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送去当学徒那天,母亲向黄老板说了很多感激的话,还把我拉到一旁千叮咛万嘱咐:“你一定要早起晚睡,手脚要勤快,眼里要有活计,干手头功夫是累不坏身子的。”
地主婆抢走鲤鱼
1924年秋,为了给我找一条生活出路,并希望将来能挣钱还债和养家糊口,母亲托人说情,把我送到邻村黄集洪在信丰城里开的杂货店当学徒。
送去当学徒那天,母亲向黄老板说了很多感激的话,还把我拉到一旁千叮咛万嘱咐:“你一定要早起晚睡,手脚要勤快,眼里要有活计,干手头功夫是累不坏身子的。”
我心中很难过,我不想离开母亲,但为了安慰母亲,我强忍眼泪装着轻松的样子说:“娘,您放心,我一定照您吩咐的去做。”
当学徒的日子是不好过的,头三个月只能挣饭吃,工钱分文没有。我按照母亲的嘱咐,每天早起晚睡,挑水,劈柴,煮饭,洗刷碗筷,打扫店内外的卫生,一天忙到晚还不时看到老板难看的脸色,有时还遭到老板的鞭打。
一天上午,我给老板沏茶时,不慎将茶杯掉在地上摔碎了,老板随手拿起鸡毛掸子劈头盖脸地朝我抽打,把我的头上打起了一道一道的血痕,鼻子也被打得鲜血直流。
我来到店里当学徒三个月期间,屡屡遭到这样的毒打,受尽了屈辱。“老子不当学徒了!”我发泄着心中的怒气,一气之下抱着自己的破被子跑回了家。
母亲看到我满脸伤痕地跑回来,既心疼儿子,又想找一个地方当学徒很不容易,于是含着眼泪要送我回店里去,当面向黄老板赔礼道歉。
我很理解母亲的苦衷,但又无法忍受老板的虐待,于是坚定地对母亲说:“娘啊,我死也不回店里去当学徒了。”母亲了解我的倔脾气,只好让我在家帮着种田。
我回家不久就是腊月,穷人的日子平时难熬,年关更难过。大年三十地主曾泽民的老婆来到我家要债,母亲无钱还债,躲在外面不敢回家。
地主婆满屋子打量,发现没一件值钱的东西,就指着我问:“你娘在哪里?”
“可能到外婆家去了。”我小声回答。
地主婆气急败坏地说:“你胡说!今天是大年三十,有回娘家的吗?赶快给我找去!”
我让妹妹去村里转了一圈,告诉她没找到。
地主婆凶神恶煞地盯着妹妹号叫:“找不到?找不到把你这丫头卖了来顶债!”
妹妹紧紧拉着我的手,吓得浑身发抖,呜呜直哭。
顿时,我心中怒火冲天,恨不得拿起菜刀把地主婆剁了。
太阳已经西下,地主婆看情形也捞不着什么便宜就准备回家过年,刚准备迈脚时突然听到水缸里有响动。地主婆走近水缸一看,一条鲤鱼在游动。她恶狠狠地说:“没钱还债,还有钱买鱼?”说着,就用我家的一个竹筐把家里过年唯一的年货——鲤鱼,从缸里捞走了。
一直到天黑,母亲才悄悄地回到家里,我们兄妹几个哭着说,鲤鱼被地主婆抢走了。
母亲含着泪水安慰我们说:“我们不吃鱼,过一个斋年,等你们长大还了债,买鱼买肉过好年。”
这件事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子里,几十年后还经常用鲤鱼的故事教育自己的子女,不要忘记旧社会穷人的苦难,不要忘记过去。(我的三女儿曾玉在沈阳八一小学上学时,写了一篇《地主婆抢走鲤鱼》的作文,被作为范文展览。)
初尝生活的艰辛
正月里还不到农忙季节,按传统习惯一般人家的妇女除回娘家外,是不外出的。但母亲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跟男人一样为生活而四处奔波。她选择了去广东南雄挑食盐回信丰出售的苦力买卖。贩卖食盐本钱小,虽然只能赚一点脚力钱,但只要肯付出力气,也是一项较稳定的生活收入来源。
母亲带着14岁的我去南雄挑盐,今晨出明晚归,两天之内要走近百里的路。我虽只挑几十斤的担子,但一天下来还是累得腰酸腿痛,肩膀被扁担压得又红又肿。
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晚上,她为我烧好洗脚水难过地说:“儿呀!洗完脚早一点睡觉,老人们说挑担子走路,七天肩膀五天腿,过几天就会习惯的。”
我非常理解母亲的处境,时不时就跟母亲去南雄一趟。我想,人生在世爱劳动总比好吃懒做好,有志气的人是不怕累的,也是累不倒的。
为了减轻母亲的担子,我就往自己的担子里增加十斤八斤的盐。可这不起眼的几斤使得担子在肩膀上越加沉重,腰都直不起来,腿也不听使唤,走着走着跟母亲的距离就越落越远。母亲非常理解我的心情,于是挑着担子先走,到有茶亭的地方放下担子请卖茶老板帮忙照看,回过头又来接我。
那时的我,虽然还不太懂事理,但我深深地为母亲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感动,心里想:娘挑一百多斤的担子够辛苦了,一定不能让她走回来接自己,于是咬着牙加快了脚步。经过一些日子的磨炼,我基本就能跟上母亲的步伐了。我们母子俩一边挑着担子走路,一边谈论着对将来生活的向往,有时母亲还讲一些故事或沿途山水、庙宇的典故传说给我听,让我分散注意力,忘却疲劳。
沉重的担子压矮了我的身材,也压出了坚强,铸就了志气。跟母亲挑盐卖的劳苦经历,不仅锻炼出我强壮的体魄,磨炼了我的意志,还为我以后的戎马生涯,特别是在战争环境中能够战胜千难万苦,能够逢凶化吉,能够带领部队冲锋陷阵与敌厮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地处亚热带的信丰,农事季节来得早,母亲放下挑盐的担子又跟男人一样犁田耙地。
在旧社会,女人犁田耙地是非常罕见的,我看到母亲终日劳累,总想帮助母亲多干一些活。于是,在夏收夏种的季节,就开始学习犁田。
信丰的夏天,气温常达30摄氏度以上,烈日下在田野里劳动,热得喘不过气来,就连水牛也总要往水塘里跑。我开始没有掌握水牛的习性,有一天犁田时,水牛热得发狂,连犁带人一起被拖入了水塘,幸好我会游泳,才从水塘中爬了上来。
经过一季工夫的实践,我基本上掌握了犁田耙地的技能。
犁田耙地是技术活,插秧更是一项技术性强的农活,必须掌握好深浅和距离,不然就会影响到秧苗后期的生长。为了掌握插秧技术,我虚心向老人请教,并利用中午别人回家吃饭和休息的时间,偷偷地到别人家田里按照要领细心练习。等人家回到田里一看,插秧的面积增多了,而且插得横竖成线,株距均匀,甚为惊讶,当得知是我插的,都不停地向我竖起大拇指。看到他们竖起的大拇指,我心里开心极了。
待第二年插早稻时,因我插秧技术好且动作麻利,别人都请我插秧。当地习惯插早稻要蒸米粉肉吃,因此,我不但可以吃上米粉肉,而且又可换工为自己家犁田插秧,加快了农事进度,大大减轻了母亲的负担。
经过两年的磨炼,农田里所有的活计我都能熟练操作。我事事体贴母亲,使母亲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们母子俩农忙季节操持田地活计,农闲时挑起担子贩卖食盐。
生活物资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油、盐、柴、米缺一不可。上山砍柴是一项很累的体力活动,早饭后空着手上山,待挑着柴往家走时,已是肚子空空。若是赶上大热天,空着肚子挑着柴,又累又热又饿又渴,那滋味实在不好受。
我常与母亲去相距10多公里的外婆家山上砍柴。外婆格外体贴母亲和我,每当知道我们来砍柴,都要送些食物到山上给我们母子充饥。
我们母子挑柴回家,路过一个名叫“茶岗处”的茶亭,因茶亭旁有一棵大樟树,所以每次都要在茶亭乘凉休息。
一天,我和母亲挑柴回家在茶亭休息时,卖茶的老太婆招手叫母亲喝茶,我起了疑心,以前在此乘凉,老太婆从来不叫母亲进亭喝茶,我断定没有好事。
只见老太婆神秘兮兮地跟母亲说了一阵,她边跟母亲说话还不时地透过半掩的门偷偷地瞅我,像是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坏事。只见母亲听着听着眼泪就簌簌地往下掉。
“孩子的爸爸临终时一再嘱咐我要把儿女抚养成人,现在孩子都小,我改了嫁那这些孩子没有人照顾太可怜了,我是不会改嫁的。”母亲哭着对那个老太婆说。
“人家那边答应可以带一两个孩子过去……”
母亲转身想走,可老太婆还在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我听明白了,这个老太婆是在帮人说媒要母亲改嫁。若母亲改嫁,我们兄妹五人靠谁来抚养啊?尤其是我的弟妹们都还小,离开了母亲,谁来照顾?想到她那像贼一样瞅人的眼神,我顿时怒火冲天,顺手拿起挑柴的扁担不顾一切地朝老太婆冲去,那老太婆一看架势不妙,撒腿就往赤岗村里跑。
1996年,重回茶亭
我撵了一段路,快到村边,怕吃亏,就回过头来。返回茶亭,我心中怒气没处消,也顾不得母亲的劝阻,拿着扁担往茶摊一顿乱砸,把她的茶碗、茶杯和茶壶及其他用具打得粉碎。我还觉得不解气,又搬起一块石头,把老太婆做饭的锅砸了。
在回家的路上,母亲耐心劝说我:“那老太太劝娘改嫁没什么恶意,你怎么把人家的茶摊和锅给砸了?以后再碰上这样的事千万别任性,娘一辈子不改嫁,再苦再累也要把你们兄妹抚养成人。”
我砸茶亭的事在游州堡传开之后,再没人敢来劝说母亲改嫁。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我那时的举动可能害苦了那位老太婆,说不定我的一顿乱砸让她赖以为生的活计没有了,可如果我不那样做,我和几个弟妹能挺过那段非常的岁月吗?那时谁都不容易,都是为了填饱肚子生存下去,为了活命而拼命地劳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经常参加一些青壮年的活动。
端午节在桃江划龙舟是一项传统的活动。每年五月初五县衙都要买些鸭子,从县城东门外的水东桥上往江里甩,大家划着龙舟去抢,谁抢到就归谁。
端午节前后由于雨量充足,江水猛涨,称之“端午水”,此时的桃江波浪汹涌,划龙舟抢鸭子没有任何安全措施,是一项危险性很大的水上活动,水性不好的青壮年是不敢去的。我虽然只有15岁,由于水性好,身体灵活,大家都乐意吸收我加入,我不负众望,初次参加划龙舟就夺得两只鸭子,还有几位老表抢到鸭子,然后大家一起打牙祭。
在外婆家,大舅和二舅一起去湖南境内挑鱼苗,买回的鱼苗放到自家的养鱼苗池子里,待长大一些后再往外卖。我和小舅一起在鱼池旁的窝棚里帮着看鱼池赶翠鸟,以防鱼苗被翠鸟吃掉。
刚开始,我们用鞭炮驱赶翠鸟,可没过几天,翠鸟就习惯了鞭炮声,照来不误。于是,我想到了用弹弓打翠鸟的方法,可是弹弓命中率不高,加之威力有限,效果不明显。
后来我又想到了弓箭,我找来大头针安在箭的最前端,用来当箭头,这样,一旦击中,针便会插入翠鸟身上,让它展翅难飞,此招效果极佳,翠鸟基本不再来鱼池偷吃了。
后来,两位舅舅再挑鱼苗回来就说,在湖南看到老百姓胳膊上都戴着红袖标,拿着鸟铳、梭镖、大刀,押着地主老财,带着高帽子游行,喊着“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湖南的这种农民运动很快地就传播到赣南地区,老百姓很高兴,盼着地主老财倒台的那一天快些到来。
参加农民请愿斗争
1926年10月,从毛泽东举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结业的共产党员舒国潘、谢汉昌,受赣南特委派遣,以农民运动特派员的名义来到信丰。此时,信丰籍的郭一清、黄达等人也从赣州的赣南工农运动训练班结业回到信丰。
他们积极开展革命运动,发展共产党员,建立了中共信丰县党支部。
1927年,在党支部领导下建立了信丰县农民协会(简称农会)、总工会。从此,信丰的工农运动迅猛发展。
我是首批参加游州堡农会的会员,农会首先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运动,豪绅地主只能按农会提出的租、息比例收租收息。
由于减租减息运动声势浩大,城郊和西区的一些豪绅地主非常恐慌,纷纷逃往他处,减租减息的斗争随后转变成为抗租抗息的斗争,并得到广大贫苦农民的积极拥护和支持,但也受到地主豪绅和贪官污吏的万般阻挠。
革命者都有自己的起点,我迈向革命征程的第一步,就是参加农民向县衙的请愿斗争。
减租减息的斗争,使我家从中受益,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吃完上顿愁下顿,母亲的脸上偶尔也露出难得的笑容。
反动政府和豪绅地主对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非常痛恨,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破坏和镇压。
1927年2月初,信丰县国民党政府下令追缴田赋和捐税。
县农会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一面通知各级农会,组织农友抗交田赋和各种苛捐杂税,一面由县农会主席李官濂出面直接找县知事(县长)史通进行交涉。史通不但没有答应农会的要求,反而将李官濂扣押起来。消息传开,广大农友群情激昂,义愤填膺。
党支部根据事态的发展,决定组织广大农友进行请愿斗争。
2月27日,共产党员郭一清、黄达在县城西南郊马鞍山田地里搭起了临时会台,召开以农会会员为主的群众大会。农民们扛着土枪土炮、鸟铳、梭镖、大刀等从四面八方涌向会场,人群熙熙攘攘。
郭一清、黄达是信丰县较早加入共产党的党员,也是本县工农运动和学生运动最初组织者和领导者。
郭一清的家住在邻近的车上村,离我家有几里地,黄达离我家更近些。郭、黄虽然出身地主家庭,但读书时就投身革命事业,立志推翻腐朽落后的旧社会。我读完私塾上洋学堂(初小)时和郭一清、黄达在一所学校读书,他们读初中,那时我和他们就相识了,他们经常读一些进步书刊,宣传革命道理,在他们革命思想的影响下,16岁的我就积极投身到了农民运动中。郭一清、黄达可以说是我迈向革命征程的领路人。
大会在鞭炮声中开始,郭一清首先讲话:“农友们,县农会主席李官濂同志为农友们的利益上县衙交涉,被知事扣押,我们要紧密团结起来向土豪劣绅做坚决的斗争!不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我们决不罢休!”
他号召农友们到县衙去请愿,找知事史通当面交涉。
接着,郭一清让我把他家的契约、债据在大会主席台上当众烧毁,以示他誓与农民兄弟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决心。会议结束时,他带领农友们到他家打开谷仓分粮,其母亲不同意,郭一清为了显示他坚定的决心,不顾母亲的阻止,毅然决定把稻谷分给穷苦的农友。
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声势浩大的群众大会,并负责郭一清、黄达等人临时指派的一些事务性工作,我目睹郭一清把稻谷分给贫苦农友的那一刻,心情十分激动。
我挑着郭一清亲手分给我的几十斤稻谷回到家时,母亲惊疑地问:“儿呀,这稻谷是从哪里来的?”
我把事情的经过详细地跟母亲说了一遍,母亲才允许我把稻谷挑进屋内。
我家离车上村只有几里地,对郭一清的为人,母亲是了解的。听了我讲述参加大会和开仓分粮的情景,母亲说:“郭一清先生知书达理,体贴穷人,是一个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人啊!儿呀,跟着郭先生这样的人干,是不会错的。”
夜深了,我不断地想着白天郭一清开仓分粮的那一幕,心情无比激动,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虽然那时的我还不是很清楚他这样做的道理,但是我隐约看到了未来的好日子,看到了希望。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早早地来到庙上农会请愿队伍的集合地点。
2月28日,由郭一清任总指挥,黄达任副总指挥,游州堡农会的赤卫队员参加的请愿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县衙挺进,沿途高呼口号:
“打倒土豪劣绅!”
“打倒贪官污吏!”
“反对苛捐杂税!”
“反对追缴田赋捐税!”
“无条件释放县农会主席李官濂!”
很多手工工人和店员不断加入到请愿队伍。县衙被群众围得水泄不通,县知事在中堂里吓得六神无主,浑身发抖。
郭一清、黄达领导群众与县知事史通展开了面对面的交锋。我站在郭一清、黄达身边,认真地倾听着他们的讲话,他们的讲话句句在理,切实地表达了农民的心愿,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郭一清指着县知事史通的鼻子说:“必须释放李官濂,披红戴花以示赔礼道歉。”
县知事史通理屈词穷,在广大群众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毕恭毕敬地答应给李官濂披红戴花并鸣炮奏乐送他回县农会,并答应减少捐税,过去所欠赋税不予追缴。这一斗争打击了官府衙门的威风,打破了几千年以来官府豪绅欺压农民百姓的陈规旧序。
这是我第一次直接参加同官府衙门的斗争,内心受到了革命的洗礼。
请愿斗争的胜利,使我亲身体验到,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贫苦大众团结起来,与官府豪绅做坚决的斗争,才能减轻债务和捐税的沉重负担,才能挺起腰杆堂堂正正地做人。
从此,我经常去庙上农会,并报名参加了赤卫队,积极地担负送信等工作。我一心投入到赤卫队和农会的各种活动中,吃住在庙上赤卫队。
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使沉睡几千年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组织起来的农会把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摇摇欲坠,与昔日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农友们兴高采烈,扬眉吐气,真可谓是改天换地!
来源:大肥肥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