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剪纸和萧县刺绣代表性传承人、85后刘阳在安徽共青团“非遗青年说二十四节气”视频中出镜,她将冬日柔情细细剪刻,把岁月祝福密密绣藏,讲述在剪与绣的方寸之间触摸传承温度的故事。
赵雅涵在进行雕刻。共青团宿州市委供图
近日,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剪纸和萧县刺绣代表性传承人、85后刘阳在安徽共青团“非遗青年说二十四节气”视频中出镜,她将冬日柔情细细剪刻,把岁月祝福密密绣藏,讲述在剪与绣的方寸之间触摸传承温度的故事。
对非遗的热爱,起始于孩童时,她看着奶奶和妈妈完成一天劳作后,在昏黄灯光下做鞋帽,氛围温馨。5岁开始,她看着奶奶和妈妈将剪纸花样变成了鞋帽上的刺绣,流光溢彩、动人心弦,她也拿起剪刀学剪花样。
坚定接下这份传承责任,源自她在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方向读研时,一位老师对她说:“匠人很多,读书的人也很多,从小耳濡目染、热爱技艺且又学相关专业的人不多,你有责任和义务让这份来自民间的技艺传承下去。”
当时的刘阳热泪盈眶。后来她也经历过坎坷崎岖,但老师的话一直萦绕耳边,带给她力量和勇气。
如何让古老技艺“活”在当下?是她一直思考的问题。
这些年,她将家乡本土特色文化融入创作。耗时3年创作的十二生肖针插香包,在传统针插的基础上融入汉像石和汉像砖的传统纹样元素,这组作品在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被选为“东方匠礼”。
今年4月,在2025第三届宿州绿色农产品杭州展示展销会上,她连续第三年在会场遇到一位安徽萧县旅居杭州的九旬老先生,他一直想买刘阳制作的虎头帽,但由于展会繁忙,双方总是错过。那天,老人早早到了现场,拄着拐杖站在刘阳的摊位前:“你今年一定要卖我一双虎头鞋。我的重外孙马上要回国探亲,要给他穿上来自家乡的虎头鞋。让他们不管身处何地,都要记得自己是中国人,根在中国,在安徽。”
那一刻,刘阳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传承技艺同时也是传承记忆,让根植于乡土里的记忆纽带永远不会断开”。平日里,消费者一句“还是老祖宗的审美在线”能让刘阳开心许久。她也创作潮流包、手机挂件、发饰、胸针等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文创产品和生活用品。
刘阳在挑战创新中学艺成长,来自宿州市泗县的90后姜守云也经历过这番滋味。
2016年,这名90后放弃城市就业机会返乡就业。如今,他既是安徽省泗县草沟镇中心学校乡村教师,也是泗县盘纸非遗传承人。
初入此行时,姜守云毫无门路。一次偶然机会,他结识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深耕盘纸艺术领域十余年的王一帆老师,为他打开全新的艺术世界。当时,他借用学校的体育室,将几张课桌拼凑搭成操作台,带着学生们裁剪不同尺寸的原料。一边教学,一边自学。
2020年9月,学校新教学楼落成,2021年,盘纸工作室成立。专属的教学空间、30套专业创作工具、标准化专业纸条,教学软硬件全面升级。2025年4月,他的盘纸作品《哪吒》被中国驻美大使馆社交媒体账号转发。
“传播家乡本土文化是我创作的核心、初心。”为了让作品更能打动百姓,他带学生走访泗州八景与隋唐大运河活态遗址,让孩子们亲手参与泗州戏系列盘纸作品的设计与制作,让指尖技艺成为传递家乡之美的纽带。
“看到学校一届届‘非遗盘纸小传人’带着技艺‘毕业’,有的把盘纸教给家人朋友,有的在新环境继续创作,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刻。”近年来,姜守云还将盘纸玩出新花样,他打破学科边界,把数学几何、语文意境、美术色彩融入盘纸创作,打造《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脸谱》等富含传统文化元素的主题作品。
宿州市灵璧县磬石雕刻传承人00后赵雅涵,则以更年轻的视角摸索非遗传承。
自小,赵雅涵目睹父亲在磬石上雕刻,对这门手艺渐生兴趣。可真正接触线刻,她发现其中的门道远比想象中复杂。线刻与书法相异,书法以笔触为魂,线刻则以刀锋为灵。“线刻石头材质相对柔软,一旦行笔稍显迟疑,石头上便呈现不佳。虽能书写出美观的字,但未必能刻得精致。”这是她的初学体会。
“是不是书法根基不够深?练习还不够勤奋?”这份自我鞭策,为她的学习之路注入新的动力。最狂热的时候,她一天写字长达七八个小时。许多个崩溃瞬间,她曾想放弃,但咬牙坚持了下来。
技艺初成,宿州各级共青团组织为她提供宣传平台,从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到青年夜校展示,她的努力让了解磬石雕刻的人越来越多。此外,灵璧共青团深化校社合作机制,推动非遗传承从校园走向社区,鼓励青年创作国潮作品,让磬石雕刻不再是一项冷门技艺。
近期,赵雅涵的工作重心始终聚焦“创新”二字。一方面,沉下心打磨传统技法,修复整理老艺人留下的雕刻纹样图谱;另一方面,走进文创市集、潮流设计沙龙等年轻人聚集的场景,在社交平台收集大家对生活美学产品的需求反馈。
她想打造更具实用性和互动感的作品,融入国潮元素,创作适配汉服穿搭的磬石配饰;尝试与音频团队合作,开发桌面解压音疗摆件,让非遗技艺成为年轻人可触、可用、可感的生活美学载体。
近年来,共青团宿州市委推动中小学成立非遗社团、开展研学实践、开设非遗兴趣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传承非遗技艺的平台,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赵雅涵就准备开设公益体验课,邀请本地青少年近距离接触磬石雕刻,教他们用简单工具创作小型作品。
“每当有人停下脚步凝神注视我的作品,我都深感欣慰,得到认可原来是如此令人愉悦的经历。期盼有朝一日,灵璧的‘活化石’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夺目光彩。”她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实习生 谢心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