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女士在民政局门口听到这句话时,才意识到自己把三年恋爱里的“6:4结账”当成浪漫考验,不过是对方提前写好的合同草稿。
“婚后继续AA,各花各的,孩子奶粉钱也一人一半。
”
杨女士在民政局门口听到这句话时,才意识到自己把三年恋爱里的“6:4结账”当成浪漫考验,不过是对方提前写好的合同草稿。
她转身走了,热搜爆了——评论区里一半鼓掌“独立女性就该止损”,一半冷笑“早干嘛去了”。
可大家没说的是:像杨女士这样“恋爱AA、婚姻散伙”的剧情,2024 年上半年北京、上海、深圳三城已经上演了 1.7 万次,比口罩前整整多出四成。
AA 制恋爱为什么突然不香了?
答案藏在三张新出炉的数据表里,也藏在“海龟”男友没翻译出来的那句潜台词里。
———
第一张表:28% 接受恋爱 AA,只有 7% 接受婚后 AA。
中间那 21 个百分点的落差,就是幻想塌方的高频区。
恋爱时 AA,像合租打卡:电影票 59 块,微信转账 29.5,附赠一个“谢谢老板”表情包,仪式感拉满。
婚姻里 AA,是 24 小时不间断 CFO:房贷 2 万 3、月嫂 1 万 8、娃肺炎住院押金 5 千,谁付?
谁先垫?
发票要不要贴?
前者是情趣,后者是组织架构。
把情趣写进组织章程,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
第二张表:2024 年“隐性 AA”成分手首因,占比 40%。
什么叫隐性?
就是看起来男方多掏一顿、女方回请一杯,实际用 Excel 拉一下,差距不到 10%。
杨女士回忆,三年里男友“大方”地订过 8000 日元一份的和牛,她回敬 7000 日元的清酒,画面像日剧。
可回家路上她默默把打车钱 128 块结了——“我不想欠他的”。
这种“差不多”最累:既没占到便宜,也没得到人情,账算不清,怨气就悄悄记在小本子上。
心理咨询师给它起了个名字:硬币亲密——每投下一枚硬币,都在等对方立刻投回另一枚,稍有延迟,关系就短路。
———
第三张表:婚前财产公证率飙到 63%,但“娃的奶粉怎么 AA”法律还没答案。
海龟男友把西方“financial independence”背得滚瓜烂熟,却忘了中国婚姻法默认夫妻婚后收入是共同财产。
真到离婚,你卡里的 50 万年终奖照样要分我 25 万;可若按 AA 协议,我带娃离职三年,离婚时只能拿到“我花我那一半”——法官都不敢这么判。
法律留白的地方,就是情绪撕扯的战场。
———
文化差异、收入差距、性别预期,三座大山压下来,AA 制就像一张看起来平整的床单,掀开后全是褶皱。
1. 文化褶皱:
留过学的人把 AA 当社交礼仪,和“请”“谢谢”一样顺口;
本土长大的把“为你花钱”当情感确认,和“我爱你”同频。
前者觉得“不欠人情”是尊重,后者觉得“算太清”是生分。
同一张餐桌,两种编码,翻译器还没发明。
2. 收入褶皱:
杨女士年薪 35 万,男友 70 万,表面 6:4 是“我出小头”,实则她的可自由支配现金流被削掉一半。
AA 制最公平的时刻,是双方挣得一样多——可现实中 78% 的情侣做不到。
一旦收入差超过 2 倍,AA 就从“平等”滑向“隐形剥削”。
3. 性别褶皱:
2024 年女性职场参与率 78.6%,但“生娃暂停键”还在女性手里。
34% 的受访女性仍设想“孩子三岁前慢就业”。
一旦一方职业减速,AA 立刻失衡:我喂奶、你出差,怎么平摊?
“那你别生啊”——这句话说出口,关系就凉了。
———
看清褶皱后,年轻人开始给 AA 打补丁,新玩法叫“AB 制”:
收入高的出 70%,收入低的出 30%,比例一年一调;
家务按“工时”折算,带娃夜班算 1.5 倍系数;
一方因育儿降薪,差额部分由家庭公共基金补齐,基金来源是收入高的一方额外提成。
听起来像 KPI,却能让 52% 的 90 后点头——因为他们要的不是“各付各的”,而是“各尽其力”。
———
法律也在补位:
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把家务劳动折算成经济价值,离婚时可索赔;
北京朝阳法院试点“抚养费阶梯算法”,把奶粉、早教、医疗按实际票据动态分摊,避免“一人一半”拍脑袋。
技术层面,支付宝已上线“亲情账户 3.0”,可设定“比例自动扣”,还能生成年度家庭财报,让“糊涂账”变“透明账”。
———
杨女士的故事结尾,不是“再也不相信男人”,而是她在咨询室里学会了三句话:
“我能接受的财务底线是什么?
”
“如果未来收入波动,我们怎么调比例?
”
“家务和育儿的时间成本,如何折算进家庭总账?
”
把这三句写进婚前协议,比“我爱你”更有分量。
———
AA 制本身没错,错的是把恋爱模板直接套进婚姻。
恋爱是短跑,并肩冲线就好;婚姻是接力,得交接棒、补能量、有人先跑有人后跑。
真正该 A 掉的,不是钱,而是想当然。
先算清,再爱深——这也许是 2024 年最实用的婚礼誓词。
来源:大气火车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