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那么一家人,坟头刚合土就怪事接连不断:屋里无风,灯火自行熄灭;半夜炉烧茶壶里冒出一股青烟;孩子的床头,总能听见稚嫩的哭声。人们疑惑:这究竟是怨灵作祟,还是另有隐情?而真相,要从那位抗日名将吉鸿昌的牺牲说起。
有那么一家人,坟头刚合土就怪事接连不断:屋里无风,灯火自行熄灭;半夜炉烧茶壶里冒出一股青烟;孩子的床头,总能听见稚嫩的哭声。人们疑惑:这究竟是怨灵作祟,还是另有隐情?而真相,要从那位抗日名将吉鸿昌的牺牲说起。
吉鸿昌出生在河南扶沟县吕潭镇,家里只是一家清贫茶馆。父亲吉茂松做生意拮据,却从不愿让儿子参军。可吉鸿昌自小爱打架,每次惹事,老吉就扛着扁担追着他打。因而得名“扁担楞”。那时,父子对立,茶馆里茶香四溢,他俩的喊打声更是此起彼伏。谁能想到,这个一打就跑的小子,后来的命运会如此跌宕?
1913年秋天,冯玉祥为了在中原站稳脚跟,在郾城大规模招兵。对很多百姓来说,参军能填饱肚子,可风险比饥饿更大。吉鸿昌却偏偏心高气傲,他背着老吉,偷偷混进了队伍。等茶馆里少了一个身板,人却已走远。父亲风闻此事,赶到郾城时,只见军营操场上这个儿子已被破格提拔——他那股子闯劲和吃苦耐劳,一下子就得到了冯将军的赏识。
索额图从一个侍卫,跃居高位,他的升迁速度,简直无人可比;而吉鸿昌也是,因为几次冲锋陷阵立下战功,很快成为团长、旅长、最终担任军长。他虽是枭雄,却时时记挂百姓疾苦,手握兵权却依旧过着简朴日子。有人问他:“血书军令,你就安心当将军不怕死?”他笑道:“饿着肚子打仗,可不比细软绫罗安稳?”
1926年9月,冯玉祥发起北伐,吉鸿昌参与西安之战,奉军溃逃,他率部混战十余昼夜,斩获旗帜无数,胜利后奉军四散,被称为“铁军”。中原大战爆发,他紧随冯部讨蒋,所向披靡,让蒋介石头疼不已。可当冯将领败阵,吉鸿昌为保存实力,不得不接受蒋介石收编。两人间却无半点信任,尤其蒋公奉行“攘外必先安内”,令他彻底失望。
蒋介石见他锐气太盛,便暗中夺走兵权,将他派往欧洲考察,让他在他乡观潮,不许插手实权。他到上海刚落脚,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他闻讯即刻返国,悄然加入共产党,成为坚定的抗日战士。日本侵略者加紧脚步时,他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硬是在敌后闹了个风声水起,连续作战,名声震动中原。
然而,他的抗日业绩却触了蒋介石的逆鳞。1933年,蒋氏下令中央军、晋军与西北军会师,共同剿其抗日部队。吉鸿昌因弹尽粮绝被捕,押往北平审问。途中他向押送官兵慷慨陈词:“我们对着日寇,为的就是万家灯火别被侵略者踩在脚下!”那批官兵听得热血沸腾,竟放他脱身。可他并未逃往安全区,而是继续回到太行山,仍旧死死盯着蒋介石的剿共焦点,始终置生死于度外。
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被军统逮捕,押回北平。酷刑下,他咬破手指写下血书: “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生当抗日死亦抗日,子孙当继承此志。”他当面对军统特务说:“要枪决,就请蒋介石亲自来下令,我要看他子弹穿我胸膛的样子!”就在子弹梭梭飞来时,他面不改色,反手还拍了拍衣襟,宛若赴一场光荣的宴席。子弹过后,人群中突然死寂,特务们心头却犹如压了块大石头。
吉鸿昌死后,留下妻子胡洪霞和两个年幼孩童。胡洪霞悲痛欲绝,却知道再也不能让蒋家再拿走一个孩子。于是她选择装疯,整日摇头喃喃自语,衣衫褴褛地在院子里打滚,连最简单的家务都不做。蒋介石命人严加监视,怕她与共产党有接头。可天性忠贞的她,把孩子托付给暗中护送的地下党员,终于在一个深夜带着假疯相的样子消失无踪。
家里开始出现怪事:半夜内院的风铃自摇;角落的油灯在无人触碰下爆裂;孩子的画本上,总会多出几行稚嫩的字迹——“妈妈别怕,我在党里有家”。守在屋外的特务以为是迷信迷惑,遂撤了监视。何处去向,无人知晓,仿佛人间蒸发。
十五年后,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当天清晨的天安门台阶上,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妇突然被人搀扶上台,一身青布棉袍,面色白皙如玉。她站在毛泽东身旁,眼神坚定,却带着一丝解脱的微笑。人群中惊呼:这不是当年那个疯了的胡洪霞吗?她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新中国的阳光下,无需再躲藏,无需再戴疯帽子。
那一刻,风停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朝阳中冉冉升起。曾经家中怪事的真相,也随之水落石出:胡洪霞装疯,并非精神失常,而是为了掩护孩子和保全自己;那数不清的“怪声怪影”,其实是她夜里写信、传递抗日志士信息时不经意的声响和光影;孩子们写下的字迹,是她在暗中教育他们“不忘先烈之志”的手迹。
当人们看到这一幕,不禁喟叹:一个坚强的女人,为何要忍受疯癫之名,毅然与时间赛跑?答案只有一个:忠义。她用装疯换来一双儿女的平安,也换来了新中国一缕生机。可吉鸿昌却永远无法亲眼见到这一幕——他的血,洒在祖国尚在风雨飘摇的时候;他的妻子,演了一场“疯子”的闹剧,只为等到国家真正回家。
有这样一位英雄夫人,她把“疯子”当成护身符,颠覆了追捕。她的“怪事”,竟是革命的暗号;她的隐忍,让新中国的旗帜下多了几个孩子。世人不禁要问:在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为了一个信念,一个家,她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而今日站在台阶上的她,笑得如此灿烂,究竟是对过往最好的告慰?
参考资料:[何炳棣.《吉鸿昌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来源:林中守望的护林人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