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成元年,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实则退出政治舞台;他的老友白居易,早已以同样身份在此留居三载。
开成元年,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实则退出政治舞台;他的老友白居易,早已以同样身份在此留居三载。
岁月不仅刻下皱纹,更留下足疾与眼疾的困扰,让这对同龄人在垂暮之年,多了份同病相怜的羁绊。
对于老病,白居易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表现出了对衰老的一种消极悲观情绪。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后,决定好好安慰下这位老友,于是回赠了这首《酬乐天咏老见示》。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唐代〕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首诗的大意是:
人谁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
身体日愈消瘦,衣带亦越收越紧;头发渐稀,戴得端正的帽子也总是偏斜至一侧。
不再看书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所经历的世事繁多,见识便广博;阅历人生,恰似积水成川。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不要说日落之时天色已晚,虽然是流照在桑榆之上的余晖,依旧能够幻化成霞,绮丽满天。
这首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
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一旦老去,便无人垂怜。
接着四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
由于衰老之故,躯体日复一日地消瘦,腰带需不断地收紧,头发渐趋稀疏,帽子也就自然而然地歪斜。
书卷被闲置一旁不再阅览,乃是为了护佑双目;时常采用艾灸之法,实是为了延长寿数。
“经事”两句是说人老了经历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
“细思”两句,思考深刻,浓缩着人生的精华;认识全面,充满着一种辩证思想;感情深挚,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真情关爱和真诚劝勉。
最动人的莫过于结尾两句。桑榆代指日暮,本是衰老的象征,刘禹锡却将其与绚烂的晚霞相连。
在他眼中,晚年从不是生命的尾声,而是如黄昏晚霞般,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璀璨。这不仅是对白居易的劝慰,更是他一生风骨的写照。
当年被贬朗州,他写下“沉舟侧畔千帆过”;如今老病缠身,他仍能吟出“为霞尚满天”,这份刻在骨子里的坚韧,从未因岁月而褪色。
白居易读罢此诗,定然被这份豪情打动。这两首唱和诗,也成了跨越千年的生命启示。我们总畏惧衰老,怕体能衰退,怕被时代抛弃。
可刘禹锡告诉我们,衰老从来不是人生的句号,而是换一种姿态绽放的开始。那些走过的路、吃过的苦、见过的人,都会化作生命的养分,让暮年如晚霞般绚烂。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来源:晨读诗词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