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瓶酒,售价3000元,却有人愿意排队几个小时只为抢到一两瓶。这到底是酒的魅力,还是营销的魔术?更让人好奇的是,每年46亿的巨额盈利竟然流向了外资的口袋,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利益游戏?
有一瓶酒,售价3000元,却有人愿意排队几个小时只为抢到一两瓶。这到底是酒的魅力,还是营销的魔术?更让人好奇的是,每年46亿的巨额盈利竟然流向了外资的口袋,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利益游戏?
故事要从水井坊的“古法血统”说起。1999年,考古学家在四川成都偶然发现了一处明朝酿酒作坊遗址,保存完好,墙壁上还隐约可见酿酒糟桶的轮廓。这一消息一出,立刻搅动了整个酒业圈——古法酿造似乎又成了“流行标签”。到了2000年,一家名为金兴酒厂的企业顺势而为,成立了一个子公司,取名“水井坊”。当时的宣传语相当直接:“沿用明代窖藏配方,复原千年酿酒工艺”。光听这口号,就能让人脑补出古色古香的甏坛、石磨和匠人在低照的油灯下翻动酒糟的场景。
初期的水井坊,格局其实很朴素。它并非大资本堆砌的豪华工厂,而是一座保留着青砖石瓦的小院子,院里有几口古井,院外排着数十个圆形窖池。每个员工都拿着一份股份,既是员工又是老板,生产积极性被激到极限。有人形容:“像是把几百个工匠丢进古宅,每个人都在为自家孩子打拼,出品必然用心。”果然,第一批酒刚上市就被抢空,600元一瓶的定价,比当时一瓶茅台(约300多元)还贵一倍,却仍然供不应求。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销量见顶后,员工也开始抱怨——“做了股份老板,难道就该天天打杂,还只能拿个底薪?”当时的市场环境也在变化,消费者对酒质的挑剔度越来越高,只靠“古法”、“明朝”标签撑腰,显得有些吃力。正是在这时,帝亚吉欧(Diageo)踩着节奏而来,成为水井坊的大股东。有人问:“为什么我们推崇的国酒经典,要被洋品牌来操盘?”在一轮资本交割后,帝亚吉欧先是给水井坊重塑了高端定位,接着放开了钱包:广告投放覆盖电视、户外大牌和社交媒体,包装设计直接请了国际大牌团队操刀,瓶型、酒标、礼盒无一不精雕细琢,宣传词堆砌“贵族”、“传承”、“非凡品位”。
于是,水井坊从“有故事的传统作坊”升格为“酒中爱马仕”。这把造型独特的“黑金瓶”一亮相,就成了奢侈品展柜上的新宠。朋友圈里,人们晒瓶身倒影,配上“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诗句,仿佛一喝就能进贵族圈。可是,价格越抬越高。从最初的600元,涨到1200元,再到2000元,直至如今常见的3000元——这价格已经是许多家庭一个月工资的总和,很多人背着房贷、车贷,也要拼命攒钱定制一批,甚至出现了“别人家送礼不用茅台,用水井坊更显品位”的怪现象。有位朋友吐槽:“同事结婚,伴手礼摆50盒水井坊,结婚宴都变成了品酒会。”
可销量见顶之后,增长乏力的大环境无情地给了水井坊当头一棒。包装再怎么华丽,也掩盖不了酒液本身的平庸。消费者开始嘀咕:“这价格,味道配不上啊。”一位老酒友在茶馆里摸着下巴说:“再说了,中国酒讲究的是‘入口绵柔,回味悠长’,可我喝完只觉得有点闷,又没那么香。”库存囤到瓶颈期,促销活动一场接着一场,“买二送一”“老客户特权”“积分抵现”……一时间,江湖上开始流传“水井坊是大忽悠”的调侃。
最耐人寻味的是,帝亚吉欧年年分红,水井坊账面利润依旧猛增——46亿的净收益中,大部分都要给外资股东。到底是怎样的财务布局,让水井坊在国内卖得越好,掏空的钱却越多?内幕是这样的:帝亚吉欧通过复杂的股权安排和关联交易,把高利润的销售环节留在了上市公司所在地,同时把成本中心和原料采购放在独立实体。每卖出一瓶酒,关联公司按“市场价值”向集团总部支付高额管理费和特许经营权费,利润在境外顺利实现。这就像是一套“卖椰汁赚椰子肉钱”的套路——外资赚取管理和品牌溢价,国内企业只能分到一小块生产费。
这一切,不免让人反思:当我们举着“民族品牌”大旗,掏钱拥趸时,真的是在支持中国的酱香和浓香,还是在给别人做嫁衣?更可怕的是,这并非个例。根据国务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我国各个行业的头部企业,前五名大多都或多或少夹杂外资身影。有外资的技术、管理来得快,也学得快;有外资的钱砸进来,门面好看也更好卖。可一旦中枢被外资操控,利润流向就不再为自己人服务,产业链的核心话语权也会被悄悄攥在别人手里。
其实,外资的进入,带来了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帮我们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可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不能握紧自家品牌的掌舵权?为什么在利润端的分成上,总是让利给外人?如果监管不到位,如果法律法规不健全,就算再多的技术和经验也会变成“稀释主权”的催化剂。当年我们在朋友圈里秀着水井坊的黑金瓶,其实打工人的苦都在还包装设计的债。
那么,如何破局?首先,国家需要对外资持股比例、关联交易规则加强监管——清楚划定“红线”,防止利润无序外流。其次,应当进一步鼓励国内资本与产业链上下游融合,让本土企业在核心技术与品牌运营上具备可持续的竞争力。最后,消费者也该擦亮眼睛:贵不一定是好,动人的营销不等于动人的品质。我们需要回归味蕾的判断,用真香才能撑起真金白银。
水井坊的故事,还在继续。有人说,它不过是洋大户和土豪们演绎的双人舞;有人期待,它能涅槃重生,重回“古法作坊”的初心。无论结局如何,国货的崛起,不该只是挂上“国字招牌”,更要真正把钱、技术和管理留住自己手里。等到那一天,真正属于我们的中国白酒,才能在全球市场上抬起头,举杯自豪地说一句:“这才是中国味儿!” 参考资料:[国务院研究报告——外资持股现状] 信息来源:[帝亚吉欧年报股权结构] 信息来源:[四川明朝酿酒作坊遗址考古报告]
来源:魔法雪碧JSkgsx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