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传 8.15海右市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20:41 1

摘要: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游历济南时,曾经写下过“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名篇,“海右”一词的含义,在唐代还是一个语言习惯,并不代表正式地理方位。

第八卷:忆味沧桑曾过往

8.15海右市场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游历济南时,曾经写下过“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名篇,“海右”一词的含义,在唐代还是一个语言习惯,并不代表正式地理方位。

在唐代泛指黄海、东海西面邻近的省份,从坐北朝南的方向看海,中国大陆以其在大海之西,从地图上看就是海的右边,因此称之为海右。

真正把“海右”这个词官方化的时期,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元代第一次正式把“海右”的地理概念,用于官方化的措辞之中。在《元史.江浙等处行中书省》中记载:

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婺州路,上。 唐初为婺州,又改东阳郡。宋为保宁军。元至元十三年,改婺州路。

意思是元朝时期设置了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驻婺州路。婺州路的治所大约在浙江金华市。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用海右这个地理行政概念。可见“海右”这个地理位置并非济南独有,浙江也属于海右的地理概念。海右出现在山东地理概念,还是在明朝时期,《明史. 志第五十一.职官四》记载:

二十九年,改置按察分司为四十一道......山东三:曰济南道、曰海右道,曰辽海东宁道。

当时的按察司在山东的三个分司机构,都隶属山东按察司。可见“海右”除了杜甫的诗句,地理方面的称谓并不直接与济南有关。

海右本在历史上早已消逝,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初,“海右”这个名称,冠名给了济南最早的一条商业街。

在老济南的记忆之中,在老商埠纬七路上,曾经有一个海右市场。这处海右市场、自经四路纬七路路口,向北至经三路纬七路路口之间的这段纬七路,就是海右市场的所在地。

海右市场在1985年时成型,南北方向,约长150米, 宽度大约10米。市场构造主要是简易的沿街营业棚,还有很多沿街地摊。

海右市场这个位置,在选择上还是颇有讲究,位于槐荫区西市场、市中区大观园两个大型商业区的折中位置,海右市场北端与老商埠的万紫巷相邻。

海右市场北端,马路对面正对八卦楼。在南端由经四路纬七路向南,到经五路纬七路路口是一个菜市场,这样形成了两个市场接续相连的经营局面,直抵山东省立医院北门。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极具优势的商业地段。而在海右市场南端的门头店铺,主要以卖小商品、饰品、玩具为主。由中段向北,门头店铺与地摊交相混杂。主要以卖服装的商贩为主。其中也有售卖书籍、杂志的摊位。

当时,济南的沿街商房并不集中,海右市场沿街商房基本都是简易棚。地摊摊位的商户,使用最多的摆摊工具就是八十年代最常见的钢丝床,可以免去柜台的成本,也便于折叠收放。

海右市场的商户,属于改革开放早期,济南的第一批“倒爷”。20世纪八十年代进货源头的开放,从事倒买倒卖商品的个体户逐渐增多。

在海右市场很多商户售卖的并不是正牌产品,由于当时计划经济还处于主要地位,受生活水平所限,民众的消费能力很有限。

为满足顾客所需,很多摊位出售的是二手产品、低成本产品、劣质产品等等,甚至还出现国外流入的翻新二手货,被人们称之为“洋垃圾”。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海右市场的个体户下海经商,给人们的印象带有投机倒把的印象,使很多民众还难以认同。由于处于改革开放变革时期,市场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所以长期处于不温不火的发展之中。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品味和物质追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海右市场面临着产品档次低、经营管理混乱、消费者纠纷、摊位脏乱差的问题,加之附近面临棚户区改造,使得海右市场逐渐失去了商业价值。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城市现代化改造开始增多,一些不规范个体经营被陆续整改,原有的简易棚被拆除,沿街商户后面的棚户区进行了拆迁改造,形成了新的居民区住宅,马路得到了拓宽,海右市场成为一条生活宜居的安静小街。

如今小街安静整洁,没有了当初商贩的叫卖,也没有了过往路人的熙攘,只有在马路北端还有拓宽后的数家沿街商户。

纵观海右市场存在的十多年,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双轨制”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社会变革中的种种阵痛,陪伴一代人度过了一段曲折难忘的回忆。

来源:朱长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