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天,日本政界冒出的一句话让两国关系变得新紧起来,高市早苗说过的话是这样的: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并且要动用集体自卫权,这个说法在外界看不像是简单的外交言论,更像是试探中国敏感底线的举动。对方把台湾问题跟自己的安全利益扯上直接联系,相当于本来小心处理的事变成
11月13日
这一天,日本政界冒出的一句话让两国关系变得新紧起来,高市早苗说过的话是这样的: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并且要动用集体自卫权,这个说法在外界看不像是简单的外交言论,更像是试探中国敏感底线的举动。对方把台湾问题跟自己的安全利益扯上直接联系,相当于本来小心处理的事变成了有可能爆发冲突的事情。
中国外交部对这番话作出了前所未有的措辞处理,在涉及台湾问题的时候,官方第一次动用了“侵略”这个词,把可能的日方军事干涉直接提升到了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武力侵犯层面,就在11月13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林剑鲜明地表明态度:要是日本凭借武力插手台海事务,算作对中国实施侵略,中方就会坚决予以回击。这个表态用词很严格,留给对方的余地很少,并不是含糊应付的外交话语,而是把后果讲得清清楚楚。
当日之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紧急约见了日本驻华大使进行了严厉的交涉,在会面中要求高市早苗反思并且撤回之前的话,并且警告日方如果继续下去那么所有的责任都是由你们来承担。而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也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些强硬的话语,这些话在中文网络世界里迅速传播开来引起了一片哗然。
把中方的应对当作一套联动动作,三条线一起开动,在法律和规则上给言论定性,用外交手段找对方直接交涉,靠舆论工具扩大影响和威慑力。每样都不只是单独的一招,它们互相支撑着,目的就是把这些试探性质的话从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带拽出来,直指可能引发战争的重大后果,换句话说就是一次去模糊化操作,不让那些有意探边的人再存有侥幸心理。
回到高市早苗的动机。从她做事来看,这次表态是有很明显的政治目的在里面,她在国内的政治光环需要维持,把涉台安全话题摆出来,在国内能博得一部分保守派的支持,对外也显得有硬气的一面,这种做法本质上就是用外交当成了内政工具来加固自己的位置。
北京迅速反应,高市也没有放弃,在国际上寻找盟友。她团队先瞄准了澳大利亚。日本驻澳大使铃木量博在堪培拉的一个公合先是示好,随后又呼吁日澳两国共同合作应对台海问题以及稀土等战略问题,试图将澳大利亚拉入自己的阵营。不过,澳大利亚方面并没有太热情地回应。澳大利亚对于外交和贸易的官方表态比较克制,其贸易部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目前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正在回暖,一定程度上传递出了澳大利亚不想为日本挑衅付出代价的态度。
当双边努力没有明显成效时,日本把诉求带到多边舞台。日本外相在加拿大的七国集团外长会议上用较长时间讲述自己的忧虑,在同盟框架中寻求支持的意图很清晰,他拿中国驻大阪领事的社交媒体言论举例,认为那种措辞不当,希望借此博得盟友同情,但会议现场并没有像日方预期的那样出现联动行动,主要欧洲国家并不随声附和,而是转移话题或者只给出含糊回应,加拿大外长针对日本关切提出照会式回答;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外长未跟进具体对策。美国公合同样没有带头,缺少明确的领衔声明,结果就是日本在G7框架里得不到一致支撑,原本期待形成的国际舆论压力未能达成。
俄方因为日方求同盟支持失败而介入的举动,给东京带来了新的麻烦。俄罗斯总统发言人再一次在公合表明对北方四岛主权的态度,说领土问题不能有谈判式的幻想,俄方高层也对日本政策做出了猛烈评价,称日本在美国面前已经到了依赖的一面,甚至用了“附庸”这种词语,直接动摇了日本作为独立大国的形象,在东京产生压力,让日本在北方领土上的余地变得更小。
更让日方感到担忧的是,中俄在这件事情上所采取的行动是同步的。媒体与分析人士讨论起中俄是否会在日本周围举行联合演习的情况。如果中俄真的在日本周边开展联合作战训练,规模以及频率都可能彻底改变日本的战略环境,将日本置于同时面临两个大国军事威胁的新局面当中。
从结果高市早苗这次表态不仅没有提升日本的战略地位,反而让日本陷入被孤立的境地。她想通过强硬的话语来提高自己的谈判筹码,在国内捞取政治资本,但激起了对方的强势回应,把问题变成了更难处理的外交危机。这就意味着如今这种跨国摩擦不是光靠盟友背书就能管的事了。
想想之前一段时间的做法,日本在应对核心利益对抗的时候,总是依靠跟美国的同盟关系去营造一种模棱两可的安全许诺,这样做的风险是对手可以算计和尝试自己到底能承受多大的压力,要是对方的底线还是模糊不清的,就会不断试探边界,事情就变得被动起来。现在看来,这种政策空间越来越小了,当碰到牵扯到主权、领土的核心问题时,有关国家会采取更加明确有力的方式给予回应,目的就是把这些灰色地带清除掉,每次挑战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可以叫作判决式外交:先对挑衅性言行做出法律、词汇上的定性,然后经由正式的外交程序给对方施加压力,最后靠舆论动员来扩大影响。这个过程不是一时的情绪冲动,而是带着目标的战略行动,把试探型挑战的风险大幅提高,也改变了以往那种拖拉协调的方式,转而采取更有力度的直接回应。
这场事件也暴露了更大的现实问题:在大国博弈里,所谓的盟友支持不是永远的也不是无条件的,在涉及他国核心利益的时候,外来的态度往往会以现实的利益为先。G7成员小心翼翼、美国沉默、澳大利亚克制都证明着,盟友体系关键时刻未必会按照某一方所期待的方式出拳。外交上的孤立不是一瞬间发生的,而是对成本收益的一次再计算。
对日本而言,这次风波该成为一个警钟。把外交冒险同国内政治挂钩起来,把敏感问题当作短期的政治工具,在国际上大概会引发无法预知的后果。对于别的国家来讲,这个事情也是一个例子:当有个别国家想要挑衅他国的核心利益的时候,被挑战的那一方也许会选择用很明确、很严格的手段来回应,把那些灰色地带清理掉,逼迫潜在挑衅者重新权衡代价。
以后怎么走,还得看看。谁敢再试一试、谁会被新规则管住,全靠各自的想法和动作。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去碰人家的核心利益,得付出比以前多得多的代价。这么一变,做决定的人就得更小心地拿捏说话做事的政治性,不能随便把外交当成了国内政治的小玩具。
水
来源:正直松鼠BQrd73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