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还有人在网上“打压”蕲艾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6 19:44 1

摘要:为什么还有人在网上“打压”蕲艾呢

近年来,蕲艾产业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蓬勃发展,成为中医药领域的一颗新星。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到湖北省政府,再到黄冈市及蕲春县地方部门,一系列政策文件与实际行动为蕲艾的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铺平了道路。然而令人费解的是,网络上仍存在针对蕲艾的质疑声浪,甚至出现"蕲艾骗局"等片面言论。这种现象背后,实则折射出传统产业现代化进程中复杂的舆论生态。

从政策层面看,蕲艾获得的官方支持可谓层层加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3年将蕲春列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重点支持蕲艾等道地药材标准化建设;湖北省政府2025年专项报告中明确将蕲艾产业链列入全省十大农业重点产业链,拨付3.2亿元用于种植基地升级;黄冈市则建立蕲艾质量追溯平台,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监管;蕲春县更推出"一株艾草百亿产业"计划,建成全国最大的蕲艾交易市场。这种"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的支持体系,为蕲艾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产业数据同样佐证着蕲艾的发展成效。截至2025年,蕲春县蕲艾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带动10万余农户增收,年产值达85亿元。中国中医科学院等机构的研究证实,蕲艾中的挥发油含量、燃烧热值等关键指标均优于普通艾草。在市场监管部门抽检中,正规蕲艾产品合格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8%以上。这些数据与部分网络言论中"无效""劣质"的指控形成鲜明对比。

深入分析网络负面言论的源头,可发现其多集中于三个维度:一是将个别商家的违规行为放大为行业整体问题,如有消费者因购买到非正规渠道的劣质艾条,便断言"所有蕲艾都是骗局";二是对传统艾灸疗效的认知差异,部分网民以"现代科学无法完全解释经络理论"为由否定整个艾灸体系;三是不排除存在商业竞争对手的恶意诋毁,这在地方特色产业竞争中并不罕见。

面对质疑,蕲艾产业正在构建更完善的反制体系。湖北省市场监管部门2025年开展的"净网行动"下架了327条不实信息,并对12家涉嫌商业诋毁的企业立案调查。蕲春县创新推出的"透明工厂"项目,通过24小时直播生产线打破信息壁垒。中国中医药协会联合多家媒体推出的《艾草真相》科普系列,系统讲解蕲艾的药用价值与鉴别方法,单期播放量超2000万次。

从更深层次看,蕲艾争议本质是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阵痛。正如普洱茶、东阿阿胶等传统产品曾经历的质疑阶段,蕲艾正处于从"经验传承"向"科学验证"过渡的关键期。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指出:"对传统中医药既要避免神化,也要防止污名化,需要建立更精准的功效评价体系。"目前,武汉大学药学院正在开展的蕲艾多中心临床试验,或将为争议提供更权威的科学依据。

消费者认知的参差也是重要因素。部分年轻群体习惯用"成分党"思维评判传统药材,而老辈使用者更依赖口耳相传的经验。这种代际认知差异在社交媒体上容易演变为对立。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5-35岁消费者购买蕲艾产品时,78%会查看检测报告,而45岁以上消费者中仅23%关注此类信息。产业端需要建立更立体的传播体系,兼顾不同群体的认知习惯。

展望未来,蕲艾产业破局需要多管齐下。在标准建设方面,亟需制定区别于普通艾草的蕲艾专属标准;在市场监管层面,应建立"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商标"的双重保护机制;在科学传播领域,需组建由中医专家、科研机构、媒体组成的科普联盟。正如蕲春县委书记在2025年蕲艾文化节上所言:"真正的道地药材不怕质疑,我们要用开放透明的态度将争议转化为发展动力。"



在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理性的批评应当成为产业进步的阶梯,而非简单贴标签式的否定。当消费者能看到蕲艾种植户在GPS定位地块上的精心管护,能查阅到每包艾绒的农药残留检测报告,能理解艾灸"温通经络"作用背后的临床试验数据,那些缺乏依据的负面言论自然难以立足。蕲艾产业的成长轨迹,恰是中国传统中医药守正创新的一个生动缩影。

来源:胖子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