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过剩不用慌!3种实在归宿,身边人已亲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04:50 1

摘要:上周去小学接侄子放学,碰到他的班主任陈老师,她一脸愁容地说:“今年我们学校一年级只招了4个班,比去年少了5个,校长在教职工大会上说要‘优化师资配置’,我们这些教语文的,好多都面临调整,真怕丢了工作。” 她的声音里满是焦虑,手里的教案都攥得发皱。

上周去小学接侄子放学,碰到他的班主任陈老师,她一脸愁容地说:“今年我们学校一年级只招了4个班,比去年少了5个,校长在教职工大会上说要‘优化师资配置’,我们这些教语文的,好多都面临调整,真怕丢了工作。” 她的声音里满是焦虑,手里的教案都攥得发皱。

其实陈老师的担心不是个例,最近教师圈里讨论最多的就是“教师过剩”。北师大的预测数据挺吓人的,到2035年,全国可能有150万小学老师、37万初中老师要面临调整,加起来200多万教师会受影响。说到底,还是新生儿数量减少惹的祸。2017年还有1758万新生儿,2025年预计都跌破850万了,整整少了一半还多。学生少了,学校自然用不上那么多老师,2024年小学招生就少了261万,北京海淀区小学新生比去年少3000人,杭州一个区的一年级直接少了74个班,“教师过剩”已经不是传言,慢慢成了事实。

但作为在教育系统工作多年的人,我想跟老师们说句实在话:不用怕失业!现在各地都在推人性化的分流政策,不是简单辞退,老师们大概率有三种归宿,我结合身边人的真实经历和最新政策,跟大家好好唠唠。

第一种是跨校流动或转岗到紧缺学科。现在的情况是“冷热不均”,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主科老师确实过剩,但体育、美术、科学、心理健康这些学科还缺得厉害。我表姐在老家县城小学教语文,教了8年,去年她们学校有6个语文老师超编,可体育老师却少2个,教育局就组织了转岗培训,让愿意转岗的老师免费学习。表姐以前上学时体育就不错,就报了名,跟着专业体育老师学了3个月,现在已经能带着学生上跳绳、篮球、广播体操课了。

上次视频聊天,表姐给我看她的教案,上面画满了各种动作示意图,她说:“刚开始确实有点慌,怕教不好,现在慢慢上手了,看到学生们在操场上跑得多开心,我也觉得挺有成就感的。而且转岗后薪资待遇没变,还多了个技能,以后不管到哪都吃香。” 还有我家邻居张老师,之前在市中心的重点小学教数学,因为学校生源减少,被调到了城郊的新建小学。那边周边小区入住率高,学生多老师少,张老师过去后不仅没受冷落,还当了班主任,薪资待遇没降,反而因为带班主任多了每月800块的补贴。他说:“这边的学生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需要关心和引导,虽然工作忙点,但看到孩子们一点点进步,比啥都强。”

这种分流其实很合理,主科老师大多基础扎实,经过短期培训就能胜任其他学科教学。而且现在教育部门也在鼓励“一专多能”,对老师来说也是个提升自己的机会。不过我希望培训能更系统点,别让老师刚上手就面对陌生学科,那样既影响教学质量,也给老师增加负担。

第二种是转岗到其他事业单位或校内服务岗位。最近湖南不少地方都在这么做,衡阳的衡山县、衡东县,今年暑期都推出了教师转岗到其他政府单位的通知,90多位在编或即将入编的老师被安排到了县里的文旅局、教育局、民政局等事业单位工作。永州宁远县更直接,因为小学教师超编,就让超编老师承担学校的行政、图书管理、课后服务管理等工作,而不是让他们去做保安、保洁这种浪费人才的活。

我同学的姑姑就是衡山县的小学老师,教了12年语文,今年52岁,因为身体不太好,没法承担满课时教学,就主动申请转岗到了县文旅局,负责文化宣传和青少年研学活动策划。她说:“我年纪大了,教语文要批改大量作业,身体实在吃不消。转岗后工作强度小了,薪资和编制都没变,还能发挥我的教学经验,策划一些适合孩子们的研学活动,挺有意义的。” 还有我以前的母校,去年有3位超编的老师转岗到了校内的教务处和德育处,负责课程安排、教学督导和学生德育工作,他们都说:“虽然离开了讲台,但还在教育系统里,能为学校做贡献,心里也踏实。”

我觉得这种方式挺人性化的,尤其是对那些教龄长、身体不太好的老师,转岗到轻松点的岗位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有个前提,必须尊重老师的意愿,不能强制安排。毕竟老师是教书育人的,让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去做保洁、保安,确实太浪费人才了,不如让他们做行政、图书管理、课后服务管理这些更能发挥优势的工作。

第三种是参与课后服务和社区教育。现在“双减”政策下,学校课后服务需求特别大,很多学校都缺能辅导兴趣班、看管学生的老师。我侄子所在的小学,今年就从超编的语文、数学老师里抽调了5位,专门负责课后服务的书法、手工、作业辅导课,每个老师每周多上2节课,能多拿一笔补贴。我侄子的语文老师李老师,以前只教语文,现在还带课后服务的书法课,她说:“我从小就喜欢写字,没想到现在能派上用场,看到孩子们写的字越来越工整,心里特别有成就感,而且多挣点补贴,也能改善生活。”

还有社区教育现在也越来越受重视,很多社区都开了老年大学、亲子课堂、兴趣班,急需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我家楼下的王老师,之前是初中数学老师,教了20年,因为学校生源减少,就被派到社区负责老年手机课和青少年数学思维课。每周上3节课,其余时间还能在学校做教研。她说:“以前教初中数学压力特别大,要应付各种考试和排名。现在教老年人用手机,教孩子们趣味数学,不用那么焦虑,还能接触到不同的人群,挺有意思的。” 上次我还看到她在社区活动室教老人们用微信视频、网上挂号,老人们学得认真,她也教得耐心,场面特别温馨。

北师大的研究也显示,未来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会需要大量教师资源,这对超编老师来说是个很好的出路。而且课后服务和社区教育的工作内容相对灵活,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比如擅长画画的就带美术兴趣班,擅长写作的就开写作课,既能发挥优势,又能增加收入,一举两得。

不过话说回来,教师过剩确实是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但我觉得这不是坏事,反而能推动教育行业优化。过去很多学校存在“人浮于事”的情况,有些老师上课不认真,混日子也能拿工资,现在有了分流机制,能倒逼老师提升自己的能力。比如之前教语文的老师,要是想不被转岗,就得提升教学质量,或者学一门新技能,适应紧缺学科的需求。

但政策执行过程中,也得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是不能搞“一刀切”,要尊重老师的意愿,给老师选择的机会,不能强制转岗到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岗位。其次是要保障转岗老师的权益,薪资待遇、编制不能变,培训要跟上,让老师能顺利适应新工作。最后是要避免资源浪费,比如让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去做保洁、保安,就太可惜了,应该让他们从事和教育相关的工作,发挥最大价值。

我身边还有些年轻老师,面对可能的转岗,已经开始主动提升自己了。我表妹是小学英语老师,她知道英语老师过剩,就利用业余时间考了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还报了书法培训班,她说:“多学一门技能,以后不管是转岗到心理健康课,还是负责课后服务的书法课,都有优势,不用怕被淘汰。” 还有个做初中数学老师的朋友,开始研究编程和人工智能,准备以后带学生的编程兴趣班,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其实任何行业都会随着社会发展而调整,教育行业也不例外。新生儿减少导致教师过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就没出路了。相反,这是一个行业优化的机会,能让真正优秀、有能力的老师留下来,也能让老师群体更加多元化、专业化。

我觉得对老师来说,与其担心失业,不如主动适应变化。比如多学一门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关注教育行业的新需求,提前做好准备;或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出路。对教育部门来说,要制定更灵活、更人性化的分流政策,保障老师的权益,让调整平稳进行。

总的来说,教师过剩是事实,但失业不是必然。只要老师愿意提升自己,适应变化,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归宿。而且随着教育行业的优化,未来的教育质量会更高,老师的职业发展也会更清晰。

你们身边有没有老师面临转岗或分流的情况?他们是怎么选择的?对于教师过剩的问题,你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来源:英英249320189510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