户、电热炕替代土炕,以及近29万株树木的生态涵养,成功实现年度碳排放总量小于零的碳中和目标。从村集体光伏电站到农户屋顶光伏,从 “光储充” 一体化停车场到零碳乡村全面建成,海东市让清洁能源渗透生产生活方方面面,让群众在阳光中收获幸福,在绿色中感受希望。

生态改善的红利,浸润着河湟大地的肌理。曾经的荒山秃岭、废弃滩涂,如今正以惊人速度蜕变。化隆回族自治县青沙山片区,2021年启动近35年来首次飞机播种造林项目,直升机将青海云杉、油松、沙棘等树种的种子撒向广袤山野。相较于人工作业,飞播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更能抵达人力难及的区域,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筑起坚实绿色屏障。在乐都区洪水镇,污水处理厂早已告别 “异味扑鼻” 的时代,变身草木葱茏的 “湿地公园”。通过 “智改数转” 赋能,污水经精准处理达到一级 A 排放标准,尾水人工湿地内水草丰茂、禽鸟嬉戏,数十只凤头鸊鷉、骨顶鸡在此栖息觅食,昔日废弃滩涂已然成为生灵的乐园。

绿色发展从来不是冰冷的指标,而是百姓脸上的笑容,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改变。在乐都区,污水处理厂的尾水人工湿地不仅净化了水质,更成为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二期工程的推进,将让这份生态福利持续升级,为更多动植物提供栖息家园,让群众生活环境愈发优美。对于农民而言,绿色发展意味着更洁净的耕耘环境,带着 “绿色” 标签的特色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卖出更可观的价钱;对于市民来说,清新空气、整洁街道、绿意盎然的公园绿地,已成为日常生活的标配;对于企业员工而言,环保达标的车间、日益优美的厂区环境,让工作更具自豪感。

从产业工人到乡村百姓,每个人都是这场绿色变革的参与者、受益者,让绿色发展浸润着最真切的民生温度。自2021年至今,海东市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实: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持续增长,覆盖数千户村民;生态治理从点上突破迈向全域推进,飞播造林、湿地修复、荒山绿化多点开花;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绿色成为产业升级的鲜明底色;民生改善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在海东,绿色是产业转型的坚定抉择,是生态保护的执着坚守,是民生改善的温暖回应,更是融入城市血脉的发展理念。河湟谷地的每一片绿叶、每一缕清风、每一张笑脸,都在诉说着绿色发展的生动故事。未来,海东市必将继续以绿为向,在生态保护上持续发力,在产业转型上勇毅前行,在民生改善上倾注真情,让河湟大地的生态更优美、发展更可持续、百姓的生活更具幸福感。(全媒体记者 张璐 摄影报道)

来源:海东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