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SCI论文的审核周期最快也要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有的编辑极其不负责任,有时候3个月不送审,漫长的等待可能影响到作者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一些研究人员在等待论文审核结果时,可能会错失重要的职业发展机会,比如职位晋升、研究项目的申请成功与否等。
SCI论文的审核周期最快也要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有的编辑极其不负责任,有时候3个月不送审,漫长的等待可能影响到作者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一些研究人员在等待论文审核结果时,可能会错失重要的职业发展机会,比如职位晋升、研究项目的申请成功与否等。
这是不是一种学术霸凌?我们辛辛苦苦写好的论文,视若珍宝一般,结果被编辑“弃之如敝履”,迟迟不处理。
为什么编辑能随意浪费作者的时间,作者不能“一稿多投”浪费编辑部的资源?
尽管如此,学术界对“一稿多投”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禁令,旨在维护学术诚信和保障学术界的公平竞争环境。如果研究人员违反这些规定,同时将同一篇文章提交给多个期刊,就有可能面临严重的学术不端指控,这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负面影响极大!
一稿多投确实与计算机调度中的优化策略有相似之处。就像计算机调度中为了优化任务执行时间而进行多线程处理一样,一稿多投可以加速论文的接收和发表过程。当作者将同一篇文章投递给多个期刊时,他们可以根据最早收到的接收通知来决定发表,这样可以显著缩短等待时间。
如果遇到直接拒稿的情况,作者也不必担心,因为还有其他期刊作为后备选项。这种方式有效地降低了单一投稿可能带来的风险,提高了论文成功发表的几率。同时,作者也可以在多个期刊之间选择最适合自己文章的发表平台,从而最大化其学术影响力。
一,期刊为什么不让一稿多投?
一稿多投也叫simultaneous submissions,意思是你的同样的一篇文章同时投在了几个不同的期刊上。
如果允许一稿多投,确实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作者可能会将同一篇稿件同时投给多家期刊,甚至夸张到投给十几本期刊。这种情况下,各个期刊都需要投入时间和资源来审核同一篇文章。然而,最终作者只能选择在通过审核的期刊中选一本发表,而必须放弃其他期刊。
这种情况无疑会增加期刊的审核负担和成本。多家期刊同时审核同一篇稿件,意味着可能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尤其是当多个期刊都通过审核时,作者只能选择其中一家,这就意味着其他期刊的努力和资源付诸东流。
从期刊的角度来看,这种机制会导致审核资源的浪费。每家期刊都希望自己投入的精力能够产生实质性的成果,而不是被浪费在不确定的稿件上。因此,一稿多投不仅会增加审核负担,还可能影响期刊的运营效率。
二,一稿多投算学术不端吗?
当前的学术研究体系,仍然依赖于封闭的期刊评审和同行审议制度,这实际上是西欧行会制度在学术界的一种延续。尽管这种体系并非全然不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显得僵化,阻碍了学术进步。现行规则中,一稿多投被视为学术不端行为。这种行为虽然被认为不符合规范,但与数据造假或学术剽窃相比,其严重性显然不在同一水平。
在文章送审的时候,每个杂志社都有一个投稿须知,其中有一条写得非常清楚:请勿一稿多投。
对研究人员而言,完成一项研究和撰写论文已经耗费大量时间,而在投稿后,长时间的等待过程让人倍感煎熬。这期间,期刊似乎并未因此而遭受什么损失。相反,如果允许一稿多投,或许可以改变这种僵化的局面。学术研究的成果发布不应仅受限于少数权威期刊的评审,而应允许更为开放的选择和竞争。
投稿过程中的时间成本不应单由研究者承担,而审稿人的时间同样宝贵。然而,研究者们在整个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面对着期刊的垄断性权力。为了推动学术界的进步,或许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改革现有的期刊评审制度。例如,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会议论文已经被看作与期刊论文同等重要,这种改变表明了学术发表制度改革的可能性。
最终,真正需要严格限制的学术不端行为应包括抄袭和造假,而一稿多投不应被视为严重的学术违规。正如历史上的宗教改革打破了梵蒂冈对圣经解释的垄断,学术界也需要突破传统的束缚,为研究者创造一个更开放、公平的发表环境。
三,一稿多投有什么风险和后果。
(一),风险。
这是一个风险概率问题,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其实是在【审稿人】这里。设想一下如下的情景:
1,小明的论文终于可以投了!不过,毕业的钟声越来越近,为了顺利拿到学校的双证,小明必须得赶快有一篇SCI论文被接受,时间紧迫得很!于是小明决定来个“先到先得”策略,哪个期刊先接收,就在哪发表,其他的就撤稿吧。
2,小明把稿子投给了A刊和B刊,这下麻烦来了。A刊动作迅速,找来了几位专业审稿人,其中一位恰好是我。我仔细审阅后,给了修改建议,建议小修。可是B刊这边慢悠悠地,也找来了审稿人,结果,好巧不巧,我又是其中一员!当我拿到稿件时,顿时傻眼了:这篇文章跟我前几天审过的简直一模一样!
3,作为一个有职业操守的审稿人,我赶紧向A刊编辑部举报了小明的“一稿多投”行为,还提供了铁证如山的证据。然后,我又写邮件给B刊,揭发了这事。心里暗自得意,谁让你让我重复工作,两次审阅同一个稿件,审稿人的时间难道不是时间吗?
4,结果呢,A刊和B刊都收到了举报,毫不客气地把小明的稿子给拒了。不仅如此,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还被列入了黑名单,5年内禁止向这些期刊投稿。大结局,完美收工!
(二),后果。
1,进黑名单。
“I also inform you that we decided that future contributions from you or your co-authors are no longer welcome at the journal for a period of 3 years.”
第一,以后你及你的参与作者投稿这些杂志进入黑名单,三年内投稿都被拉黑,请注意,不是你一个人,是所有的参与作者,包括你老板。这是啥?团灭!!!
2, 拒稿。
We regard the double submission as an extremely serious matter. The editors reject the paper recently submitted to the journal .
第二,人家老外说了,这是非常非常严重的问题,拒稿。请注意下用词,老外对这种操作是非常反感的。
3,更可怕的还在这儿呢!This is a very serious matter and we demand an explanation by the end
of this month. I also inform you that we seriously consider deciding that
future contributions from you or your co-authors are no longer welcome
at the journal. Depending on the nature of your response, I may consider
it necessary to inform and involve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s at which
the underlying research is alleged to have taken place and, possibly,
the funding agency that supported the research.”
啥意思啊?通报你的单位甚至是基金资助机构!!!
想象一下这种场景,贵单位发了一则通告:某某同学学术不端,一稿多投,现…….
接下来更恐怖的是,如果资助单位也被通告了,那就是说国自然基金委可能会把你老板也通报咯!,或者拉入基金申请黑名单!这个是很容易的操作。
如果你已经是硕导博导了,那你可能直接被拉入黑名单了。
4,国内杂志更严厉。
国内的杂志社虽然还没有像国外那样形成正式的联盟,但也有一些小型的社群存在。你可能不知道,很多杂志社之间其实是有密切联系的,不少社长、主编、责编甚至是普通编辑之间都有深浅不一的关系,比如朋友、同学或者老乡等。他们之间经常会私下交流和沟通。所以,如果你在某个杂志社被发现一稿多投,你不只会被该社拉入黑名单,实际上也会被和该社有联系的兄弟社拉黑。此外,国内的检测系统有记录功能,每次查重都会留下痕迹,编辑们一看就知道是不是一稿多投。因此,为了你的学术前途,建议还是不要轻易尝试这些“小聪明”,因为影响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大。
四,哪些SCI期刊可以一稿多投?
近日,国际顶级期刊Nature职业专栏(Nature Career Column)发表了葡萄牙学者Dritjon Gruda投稿,文章指出“一稿多投”不仅延误了科研工作的进程,还阻碍了科学信息的快速传播,学术期刊不应利用这项不合理的政策囤积投稿,“是时候废除‘一稿多投’禁令了。”
29本SCI期刊已支持“一稿多投”。
Cell Press和Wiley的“一稿多投”系统为学术出版界带来了新的变革。具体来说,Cell Press推出的“Cell Press Multi-Journal Submission”系统,允许作者提交的论文同时进入旗下多个期刊的审稿流程。这项集体审稿制度涵盖了26种期刊,包括Cell Press旗下的期刊以及与Cell合作的学会期刊。
在这种系统中,一位专职编辑将全程指导作者,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出版过程。这位编辑会评估稿件是否适合在Cell Press的某些期刊上发表,并与各期刊的审稿人和编辑保持密切沟通。最终,作者可以在多本期刊中选择最适合的出版选项。
Wiley出版社也开始支持“一稿多投”策略,为作者提供了类似的便捷体验。这种新的审稿模式不仅加快了论文的评审速度,也提高了出版效率。通过集体审稿,作者不再需要单独向多个期刊投稿,这减少了重复劳动,同时增加了文章被接收的机会。
这种创新的审稿系统有助于优化学术出版流程,提升了研究人员的体验。它不仅让作者有更多的发表选择,也减少了期刊之间的竞争,促进了更高效和公平的学术交流。
Wiley出版社推出的预审稿平台“24hreview”是一个旨在加快学术论文预审流程的平台,特别适用于那些希望快速了解稿件是否有可能被接受的作者。该平台目前涵盖了10种期刊,涉及肿瘤学、肺科学、护理学、遗传学、病毒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及炎症学等多个研究领域。
在“24hreview”平台上,作者可以一次选择最多3个期刊进行预审。期刊会在24小时内反馈是否愿意对该稿件进行正式审稿的决定。这一机制使作者能够迅速了解稿件的潜力,避免了漫长的等待。此外,平台接受自由格式的稿件,简化了提交流程,使得作者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提交过程。
“24hreview”平台的特点包括:
1,快速提交:作者可以在5分钟内完成稿件的提交。
2,快速反馈:期刊将在24小时内反馈是否接受稿件进入正式审稿流程。
3,灵活的提交方式:作者可以先获得期刊是否愿意审稿的反馈,然后再进行正式的投稿。
这种高效的预审系统显著减少了作者在投稿过程中遇到的不确定性和等待时间,提高了整个学术出版流程的效率。对于急需发表研究结果的学者来说,这种机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五,解决办法。
考虑到目前卷的这种态势,加上有些期刊真的是审稿周期真的很长!我的建议就是你多写几篇,来他个车轮战—滚动投稿!这是最保险的方法!
在当前的学术出版环境中,"一稿单投"政策虽然是标准做法,但可能会导致发表时间的延长,尤其是在面临即将毕业或晋升的压力时。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在不违反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减少等待时间和提高论文发表的效率:
1,提前沟通。
在正式投稿前,可以主动与期刊编辑联系,了解他们对你手稿的兴趣程度。有些编辑会愿意给出初步反馈,甚至可能为有潜力的稿件加快审稿进程。这种沟通不仅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期刊的要求,还能增加文章被接受的可能性。
2, 期刊列表。
提前准备一个目标期刊列表,按影响力或其他重要因素排序。当首选期刊拒稿时,可以迅速转投下一个期刊,而不必重新花费大量时间做研究。这种有序的投稿策略能节省时间和精力。
3,邮件跟进。
投稿后,可以定期与期刊联系,询问审稿进展。如果期刊的审稿时间通常是90天,可以在接近这个时间点时礼貌地询问审稿状态。保持专业和尊重的态度非常重要,既能展现你的认真态度,也不会给编辑和审稿人带来压力。
4,专业人脉。
利用工作关系和专业网络,了解哪些期刊的审稿流程更快或以沟通效率著称。即使这些期刊的影响因子不在最高水平,它们的快速审稿流程也可能更适合某些紧急需要发表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可以帮助建立和维护这些有用的联系。
5,预印本存档。
在相关领域的预印本服务器上上传你的手稿,可以提前公开你的研究成果。这不仅能增加研究的曝光率,还能获得同行的早期反馈和引用。这样做有助于在手稿送审期间保持研究的影响力。
6。平行项目。
在等待某篇论文的审稿期间,同时开展其他研究项目。这种做法不仅能保持科研进度,还能减少因等待而产生的焦虑和不安。
通过这些策略,研究人员可以在遵守学术规范的同时,优化论文发表过程,减少等待时间和不确定性。
来源:你有故事我供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