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山海》⑦|古代年轻人的迷茫,都被他写尽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18:13 1

摘要: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中年丧妻,多次落第,仕途坎坷;晚年丧子,贫病交加,颠沛流离,怎一个苦字了得?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跨山海》这本书。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中年丧妻,多次落第,仕途坎坷;晚年丧子,贫病交加,颠沛流离,怎一个苦字了得?

孟郊的一生,与普通人一样,大多数的时候都活得憋屈,但他将这一切都写成了“死不休”的诗歌。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文字走进诗人孟郊的人生。

渺渺入荒城

天宝十年(751年),没有传说也没有祥瑞,在苏州昆山的县衙里,孟郊出生了。

父亲孟庭玢是昆山县尉,母亲裴氏则来自河东郡,是望族之后。

美满的家庭似乎预示着孟郊将会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然而四年后,安逸的小县城中,人们突然惴惴不安,因为他们都听到了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安禄山造反了!

这一年(755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突然发动叛乱,半年时间便攻到长安城下。

所幸昆山县城远离战场,街上的人们对战况虽十分关切,但没有人察觉到,这将会是盛世衰落的序曲。

多年后,孟郊说起童年,对这场叛乱并没有什么深刻印象,他只记得父亲去世的噩耗传来时母亲的哭泣。

前不久,母亲生下了两个弟弟,也就是孟鄷和孟郢。

正当家人沉浸在添丁的喜悦中时,父亲却突然离世。

失去生活来源后,母亲别无选择,只能带着三个幼子离开昆山,回到了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的老家。

这里南接杭州,北连太湖,环境很不错。

从小衣食无忧的母亲,只能拿起锄头,自耕自种养活三个儿子,个中艰辛,孟郊此生难忘。

在那个年代,父亲去世基本上就等于顶梁柱塌了。

虽然关于孟郊的史料很少,但是这件事对他一定有极大的打击。

池中春蒲叶如带,紫菱成角莲子大。

罗裙蝉鬓倚迎风,双双伯劳飞向东。

——孟郊《临池曲》

孟郊现存诗作五百多首,其中大半都是满腹牢骚。

但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青葱少年对生活的热爱,耕读生活平凡又惬意,不知不觉中,孟郊已经二十多岁了。

如果生活一直这样下去,孟郊的人生或许就是另一副模样。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连年战乱。

身处南方,孟郊虽然没有直接经历战火,但他也不得不去思索未来会是怎样。

母亲一直对孟郊说,以后要像父亲那样,做造福一方的好官,然而现在并不是做官的好时机。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李适即位。

李适身为太子时就“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气象。

年近而立,孟郊不甘心就这样度过一生,他与许多读书人一样,决定走出家门,亲眼看看外面的世界。

就在孟郊游历期间,时局风云突变,叛将李希烈接连攻陷汴州、汝州等地,完全切断了他回家的路,孟郊被迫滞留河南。

虽然从小就听闻了许多叛乱之事,但当这一切发生在自己眼前时,孟郊还是难以置信。

占据汴州后,李希烈僭越称帝,国号为“楚”。

唐德宗采纳了宰相卢杞的建议,指派颜真卿前去劝降。

颜真卿明知李希烈生性残暴,却依然领命前往,李希烈对颜真卿百般威胁利诱,颜真卿忠贞不屈。

李希烈无可奈何,将颜真卿缢死在蔡州(今河南汝南)龙兴寺。

一时间,举国震惊,仿佛一面旗帜轰然倒下,孟郊终于看清,这场叛乱不是寻常国事,而是国仇。

壮士心是剑,为君射斗牛。

朝思除国仇,暮思除国仇。

——孟郊《百忧》节选

家国危难之际,身为大丈夫,当挺身而出。

兴元元年(784年),叛乱平定。

唐德宗颁布“罪己诏”,将天下大乱的原因归于自己,一幅励精图治的宏图就此展开。

孟郊回到家乡,决定走科举考试之路。

六年后,孟郊终于在家乡考取乡贡进士,获取了进京应试的资格。

他满怀信心,觉得自己是一只“未轻举”的白鹤,但当真的来到长安时,孟郊却有些不适应:

长安无缓步,况值天景暮。

相逢灞浐间,亲戚不相顾。

自叹方拙身,忽随轻薄伦。

常恐失所避,化为车辙尘。

此中生白发,疾走亦未歇。

——孟郊《灞上轻薄行》

这里的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哪怕是亲人,也少了许多亲近,要想不被时代淹没,只能加快脚步。

与友交

贞元七年(791年),韩愈同样来长安应试,在一场宴席上,孟郊拙于应酬的样子给韩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韩愈夸孟郊面相好,古貌古心;孟郊夸韩愈气质佳,不谄不欺。

韩愈被孟郊的才华与孤芳异质所吸引,孟郊也被韩愈的文采与大方坦荡所打动。

韩愈说他要救国安邦,孟郊说他要为国除仇。

在韩愈的引荐下,孟郊主动给考官行卷,做足了考前的准备工作,两人一同奔赴考场。

然而放榜结果颇为无奈,晚辈韩愈中第,孟郊却榜上无名。

长安城里,家家户户大门敞开,到底是在迎接谁?门内传出的笙簧喧闹声不绝于耳,摧残着孟郊的内心。

出门在外,孟郊不但经常生病,生活更是拮据,依靠朋友的接济才能勉强度日,在长安这些天也一直借宿佛门,这绝非长久之计。

孟郊来到郊外散心,眼前所见却让他更加心碎。

城里的年轻人同样躁动,他们没有为了桑麦农事操心,而是争先寻花问柳。

在他们眼中,看不到天下离乱的哀伤,好像生活就该这样。

长安城再大也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处,孟郊思考着,是否离开才是正确的选择。

韩愈赶来安慰孟郊,他说自己考了四次才考上,长安虽然富贵迷人眼,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

他希望孟郊一定要坚持本心,一定要有耐心。

母亲也来信宽慰,一年不行就再来一年,自己由两个弟弟照顾,不用他惦念。

在朋友和母亲的劝勉下,孟郊重拾信心。

然而,期望又一次落空。

这一年,韩愈在长安见识到了各种官场丑态,敷衍塞责、得过且过、贪污腐败等蔚然成风,毅然写下《争臣论》批评官员。

这些官场现象也冲击到了孟郊,使他身心俱疲。

时代在变,而孟郊却在长安城中愈发迷茫,找不到自己坚守的处世之道。

贞元九年(793年),四十三岁的孟郊辞别韩愈,从长安出发,带着“一船牢骚”,过三峡,至襄阳,重走屈原走过的路。

踏上汨罗江岸,举目四望,这里没有屈原,也没有答案,只有茫茫江水。

此刻,茫然的困境完全摧毁了孟郊的内心,他彻底崩溃了。

胸中的积愤喷涌而出,孟郊失去了所有的气力。

贞元十一年(795年),静养数月之后,孟郊第三次前往长安应试。

再次积极行卷备考,次年的金榜上,终于出现了孟郊的名字。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春风吹遍了大街小巷,自己骑的骏马也四蹄生风,偌大一座长安城,繁华无数,却被我一日看尽。

智远禅师曾告诉过年轻的孟郊,无论何时,只要放下欲望,凝心入定,就能好好生活。

显然,这个年轻人不是很喜欢禅师的回答,显得颇为消极,他说:

不得为弟子,名姓挂儒宫。

——孟郊《夏日谒智远禅师》节选

积极入世,才是他更喜欢的生活态度。

空林坐自清

待到应选期满,孟郊赶忙进京面试,分配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只是从九品上的溧阳县尉。

虽然大多数人都是从县尉做起,但溧阳县远离政治中心,基本告别了国家大事。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在第一时间为孟郊鸣不平。

他说统治者不重用人才,并用“天命如此”来安慰孟郊,运气不好不要在意。

贞元十七年(801年),孟郊带着失望赴任溧阳。

年过半百的他,第一次有了正式工作,虽不能大展拳脚,但所幸离家不远,可以照顾母亲。

四十多年的苦日子终于到头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母亲的爱在一针一线中,伴着孟郊四处远游。

每一个孤独的夜里,此诗前四句,孟郊都在心中默念了无数遍,现在可以补全结尾了。

溧阳县地处太湖西岸,水草丰美,环境优美。

有人向上级举报,说孟郊不理公务,整日坐在水边吟诗玩乐,这倒没有冤枉他,孟郊果然被罚,可他好像并不在乎。

孟郊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太失望了。

县尉还不如县令呢,他主要帮助县令主管一些治安类的工作。

理想与现实出现了强烈反差,让孟郊难以面对。

他对自己的才能坚信不疑,却在琐碎公务中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愁苦之际,韩愈的遭遇让他更加愤懑。

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地区大旱,而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韩愈直言谠论,写出《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上书皇上,反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正直被放者,鬼魅无所侵。

贤人多安排,俗士多虚歆。

孤怀吐明月,众毁铄黄金。

愿君保玄曜,壮志无自沉。

——孟郊《连州吟三章》节选

孟郊安慰韩愈,也在警醒自己。

官场鬼魅横行,自身年事渐长,空怀壮志无处施展。

母亲看出了孟郊的焦虑:不开心,那就不要做了,四年任期结束,孟郊将母亲送回老家,人身恢复自由。

南方的冬天极为阴冷,孟郊却连买炭的钱都没有。

即使高中进士,他的境况也没有改观,日子还是只能凑合过,何以至此?孟郊想不明白。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驾崩,唐顺宗即位,随着他大胆改革,朝政又是一片繁荣景象。

次年,韩愈结束了贬谪生涯,被召回长安任国子博士。

同时,孟郊也有了新工作,任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

不仅官阶更高,任职地点还在东都洛阳,孟郊欣然赴任。

洛阳立德坊是孟郊的新家。

这里视野开阔,开门就是洛水,天气晴朗时可以望见嵩山。

孟郊在地势稍高的地方修筑了一个小亭,取进取之意,起名“生生亭”。

如此安逸的环境,孟郊心满意足,而洛阳城外却并不太平。

这一年,关中大旱,粮食歉收,很多地方暴发瘟疫,死者过半。

孟郊开始为百姓发声。

孟郊的声音得到了回应,上司郑余庆及时解决了灾民问题。

能够造福百姓,孟郊终于找到了做官的意义。

可是,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

关于妻子,孟郊并没有留下多少文字。

从只言片语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孟郊的第一任妻子已经亡故,现在陪伴左右的是再娶的妻子。

元和三年(808年),五十八岁的孟郊迎来了他的第三个儿子。

当老来得子的喜悦还未消退时,十岁的长子却突然去世。

生活太过沉重,孟郊已然承受不起。

而这,并不是结束,不到半月的时间,二子、三子竟也接连夭折。

孟郊对韩愈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个黑衣神仙闯入家中,对自己说这都是天意,天意如此,不必哀伤。

韩愈听得出,这是孟郊在麻痹自己,只有孟郊自己知道,自己的内心已经无法平复了。

面对残酷的现实,孟郊已经无力反抗,没有什么事物是牢固稳定的。

渐渐地,孟郊觉得好像确实有天命这回事。

果然,一年之后,母亲离世。孟郊没有特别伤心,只是呆坐树下,远远望着洛阳城。

洛河的水流越来越缓,直至结冰,街上的行人也越来越少,树叶的婆娑声早已听不见。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孟郊《洛桥晚望》

一切都消失了,自己仿佛不再属于这个世界。

六十年的时间也没有多长,除了忧愁还是忧愁,一点意思也没有。

写了这么多诗,又有什么用?失去儿子又失去母亲,没了前途也没了归宿。

如果当初在嵩山听了智远禅师的话,自己也许就不会历经这些了。

年迈的孟郊擦去桌上的灰尘,供奉佛祖宝函,与妻子一起研读佛经。

尽管病痛交加,可孟郊的内心从未如此平和。

世界抛弃了孟郊,孟郊也放弃了世界。

老人行人事,百一不及周。

冻马四蹄吃,陟卓难自收。

短景仄飞过,午光不上头。

少壮日与辉,衰老日与愁。

日愁疑在日,岁箭迸如仇。

万事有何味,一生虚自囚。

不知文字利,到死空遨游。

——孟郊《冬日》

四年过去了,一个声音响起,孟郊缓缓睁开眼睛。

是老上司郑余庆,他要出镇兴元,来问孟郊要不要一起镇国安邦。

元和九年(814年)八月,孟郊受山南西道节度使郑余庆之邀,出任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

他和妻子一起自洛阳前往兴元,行至河南阌乡(今河南灵宝),孟郊暴疾而卒,年六十四岁。

孟郊去世后,韩愈、张籍等故人凑钱安葬了他。

韩愈为其撰写墓志;张籍说先生揭德振华,于古有光,古来贤者都有谥号,便为孟郊私谥“贞曜先生”。

对孟郊来说,他的人生是足够失败的。

但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心中的梦想,就是“道”。

奈何他败给了命运,中进士的时间本来就很晚,吏部铨选当官的起点又低,再加上亲人接连去世的打击,他没有条件去实现自己心中的“道”,他没办法了。

但是很明显,他的思想影响了韩愈等人,他用这种间接的方式,展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孟郊的一生,大多数的时候都活得憋屈。

他出身贫寒,努力拼搏,得到了追求的东西,却发现并不如意。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他习惯选择逃避,把自己囚禁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

然而有时候,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来源:杂谈录Insigh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