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云南楚雄提了“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不少人觉得“村里人多了是麻烦”。但其实换个角度想:这波从城里回来的人,不是“包袱”,是农村等了好多年的“机会”——抓得住,农村就能往上走一大步。
最近云南楚雄提了“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不少人觉得“村里人多了是麻烦”。但其实换个角度想:这波从城里回来的人,不是“包袱”,是农村等了好多年的“机会”——抓得住,农村就能往上走一大步。
先说说“返乡的人到底能带啥”——不是只有“劳动力”,是带了城里的本事回来:
第一样:城里的“新想法”
比如在城里做电商的年轻人,回村能把老家的土鸡蛋、山核桃弄到网上卖;在城里做设计的,能帮村里的农家乐做招牌、拍短视频——这些事儿村里人以前想都想不到,但返乡的人一上手就会。
我老家村里有个小伙子,之前在杭州做直播,今年回村后,天天拍“奶奶做手工鞋垫”的视频,现在每月能卖出去两百多双,比种地挣得多。
第二样:攒下的“小本钱”
不少返乡的人在城里打了几年工,手里有个十万八万的积蓄——这些钱在城里不够买厕所,但在村里能开个小超市、弄个养鸡场。
比如隔壁村的张哥,之前在广东工厂上班,攒了12万,今年回村包了5亩地种草莓,还弄了个“采摘园”,周末城里游客过来摘,半年就回本了一半。
第三样:和城里的“关系网”
有人在城里认识开饭店的老板,回村就能给对方供蔬菜;有人认识做民宿的朋友,能把村里的闲置老房介绍成“乡村民宿”——这些“连接城乡的线”,是农村以前缺的。
再说说“农村咋接住这波机会”——不是“让人待着就行”,得搭好这3个“台子”:
第一个台子:给点“启动方便”
比如村里的闲置老房,别让它荒着,低价租给返乡的人开小店;比如办营业执照、卫生许可,村里帮着跑手续,别让人家来回折腾。
我们镇里现在就搞了“返乡创业代办点”,只要是回村创业的,填张表,村里专人帮着办所有手续,最多3天就能弄好。
第二个台子:教点“实在本事”
不是所有人回村都知道咋种地、咋做生意——村里可以请农技站的人教种果树,请电商老师教开网店,把“本事”送到家门口。
我老家今年就办了3期“电商培训班”,免费教拍视频、开直播,现在村里已经有8个人在网上卖农产品了。
第三个台子:凑点“小合伙”
返乡的人可能只有“想法”,村里人有“地”和“人手”——可以凑一起合伙干,比如年轻人出想法和技术,村里人出地和劳力,挣了钱按比例分。
比如我们村的“蔬菜合作社”,就是3个返乡年轻人+12户村民凑的,年轻人负责找城里的买家,村民负责种菜,今年每户都多挣了两万多。
这里得说句实在话:农村不是“留不住人”,是以前没给人“留下来的理由”。
以前年轻人回村,只能种地,挣不到钱,当然要走;现在回村能开网店、办采摘园、搞合作社,能挣到和城里差不多的钱,谁还愿意往外跑?
最后想跟大家唠唠:
你身边有没有返乡回村的人?他们现在在干啥?
要是你是村里人,觉得这波返乡的人能给村里带来啥改变?
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咱一起聊聊农村的新机会~
来源:小白爱生活一点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