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评奖,一场游戏一场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04:58 1

摘要:“凑个热闹,游戏一场。”荣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优秀奖的知名书法家伍剑在社交平台上这样写道,他用一个“丢”字描述自己的参赛作品。这番言论引发不小争议,有评论直指:“丢了什么,也别丢了那份对艺术的虔诚。”

一笔一划之间,墨色淋漓的不仅是书法家的功力,还有一场被直播镜头放大的时代困惑。

“凑个热闹,游戏一场。”荣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优秀奖的知名书法家伍剑在社交平台上这样写道,他用一个“丢”字描述自己的参赛作品。这番言论引发不小争议,有评论直指:“丢了什么,也别丢了那份对艺术的虔诚。”

与此同时,一场书法评审直播正引发全民围观。镜头前,评委们穿行于密密麻麻的作品间,行书初评“一秒定生死”——八位权威评委用这种模式从4637件作品中遴选出240件入围终评。

屏幕上的弹幕不断刷新,有叫好也有质疑。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六个特等奖,每个奖金高达50万元、总额超过600万元的诱惑——这堪称当下中国奖金最高的书法展览。

01 透明度的革命:直播镜头下的评审变革

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奖赛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闯入公众视野。多机位高清全程直播评审,从初评、复评到终评、审读、评奖,五大环节无一遗漏。

评委会构成也试图打破常规,除了邀请书法名家和艺委会委员,还首创通过网络投票公开推荐部分评委,再经公证程序抽签产生。

镜头甚至能捕捉到评委打分的具体数值。这种近乎极致的透明,让原本在封闭空间中进行的书法评审一下子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大赛组委会称,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透明、公平、公正”的核心诉求。确实,传统的书法展览评审多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进行,公众无法了解和参与评审进程,“暗箱操作”、“人情票”、“关系奖”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而当评审过程被置于阳光之下,程序的公平性确实得到了保障,评选结果的权威性也有所提升。

02 镜头的双刃剑:直播如何重塑评审本身

然而,透明并不等于公正的必然实现。直播镜头在监督过程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评审的性质。

书法鉴赏本需要静观、品味和反复琢磨。但在直播的限定时空中,评委必须在现场瞬时完成审美解读。限时评判和书法审美延时性的矛盾突显,极可能造成误判。

更值得关注的是,网络直播让评审活动从单纯的学术行为,微妙地演变为大众围观下的“综艺真人秀”。

评委不只是面对作品和同行,还需要面对无数观众,他们既是评审专家又是公众人物。在这种压力下,为了避免争议,评委可能趋向于保守、从众的评价标准。

那些在个性化表达上有所创新的作品,尽管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探索性,却可能因为不被普遍理解和接受而遭到淘汰。艺术评判应有的个性和锐度,在镜头前不得不变得模糊。

03 书法审美的分裂:专业与大众的鸿沟

草书组特等奖作品引发的争议,成为这届赛事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件被网友戏称为“粥书”的作品,笔墨缠绕如乱麻,线条黏腻不分你我。

公众质疑它完全背离了草书“简而不乱、草而有法”的传统精髓。然而,评委张旭光、孟鸿光等却为其打出98分以上的高分,强调其“个性与创造力”。

专业评判与大众审美之间的鸿沟从未如此清晰。

在行书组,特奖作品“红叶满庭人倚槛,青溪绕屋花连天”对联,被指存在三平尾和意象混乱的硬伤。“红叶”属秋景,“青溪绕屋花连天”却属春景,二者杂糅在一起,暴露出创作者重形式轻文本的倾向。

而在篆刻组,本有排名第一的作品,却因边款中将“回忆”的“回”刻为“迴”,属明显硬伤,最终在文字审读环节后由入展降为仅为入选。评审组长徐正濂慨叹:“此次参评的元朱文、汉印诸作,多有佳构,却于审读阶段因文字疏漏遭致淘汰或降级,殊为可惜。”

04 “展览体”到“直播体”:书法创作的异化

书法展览对书法人才的选拔培养不可或缺,而入展也几乎成为书法家被承认的唯一通道。这种现实催生了迎合展览要求和展厅效果的“展览体”。

此类作品一味追求视觉冲击力,强调章法、用墨的极致对比,技术上炫技,匠气十足,缺乏自然的性情表达。

网络直播的介入,可能进一步异化书法创作。直播镜头天然倾向于追求视觉效果。在屏幕的方寸之间,那些尺幅巨大、形式夸张的作品更容易脱颖而出。

而那些尺幅较小但内在精致、韵味深长的作品,如小品和手札等,在镜头的快速切换中极易被忽视。从本届已评选出的优秀作品来看,几乎都是追求视觉张力的风格。

书法创作是否会因此从“展览体”走向“直播体”?是否会更加追求制作化、形式化的直播效果?这些都是镜头之外,值得书法界警惕的问题。

05 权力的游戏:规则背后的隐形博弈

这届书法大赛的权力博弈不仅体现在评审过程中,更深藏在规则设计里。

争议之一在于“中书协会员免初评”的特权。不少非会员创作者质疑,同为参赛作品,为何会员就能跳过初评?这种规则无形中增加了非会员作品的晋级难度,被指违背了“公平竞技”的初衷。

而在隶书组的决赛评审中,出现了戏剧性一幕——那些拥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身份的参赛者,竟集体“翻车”,作品水准远低于非会员。这一幕引发全网关注,有网友感叹:“中书协会员的头衔已沦为废纸一张。”

赛事标准的固化也引发了关于“扼杀创新”的批评。取法有根被严格解读为“必须有明确师承”,让那些跳出经典框架、尝试多元表达的创新作品难以入围。

有年轻创作者直言:“当年林散之的草书也是突破传统的创新,放在现在会不会因‘取法不明确’被淘汰?”

06 游戏与梦想:书法艺术的当代困境

回到那位称参赛为“凑个热闹,游戏一场”的书法家伍剑。他的言论之所以引发争议,是因为触动了书法艺术在当代的核心困境:当书法遇上高额奖金和全网关注,艺术本身是否反而成了游戏?

伍剑表面超然,却特意强调自己作品“终评排名第一,获奖排名第三”。这不经意流露的耿耿于怀,恰恰暴露了参赛者的真实心境——不是不在乎,是太在乎结果不符合预期。

在这场高额奖金的角逐中,书法家们面临着两难选择:是坚持个人艺术追求,还是迎合评审标准和观众口味?是守护传统文化的深度,还是追求即时流量的认可?

当镜头对准评委,当秒表决定命运,当弹幕评论艺术,书法的游戏规则已被彻底改变。

书法评审直播结束了,但墨香并未散去。徐正濂在篆刻评审结束后的一句慨叹犹在耳边:“此次参评的元朱文、汉印诸作,多有佳构,却于审读阶段因文字疏漏遭致淘汰或降级,殊为可惜。”

镜头可以记录每一笔每一划,却难以衡量书法背后那数千年的文化积淀。透明保证了程序的公正,却未必能保证艺术的判断。

在这场被镜头重新定义的游戏中,或许最大的赢家不是捧走50万元奖金的书法家,而是那些仍在静谧书房中,以虔诚之心挥毫泼墨的普通人。

来源:文人之家1Z7P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