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耳边是儿子陆思远支支吾吾的解释,眼前是摊开在桌上,被涂改得面目全非的数学练习册。
那晚,顾婉宁感到一阵天旋地转。
耳边是儿子陆思远支支吾吾的解释,眼前是摊开在桌上,被涂改得面目全非的数学练习册。
她捏着笔的手开始颤抖,胸口像压了一块巨石,沉重得让她几乎无法呼吸。
“妈妈,我真的不会……”思远的声音带着哭腔。
婉宁想发火,却发现自己连张嘴的力气都没有。
一阵剧痛从太阳穴炸开,她眼前一黑,身体软软地倒了下去……
01
顾婉宁的生活,仿佛被一张无形的大网牢牢困住,网眼,是儿子陆思远每天晚上那堆积如山的作业。
时钟指向八点半,客厅里本该是温馨的亲子时光,却常常演变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思远,这道题我已经讲了三遍了!你为什么还是错?”
婉宁的声音里带着明显的疲惫和焦躁。
她紧紧盯着思远,试图从他那双躲闪的眼睛里找到一丝理解。
陆思远才上小学三年级,可他的作业难度,在婉宁看来,已经超越了她这个大学毕业的成年人所能承受的极限。
每天晚上,她都要放下手头的一切,像个侦探一样,逐字逐句地检查思远的作业。
思远瘦小的身躯陷在椅子里,笔尖在纸上犹豫地划着。
他咬着嘴唇,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妈妈,我、我就是想不起来……”他的声音低得像蚊子哼。
婉宁看着儿子那副可怜巴巴的模样,心头火气却更盛。
她知道,思远不是故意的,可这种“不会”和“想不起来”的循环,已经让她濒临崩溃。
她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情绪,告诉自己要耐心,要温柔。
“来,我们再看一遍题目。小明有五个苹果,吃了两个,还剩几个?”
她尽量放缓语速,一个字一个字地引导。
思远抬起头,眼神茫然,然后慢慢伸出五根手指,又收回两根。
“三个。”
他小声说。
“对啊!那为什么刚才写四呢?”
婉宁的音量忍不住又提高了半度。
她感到一股无力感从心底升起,像藤蔓一样缠绕着她。
思远被妈妈的声音吓得一缩,赶紧低下头,把写错的数字擦掉。
橡皮屑在纸上堆成小山,像极了婉宁此刻内心的乱麻。
丈夫陆景川,作为这个家庭的顶梁柱,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奔波。
他总说:“婉宁,孩子学习的事就靠你了,我相信你。”
这句话在婉宁听来,既是信任,也像是一副沉重的枷锁。
景川偶尔回家早,看到母子俩剑拔弩张的场面,也只是叹口气,拍拍婉宁的肩膀:“别气了,孩子还小。”
然后,他会自觉地走进书房,打开电脑,开始处理他的工作。
婉宁知道景川也很辛苦,她不想给他增加负担。
但长此以往,她觉得自己快要被“陪读”这件事耗尽了。
她的情绪就像一个被过度充气的气球,随时都可能爆炸。
那天晚上,思远终于在婉宁的“咆哮”和“指导”下,磕磕绊绊地完成了作业。
婉宁收拾好桌子,看着儿子如释重负地跑去玩玩具,她的身体却像被抽干了力气,瘫坐在沙发上。
她觉得自己像个失败者。
明明是想培养孩子,结果却把亲子关系推向了冰点。
而她自己的健康,也在日复一日的焦虑和愤怒中,悄悄亮起了红灯。
02
起初,顾婉宁只是觉得有些头疼,偶尔心跳加速。
她把这些症状归结为工作压力大,再加上晚上陪陆思远写作业时情绪波动,没太在意。
她总觉得,睡一觉就好了,或者吃点止痛药就能缓解。
然而,这些不适感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反而像是盘踞在她身体里的阴影,越来越浓。
有一天早上,婉宁起床时感到一阵眩晕,眼前发黑。
她扶着墙壁,好一会儿才站稳。
陆景川见她脸色苍白,关切地问:“婉宁,你没事吧?是不是最近太累了?”
婉宁摇摇头,挤出一个笑容:“没事,可能没睡好。”
她不想让景川担心,更不想让他觉得她连这点小事都扛不住。
在她看来,照顾孩子、辅导学习,是她作为母亲的职责,再苦再累也得撑着。
下午,在公司开会时,婉宁又感到心悸。
她的手心渗出冷汗,呼吸也变得急促。
她努力集中精神听着领导的发言,但思绪却飘到了晚上。
今晚思远的语文作业有一篇看图写话,她已经预感到又将是一场硬仗。
这种对夜晚的恐惧,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陆思远在学校的表现也让婉宁忧心忡忡。
班主任张老师不止一次打电话给她,反映思远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作业拖拉。
“顾女士,思远是个聪明的孩子,但是他的学习习惯确实需要改进。”
张老师的声音总是那么温和,却让婉宁感到巨大的压力。
“老师,我回去一定好好说他,多督促他。”
婉宁在电话里连连保证,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
她觉得自己已经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思远的学习上了,可为什么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回到家,婉宁看着电视里播放的亲子教育节目,屏幕上的专家侃侃而谈,教导家长如何温柔、如何引导。
她心生羡慕,也曾尝试过几次,但每当思远又一次把简单的算术题算错,或者在拼音上犯低级错误时,她内心的那头“怒狮”就会瞬间被点燃。
那天晚上,思远的数学卷子发下来了,一个鲜红的“68”分刺痛了婉宁的眼睛。
“陆思远!你怎么回事?”
婉宁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音量瞬间飙升。
思远吓得往后一缩,眼眶瞬间红了。
他知道妈妈生气了,这意味着接下来等待他的,将是一场漫长的“审判”。
“妈妈,我、我就是粗心了……”他小声辩解,眼泪已经开始在眼眶里打转。
“粗心?这也能叫粗心?这分明就是基础不牢!你看看,这道应用题,明明是加法,你非要写成减法!你有没有认真听老师讲课?有没有认真看书?”
婉宁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卷子上的错题,恨不得把每一个字都刻在思远的脑子里。
思远终于忍不住,大哭起来。
他一边哭一边抽噎:“我、我讨厌数学!我讨厌写作业!”
这句话像一根针,狠狠扎进了婉宁的心脏。
她愣住了,看着儿子哭得涕泗横流的脸,突然感到一阵强烈的眩晕。
她扶住桌子,努力稳住身体,但那种心悸和胸闷的感觉却越来越强烈。
她知道,这不是小问题了。
但她来不及多想,因为思远的哭声还在耳边,而那张“68”分的试卷,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出她作为母亲的失败。

03
陆思远的哭声在客厅里回荡,撕心裂肺。
顾婉宁感到太阳穴突突直跳,仿佛有无数根钢针在里面搅动。
她的视线开始模糊,耳鸣声越来越响,像是有一群蜜蜂在她脑袋里嗡嗡作响。
“你哭什么?哭就能解决问题吗?”
她强撑着,声音依旧带着压抑不住的怒火。
可她知道,这怒火更多的是冲向自己,冲向这种无力改变的现状。
思远抽泣着,抬起头,通红的眼睛里满是恐惧和委屈。
他指着卷子上的错题,用哭腔说:“妈妈,我就是、就是不喜欢。我每次写作业,你都骂我……”
“我骂你还不是为了你好?”
婉宁感到胸口发闷,一口气提不上来。
她觉得心跳快得要冲出胸膛,整个身体都像被架在火上烤。
她扶着桌子,试图站稳,但双腿却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脑海中,无数个念头混杂在一起:儿子的成绩、老师的抱怨、景川的不闻不问、以及她自己那日益糟糕的身体。
“我不要写作业!我不要你陪!”
思远的情绪也彻底失控,他猛地推开面前的练习册,纸张散落一地。
这一举动彻底点燃了婉宁的最后一丝理智。
她猛地弯腰,想去捡地上的卷子,但就在她躬身的那一刻,眼前一黑,整个世界都开始旋转起来。
剧烈的头痛瞬间袭来,眼前金星乱冒。
她感觉身体里的血液都在往头部冲,血管仿佛要爆炸开来。
“妈妈?”
思远被妈妈突如其来的动作吓到了,哭声戛然而止。
他看到妈妈的脸色异常苍白,额头冒着冷汗,身体摇摇欲坠。
婉宁想开口说话,却发现喉咙里发不出任何声音。
她的手指紧紧抠住桌沿,指节泛白。
那一瞬间,她感觉自己仿佛被抽离了身体,以旁观者的角度看着这一切。
她看到了惊慌失措的儿子,看到了散落在地的试卷,看到了自己紧绷的脸,还有镜子里映出的,那个憔悴不堪的自己。
“妈妈,你怎么了?”
思远终于意识到不对劲,他小跑到婉宁身边,担忧地拉了拉她的衣角。
婉宁努力挤出一个微笑,但她知道那笑容一定比哭还难看。
她感到自己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胸口像被一堵墙堵住。
“没事……”她艰难地吐出两个字,声音沙哑得不像她自己。
然而,下一秒,她的身体却不听使唤地晃了一下,差点摔倒。
她紧紧闭上眼睛,努力对抗着那股从内而外袭来的眩晕感。
思远吓坏了,他从没见过妈妈这个样子。
他大声喊道:“爸爸!爸爸!”
陆景川听到思远的呼喊,从书房里冲了出来。
看到眼前的情景,他脸色大变。
婉宁扶着桌子,身体摇摇欲坠,脸色比纸还要白。
“婉宁!你怎么了?”
景川三步并作两步冲过去,扶住了即将倒下的妻子。
他感觉到婉宁的身体冰凉,手心却湿漉漉的。
婉宁的意识开始变得模糊,只隐约听到景川焦急的呼喊,和思远惊恐的哭声。
她感到自己的身体正在迅速地往下坠,坠入一片无边的黑暗。
在失去意识前的最后一刻,她脑海中闪过的,竟然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思远未来的担忧,以及,那张还没讲清楚的数学试卷。
04
当顾婉宁再次睁开眼睛时,她闻到了一股消毒水的味道。
白色的天花板,白色的床单,还有旁边仪器发出的规律滴答声。
她意识到,自己身在医院。
“婉宁,你醒了?”
陆景川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疲惫和担忧,他正坐在床边,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婉宁感到头依旧有些沉重,但那种剧烈的疼痛已经缓解了不少。
她想坐起来,却发现浑身无力。
“我怎么了?”
她的声音沙哑。
景川赶紧上前扶她,并在她的背后垫了一个枕头。
“你昨晚突然晕倒了,吓死我了!我赶紧送你来了医院。”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一丝自责:“医生说你是高血压,而且是情绪应激导致血压骤升,幸好送来得及时,不然……”他没有说下去,但婉宁已经明白了。
她躺在病床上,看着景川憔悴的脸,心里涌起一股愧疚。
她知道,这几天景川一定也跟着受累了。
“思远呢?”
她最关心的还是儿子。
“思远在家里,我让他奶奶带着。他吓坏了,一直哭着喊妈妈。”
景川叹了口气,“他现在知道自己错了。”
婉宁闭上眼睛,眼前浮现出思远惊恐的眼神和哭泣的脸。
她心里一阵刺痛。
她想把孩子教好,却没想到,最后把自己教进了医院,还把孩子吓成了这样。
护士进来量血压,又询问了一些情况。
当得知婉宁是因为辅导孩子作业情绪激动导致血压升高时,护士的脸上露出了几分了然。
“现在很多家长都这样,陪读陪出了各种毛病。高血压、心脏病、焦虑症……顾女士,您这可得好好重视了。”
护士一边记录,一边语重心长地劝道。
婉宁听着护士的话,心里百感交集。
她不是不知道这些,但身处其中,却身不由己。
接下来的几天,婉宁在医院里接受检查和治疗。
医生反复强调,她的高血压与长期的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息息相关。
“顾女士,您必须学会放松,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对您的身体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医生严肃地告诫她。
每天,景川都会带着思远来医院探望。
思远变得异常乖巧,不再吵闹,眼神里充满了小心翼翼。
他会把削好的苹果递给妈妈,小声说:“妈妈,你快点好起来。”
看着儿子懂事的模样,婉宁的心情更加复杂。
她知道思远爱她,也知道他不是故意捣乱。
可为什么,当他们面对作业的时候,一切都会变得那么糟糕?
住院期间,婉宁有很多时间可以思考。
她回想起过去几年,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被“陪读”这个任务吞噬的。
她放弃了自己的爱好,牺牲了休息时间,甚至与景川的交流都少了许多,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思远的学习转。
然而,结果呢?
思远成绩平平,学习兴趣大减,而她自己也累垮了身体。
这真的是她想要的结果吗?
她看着窗外,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面上,斑驳陆离。
她突然意识到,她需要改变,必须改变。
不是为了思远,更是为了她自己,为了这个家。
她不能再让“陪读”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她要找到一个出口,一个能让思远健康成长,也能让她自己重拾平静的出口。
但具体要怎么做?
她还没有答案。
05
顾婉宁躺在病床上,输液管里的药水一滴一滴地流入她的静脉。
病房里很安静,只有点滴的声音和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
景川去给她买饭了,思远则被奶奶接回了家。
她一个人,有足够的时间去面对内心的风暴。
医生的话像一把钝刀,反复切割着她的神经:“长期精神压力……不可逆的伤害……”这些词语在她脑海中盘旋,让她感到一阵阵后怕。
她才三十多岁,难道就要因为辅导孩子作业而搭上自己的健康吗?
她拿起手机,习惯性地想打开家长群,看看有没有新的作业通知,或者其他家长在抱怨。
但她的手指停在了半空中。
她突然觉得,那些东西现在看来是那么遥远,又是那么可笑。
她想起思远那张因为恐惧而扭曲的小脸,想起他抽噎着说“我讨厌数学!我讨厌写作业!”
时的绝望。
那一刻,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痛。
她本想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却在无形中,成了压垮孩子的元凶。
她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监工”,一个只会批评和指责的母亲,而不是一个引导者、一个支持者。
她闭上眼睛,眼泪无声地从眼角滑落。
她不是不爱思远,恰恰是因为太爱,所以才过度焦虑,过度干预。
她把自己的期望、自己的恐惧,都强加在了孩子身上。
病房门被轻轻推开,景川回来了。
他看到婉宁在流泪,赶紧走过来,轻轻握住她的手。
“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他担忧地问。
婉宁摇摇头,声音带着哭腔:“景川,我是不是一个很失败的妈妈?”
景川轻轻抚摸着她的头发,柔声安慰:“别这么说,你已经很努力了。我们都知道你为了思远付出了多少。”
“可是我的努力,把我们都搞垮了。”
婉宁的声音哽咽。
景川沉默了。
他知道婉宁说的是事实。
这段时间,家里的气氛一直很紧张,他和婉宁的交流也只剩下关于思远学习的争吵。
他工作再忙,也无法忽视家庭中弥漫的压抑。
他看着妻子苍白的脸,下定决心:“婉宁,等你出院了,我们必须做出改变。思远的学习,我也会承担起来,不再让你一个人面对。”
他的话让婉宁的心里感到一丝暖意,但她知道,这不仅仅是景川一个人分担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她自己内心的改变。
当天下午,医生再次来查房。
他看着婉宁,语气比之前更加严肃。
“顾女士,你的血压虽然暂时控制住了,但情绪不稳定的根源还在。我建议你出院后,要彻底调整生活方式,尤其是育儿观念。你现在这种状态,不仅对你自己,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
医生的话像一记重锤,再次敲响了警钟。
她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她必须为自己,也为思远,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她看向窗外,灰蒙蒙的天空仿佛预示着她内心的迷茫。
她知道,她站在了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如果继续沿着老路走,等待她的将是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和亲子关系的彻底破裂。
但如果选择另一条路,那条路会通向何方?
她该如何改变?
如何才能打破这个恶性循环?
她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呐喊:必须改变!
但改变的方向和具体的方法,此刻对她来说,依旧是一片模糊。
她感到一种强烈的渴望,渴望能有人告诉她,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让一切重新回到正轨。
她需要一个答案,一个能让她和思远,重新找回平静和快乐的答案。

06
住院的日子,给了顾婉宁一个难得的喘息空间。
病房里没有作业的喧嚣,没有辅导的争吵,只有她和自己的内心。
她开始大量阅读关于亲子教育的书籍,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到《孩子,你慢慢来》,每一页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她过去的错误。
她意识到,她一直以来过于关注“结果”,却忽略了“过程”;过于强调“知识”,却忽视了“能力”。
她与同病房的病友聊天,发现很多人都和她有着相似的烦恼。
一位阿姨告诉她:“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我们能做的,是引导,是陪伴,而不是控制。”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击中了婉宁的心。
她一直以来,都试图控制思远的学习,控制他的成绩,却忘了孩子也有自己的节奏和想法。
在反思和学习的过程中,婉宁逐渐理清了思路。
她意识到,改变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她需要一套全新的规则,来重新定义她和思远之间的学习关系。
一天下午,陆景川带着思远来探望她。
思远小心翼翼地走到床边,递给她一束他亲手折的纸花。
“妈妈,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惹你生气了。”
思远的声音很小,带着深深的内疚。
婉宁看着儿子稚嫩的脸庞,眼眶湿润了。
她知道,孩子是爱她的,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
而她自己,也因为错误的表达方式,伤害了这份爱。
“思远,妈妈也有不对的地方。妈妈不该对你发脾气。”
婉宁摸了摸思远的头,轻声说,“妈妈住院了,有时间好好想了很多事情。妈妈决定,等我出院了,我们家要立一些新的规矩,好不好?”
思远眨巴着眼睛,有些疑惑,但还是乖巧地点了点头。
陆景川在一旁看着,心里也松了一口气。
他知道,婉宁终于想通了。
出院回家后,婉宁召开了家庭会议,陆景川和思远都郑重其事地坐在沙发上。
婉宁深吸一口气,宣布了她经过深思熟虑后立下的三条规矩。
“第一条规矩:从今天起,作业是思远你自己的事情,妈妈只提供支持,不包办。这意味着,你要自己规划写作业的时间,自己检查,自己承担结果。遇到不会的,可以问妈妈,但妈妈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只会引导你思考。”
思远听了,有些惊讶地看向妈妈。
他已经习惯了妈妈的“全程陪同”,突然要独立,他有些不知所措。
婉宁接着说:“第二条规矩:固定学习时间与休息时间,劳逸结合。每天晚上,我们会有固定的学习时间,这段时间你要专注。但学习结束后,你也有完全自由的玩耍时间。周末我们会安排更多户外活动,让你放松身心。”
她看向景川:“景川,这条规矩需要你的配合。周末的时候,你可以多带思远出去走走,打打球,让他放下书本,接触大自然。”
景川点点头,眼中充满了支持:“没问题,我很乐意。”
“第三条规矩:妈妈不再是‘监工’,而是‘教练’。妈妈会把重心从结果转向过程和方法。我不会再只盯着你的分数,我会更关注你学习的兴趣、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会鼓励你尝试,即使犯错也没关系,我们一起从错误中学习。”
婉宁看着思远,语气坚定而温柔:“思远,妈妈相信你。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只要你愿意努力,你一定能做好。”
这三条规矩,每一条都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家庭成员内心的波澜。
思远从一开始的疑惑,到后来的惊喜。
他以前总觉得作业是妈妈给他的“任务”,现在却成了他自己的“责任”。
这让他感到一丝压力,但更多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
景川也认真地听着,他知道这意味着他也要做出改变。
过去他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将育儿的重担全部推给婉宁。
现在,他必须言出必行,真正参与到思远的教育中来。
他主动提出,以后每天晚上他会负责陪思远阅读半小时,并且在周末带思远去公园踢足球。
婉宁看着父子俩的反应,心里感到一阵轻松。
她知道,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至少,他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她告诉自己,她不再是那个焦躁不安、情绪失控的妈妈了。
她要成为一个冷静、理智、充满爱心的“教练”,陪伴思远走过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她也清楚,这意味着她要放下心中的焦虑,放下对完美的执念。
她要允许思远犯错,允许他有自己的节奏。
这对于一个曾经把孩子成绩看得比天大的母亲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她已经下定决心。
为了她的健康,为了思远的未来,也为了他们这个家庭的和谐,她必须坚持下去。
新的生活,从这一刻,正式拉开了序幕。
07
新规矩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
头几天,陆思远还是习惯性地把作业本推到顾婉宁面前,用他那双大眼睛无辜地望着她,仿佛在说:“妈妈,你快来帮我看看。”
婉宁的心里挣扎了无数次。
旧的习惯像藤蔓一样缠绕着她,让她几乎要妥协。
她几次拿起笔,想直接告诉思远答案,但一想到医生严肃的叮嘱,和自己住院期间立下的誓言,她又硬生生地把手缩了回来。
“思远,还记得我们的第一条规矩吗?”
婉宁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而坚定。
思远低下头,小声嘟囔:“作业是我的事……”
“对。所以,你先自己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哪里不对。如果真的有想不明白的,圈出来,我们再一起讨论。”
婉宁指了指他面前的作业本。
思远有些不情愿,但还是拿起笔,开始“检查”。
当然,他只是敷衍地扫了几眼,然后又把本子推了过来。
“妈妈,我检查完了,都没错。”
他信誓旦旦地说。
婉宁接过本子,随手翻了几页,果然发现了几处明显的错误。
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火气。
“思远,你再仔细看看这道数学题。小明有十个苹果,吃了三个,还剩几个?你写的是七,这个答案对吗?”
她指着那道简单的减法题。
思远一愣,他刚才确实没仔细看。
他重新算了算,发现自己确实对了。
“那为什么你刚才检查的时候没发现呢?是不是你没有认真检查?”
婉宁的声音依旧温和,但思远已经感受到了其中的严肃。
思远羞愧地低下了头。
“思远,妈妈不是要批评你,只是希望你能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自己检查作业,不仅是为了发现错误,更是为了巩固你学过的知识。如果你真的认真检查,并且从中发现了错误,妈妈会表扬你的。”
婉宁耐心地解释。
思远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这种拉锯战每天都在上演。
婉宁需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耐心和毅力,才能抵制住自己想要“包办”的冲动。
她会在思远写作业的时候,坐在旁边看书,而不是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她会时不时地抬头看一眼,确保思远没有走神,但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每个字都看得死死的。
有一次,思远在写语文作文时,迟迟动不了笔。
他习惯性地向婉宁求助:“妈妈,我不知道怎么写开头。”
按照以前,婉宁会直接告诉他几种开头的方法,甚至帮他把第一段写好。
但这一次,她忍住了。
“思远,还记得我们上次去公园里玩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把那些感受写下来,就是最好的开头。”
婉宁引导他。
思远想了想,眼睛亮了起来。
他开始回忆公园里的情景,小笔头也动了起来。
虽然写出来的句子还很稚嫩,但至少是他自己思考的结果。
陆景川也积极地履行着他的承诺。
每天晚上,他都会陪思远阅读半小时,或者给思远讲故事。
周末,他会带着思远去公园踢足球,或者去博物馆参观。
父子俩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思远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婉宁看着父子俩的互动,心里感到一丝欣慰。
她知道,这三条规矩,不仅仅是针对思远,更是对她自己的一种约束和解放。
然而,放下执念,真的很难。
有一天晚上,思远的一份数学作业,有一道几何题,他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
婉宁引导了半天,他还是卡在那里。
眼看时间越来越晚,婉宁的血压又开始隐隐作痛。
她感到一股无力感和旧有的焦虑再次袭来。
“思远,你到底有没有动脑子?”
她的声音忍不住带上了一丝烦躁。
思远被妈妈的声音吓得一缩,眼眶瞬间红了。
他感到自己又要回到以前那种被妈妈“审判”的日子了。
婉宁看到思远的反应,立刻意识到自己又犯了错。
她赶紧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对不起,思远,妈妈不该吼你。”
她努力平复情绪,然后走到思远身边,蹲下来,与他平视。
“这道题确实有点难,一时想不出来很正常。我们今天先到这里,明天早上我们再一起想想,或者你问问老师。记住,遇到难题不要怕,我们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思远看着妈妈真诚的眼睛,心中的恐惧渐渐消散。
他点点头,不再坚持。
那一刻,婉宁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
她没有强迫思远完成,也没有因此而发脾气。
她学会了放手,学会了相信孩子,也学会了原谅自己。
改变是艰难的,但她知道,这条路,她必须走下去。
08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规矩在陆家逐渐生根发芽。
顾婉宁发现,当她真正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陆思远时,孩子身上的一些积极变化开始悄然发生。
一开始,思远确实有些不适应。
他会习惯性地拖拉,会忘记检查作业,甚至会因为玩得太投入而错过学习时间。
每当这时,婉宁都会提醒他,但不再是声嘶力竭地指责,而是平静地引导他回顾规矩。
“思远,你看现在已经八点了,你的作业还没有开始。我们说好的,八点到九点是学习时间。如果你现在不写,明天作业交不上,会怎么样?”
婉宁会这样问。
思远会自己想一想,然后有些懊恼地拿起笔。
他开始意识到,这些规矩的后果,需要他自己来承担。
最让婉宁感到欣慰的是,思远开始尝试独立思考。
以前,他遇到难题就直接求助,现在,他会先自己琢磨一会儿。
实在想不出来,他会主动圈出难题,然后带着问题来问婉宁。
“妈妈,这道题我看了很久,还是不太懂。”
思远指着一道数学题。
婉宁不再直接讲解,而是启发式地问:“你觉得题目中哪个信息最重要?它想让我们求什么?你已经尝试了哪些方法?”
思远会根据妈妈的引导,一步步地分析。
有时候,他会在婉宁的提示下,突然灵光一现,自己找出答案。
当他成功解决问题时,脸上会露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充满成就感的笑容。
“妈妈!我明白了!原来是这样!”
他会兴奋地跑过来,向婉宁分享他的发现。
看到思远眼中的光芒,婉宁的心里感到一阵温暖。
她知道,这比他考一百分更能让她高兴。
因为这代表着,思远正在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陆景川的参与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每天晚上陪伴思远阅读,不仅拓宽了思远的知识面,也培养了思远对阅读的兴趣。
父子俩的睡前故事时间,成了家里最温馨的时刻。
周末的户外活动,更是让思远的身心得到了充分的放松。
他在足球场上奔跑,在博物馆里好奇地探索,在自然中感受生命的美好。
这些经历,让他的学习不再是枯燥的负担,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婉宁也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
她不再过度关注思远的每一次考试分数,而是更看重他的学习态度和进步。
当思远考砸时,她不再批评指责,而是和他一起分析错题原因,鼓励他下次努力。
“没关系,思远。这次没考好,我们下次再努力。重要的是,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她会这样对思远说。
渐渐地,思远的成绩开始稳步提升。
虽然不是每次都名列前茅,但他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他的作业不再拖拉,上课也更专心了。
班主任张老师也打电话给婉宁,表扬思远最近的积极变化。
“顾女士,思远最近表现非常好,上课积极发言,作业完成得又快又好。看来您的教育方法很成功啊!”
张老师的话让婉宁感到由衷的欣慰。
最重要的是,婉宁和思远的亲子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他们之间不再有剑拔弩张的氛围,取而代之的是轻松愉快的交流。
思远开始愿意和妈妈分享学校里的趣事,分享他的困惑和烦恼。
婉宁也发现,当她不再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陪读”中时,她有了更多的时间关注自己。
她开始重新拾起自己的爱好,去健身房锻炼,和朋友聚会。
她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头疼心悸的症状也几乎消失了。
她看着客厅里,思远正坐在书桌前,认真地写着作业,景川则在旁边陪他阅读。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亮了整个房间,也照亮了这个充满爱和希望的家庭。
她知道,她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09
顾婉宁的改变和三条规矩的坚持,让陆思远的学习习惯发生了质的飞跃。
他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探索的求知者。
首先,时间管理能力显著提高。
在“固定学习时间与休息时间”的规矩下,思远学会了合理安排自己的日程。
他会在放学后先完成一部分作业,然后给自己留出玩耍的时间。
到了晚上规定的学习时间,他也能自觉地坐在书桌前,不再需要妈妈的反复催促。
有一次,思远为了看完一本有趣的漫画书,险些耽误了晚上的学习时间。
婉宁只是平静地提醒他:“思远,你觉得现在是看漫画书的时间,还是完成作业的时间呢?如果你现在把作业写完,是不是就能安心看漫画了?”
思远想了想,立刻放下漫画,乖乖地去写作业了。
他开始懂得权衡利弊,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次,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
当婉宁从“监工”转变为“教练”后,思远不再依赖妈妈直接给出答案。
遇到难题时,他会先尝试自己理解,翻阅课本,甚至主动去查阅资料。
如果实在解决不了,他会带着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疑问来请教婉宁。
“妈妈,这道题我把所有方法都试过了,但结果总是不对。”
思远会把自己的草稿和思考过程展示给婉宁看。
婉宁会仔细听他讲解,然后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他找到突破口。
这种互动方式,不仅让思远掌握了知识,更培养了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不再害怕犯错,因为他知道,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最让婉宁欣喜的是,思远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以前,学习对他来说是一种负担,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现在,他开始享受学习的过程,体验到知识带来的乐趣。
他会主动向景川请教一些关于历史和科学的问题,会缠着婉宁给他讲更多的故事。
他的课堂表现也变得积极起来,敢于提问,乐于分享。
张老师在期中家长会上,特意表扬了陆思远。
“陆思远同学进步非常大!不仅成绩有了明显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上课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讨论,还经常帮助其他同学。他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是我们班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
听到老师的夸奖,思远涨红了脸,却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婉宁坐在台下,眼眶湿润。
她知道,这不仅仅是思远的进步,更是她和整个家庭共同努力的结果。
思远的成绩也如同坐上了火箭,直线上升。
他的数学从及格线边缘,稳定在八十分以上;语文作文从以前的干瘪无物,变得生动有趣;英语也因为景川的陪伴阅读,词汇量大增。
但比成绩更重要的是,思远变得自信开朗。
他不再是那个面对作业就眉头紧锁、小心翼翼的孩子,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对未来充满好奇的小小少年。
婉宁的健康也得到了彻底的改善。
她不再有头疼心悸的症状,脸色红润,精神饱满。
她重新找回了自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去经营夫妻关系。
她和景川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顺畅和深入。
他们不再只谈论孩子,还会分享工作中的趣事,讨论生活中的小细节,甚至一起规划未来的旅行。
他们的婚姻,在经历了陪读风波后,反而变得更加坚韧和幸福。
家庭的氛围也从过去的紧张压抑,变得轻松愉悦。
欢声笑语取代了争吵和指责。
婉宁看着思远自信的笑容,心里充满了感激。
她感激那次住院经历,让她有机会停下来反思;她感激自己勇敢地做出了改变,立下了规矩。
10
冬日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洒满了陆家的客厅。
陆思远正坐在书桌前,一丝不苟地完成着他的寒假作业。
他不再需要顾婉宁的寸步不离,偶尔遇到难题,他会沉思片刻,然后拿起笔,在草稿纸上演算。
婉宁坐在不远处的沙发上,手里捧着一本书,嘴角挂着淡淡的微笑。
她不再是那个被焦虑和愤怒折磨的妈妈,而是享受着平静和从容的母亲。
她的高血压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身体状况也恢复如初。
景川从厨房里端出一盘切好的水果,放到茶几上。
他看着妻儿和谐的画面,心里充满了满足。
“思远,歇会儿吃点水果吧。”
景川温和地招呼道。
思远抬起头,脸上带着几分专注后的放松。
“好的,爸爸,我把这道题做完就来。”
他拿起笔,快速地写下答案,然后伸了个懒腰,跑过来拿起一片苹果。
“妈妈,我今天的作业很快就写完了。”
他骄傲地宣布。
“真棒!你现在效率越来越高了。”
婉宁真心实意地夸赞道。
思远不仅在学习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他的性格也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信。
他开始主动承担一些家务,比如收拾自己的房间,帮妈妈摆碗筷。
在学校里,他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成了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小能手”。
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场演讲比赛,思远主动报名参加。
他自己查阅资料,自己撰写演讲稿,还请景川帮他排练。
虽然最终没有拿到第一名,但他站在台上,自信大方的表现,让婉宁和景川感到无比骄傲。
“妈妈,爸爸,我以前觉得学习很苦,写作业很烦。现在我觉得,学习也挺有意思的。”
思远一边吃着水果,一边认真地说。
婉宁听了,心里百感交集。
她知道,这句简单的“有意思”,包含了多少艰辛的转变。
那三条规矩,不仅仅改变了思远的学习习惯,更是重塑了他们整个家庭的相处模式。
“作业是自己的事情”,培养了思远的责任感和自律性。
他学会了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也学会了享受独立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劳逸结合”,让思远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他不再是只知道学习的“书呆子”,而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阳光少年。
“妈妈是教练,不是监工”,则彻底解除了婉宁身上的重担,也让亲子关系回归到爱和支持的本质。
她不再是那个带着怒气的“敌人”,而是思远最坚实的后盾和引导者。
如今,陆家客厅的灯光,不再是压抑的战场,而是温馨的港湾。
晚饭后,一家三口会一起玩游戏,或者一起看一部电影。
欢声笑语充满了房间,温暖而和谐。
婉宁看着思远,他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苹果,脸上洋溢着健康和快乐。
她知道,她找回了健康的自己,也找回了那个热爱学习、充满活力的儿子。
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那次因“陪读”而气到住院的经历。
那场病痛,虽然让她吃尽苦头,却也成为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让她学会了放手,学会了爱,也学会了成长。
她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陆思远会带着这份自律、自信和对学习的热爱,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而她,也会以一个健康、平和、充满爱的母亲身份,继续陪伴他,引导他,看着他,光芒万丈。
来源:城市套路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