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个将领,一生所向披靡,却在权力的洪流里被推入万丈深渊,他是谁?他就是吐蕃最耀眼的军神——论钦陵。论钦陵从一个噶尔氏权贵之后,凭一腔血气和智慧,硬生生给大唐挖了三个大坑。他为何能打得薛仁贵落花流水?他又怎么在巅峰时,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更令人吃惊的是,他的子
有个将领,一生所向披靡,却在权力的洪流里被推入万丈深渊,他是谁?他就是吐蕃最耀眼的军神——论钦陵。论钦陵从一个噶尔氏权贵之后,凭一腔血气和智慧,硬生生给大唐挖了三个大坑。他为何能打得薛仁贵落花流水?他又怎么在巅峰时,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更令人吃惊的是,他的子孙后来竟集体投降唐朝。这段爱恨交织的西域风云,究竟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噶尔氏家族掌控吐蕃朝政已有半个世纪。论钦陵生在上层,喊过“走”就有人替他铺路。显庆五年(660年),他随父禄东赞征讨吐谷浑,初试锋芒。吐谷浑溃不成军,吐蕃的号角在西域吹响。谁料这只是序曲。大唐对西域并非束手无策。可就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论钦陵率军直取河西走廊,先后拿下龟兹、焉耆、疏勒、于阗四镇,一时间葱岭以西暗云表卷。唐廷吃惊了。河西近在咫尺,几乎被论钦陵切断生命线。他晚宴上痛饮美酒,举杯之际,只说了一句:“我来晚了,西域该我管的地方,都得叫我管。”
于是,唐高宗请来“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薛仁贵压阵大非川,如入无人之境。可他与副将郭待封不和。薛仁贵说:“留你守后方,你罩着辎重!”郭待封却道:“我也能冲锋!”郭擅离职守,一通乱冲先夺了功劳位置,反把大营铁桶一样的秩序弄散。论钦陵早已听风而动,率四十万铁骑围截郭待封,郭营当夜大乱,掉头就跑,丢下辎重丢下一片惨烈。薛仁贵见势不妙,只好退守大非川,扛不过论钦陵的声势,喊着和议撤兵。这场仗之后,薛仁贵被贬为平民,论钦陵则威名远播。
没过几年,吐蕃如日中天。史称“吐蕃王朝之最盛”,疆域东抵凉州,南到婆罗门,西控安西四镇。唐廷再次派李敬玄讨伐。李敬玄率十八万大军,向青海湖进发。论钦陵在冰冷的湖畔布下阵势,唐军刚一靠近,就被吐蕃弓箭搅得狼狈不堪。工部尚书刘审礼中箭被擒,李敬玄只能退守承风岭。论钦陵抬声高呼:“束手就擒吧,饶你们一命!”唐军苦撑数日,眼看就要全军覆没。关键时刻,黑齿常之带着五百精锐,夜袭论钦陵大营。狼烟骤起,论钦陵仓促撤兵。唐军趁夜溃散,保住了性命。这一仗后,论钦陵的次子禄赞被俘,竟被唐廷招安,成了第一个倒戈的噶尔家族成员。
论钦陵遭遇的第三次重创,更像悲剧的高潮。武则天执政之时,吐蕃再度侵扰临洮。武后急召曾被俘的将领王孝杰复出,命他与娄师德进击。公元696年,两军在塑罗汉山前对峙。论钦陵亲领三万精骑,一轮猛攻,将唐军打得节节败退。山上一夜嘶吼,喊杀震天,可惜气势未能持久。次日清晨,王孝杰突围夺回高地,娄师德从侧翼夹击,吐蕃大军瞬间慌乱。血流成河,战场被吐蕃人称为“虎山唐人坟”。论钦陵这回彻底失利,折损精锐三万,士气一落千丈。
可谁能想到,一位三战皆捷、手下积累了数十万唐军尸骨的名将,竟在政治斗争中栽了大跟头?武后为削弱噶尔氏势力,先后设局。公元695年,论钦陵之弟勃论赞刃因小失误被斩。圣历二年(699年),赞普突袭论钦陵驻地,捕杀两千余党羽。论钦陵闻讯,急召护卫反击,却发现身边将士早已被怀疑之心侵蚀,纷纷倒戈。他仓皇逃回营垒,写下血书:“臣死无悔,只愿吐蕃太平。”当夜,他自缢于帐中,鲜血染红帷幕。
论钦陵死后,他的遗孤们有的远走他乡,有的被迫投降。论弓仁得罪吐蕃政权,带着剩余兵卒投向唐朝,被封为庆州刺史;禄赞改名李赞,受封安西都护府参军,成了大唐的西域屏障。曾经叱咤风云的吐蕃权贵,一夜之间成了唐朝护边将领。他们为何舍弃血脉?或许是对权力再无信心,或许是对吐蕃未来的绝望。历史的讽刺就在这里:一位让薛仁贵折戟沉沙的铁血将军,子孙却在他最辉煌的背后,为敌国效力。
两百年争雄,成也战功,败也权谋。唐蕃的纷争,正是一场人心与利益的较量。论钦陵用血与火写下传奇,却在权力迷雾中迷失方向。他到底是战神,还是被玩弄的棋子?这种复杂的人性纠葛,才是真正让后人唏嘘不已的地方。历史,永远不只有胜负,还有那些被忽略的心思和抉择。信息来源:《资治通鉴》;《新唐书》;《吐蕃简史》;《中国西域史话》。
来源:百闻知晓晓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