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座机构,让皇帝和嫔妃又爱又恨,却让太监们个个眼红得不得了,它便是宫里最不起眼的“敬事房”。皇帝的那些私密时刻,为何要通过这小小一方去运转?嫔妃们为啥宁愿把心思放在讨好太监身上,却不全心投在皇上身上?敬事房的权力,究竟有多大?
有一座机构,让皇帝和嫔妃又爱又恨,却让太监们个个眼红得不得了,它便是宫里最不起眼的“敬事房”。皇帝的那些私密时刻,为何要通过这小小一方去运转?嫔妃们为啥宁愿把心思放在讨好太监身上,却不全心投在皇上身上?敬事房的权力,究竟有多大?
皇宫向来讲究礼仪规矩,哪怕是金銮殿上那一声“退朝”也都有固定流程。可别以为皇帝自由得很,他的召幸和选妃,都在“敬事房”的掌控之下。顺治十年(1654年),内务府改制,细分为十三衙门,其中就有专管皇帝私生活的敬事房。太监们挤破头往里钻,因为这儿不只是打理后妃,更是捞钱、捞权、捞荣耀的宝地。
敬事房的典章里有两条重要初衷:第一,维护皇家血统的纯正性。皇帝的女人多如天上繁星,凭印象可管不过来,既要知道哪位嫔妃何时侍寝,还得记住她们的身体状况——谁生了儿子,谁流了胎,都要有清清楚楚的台账。第二,为了皇帝的人身安全。敬事房设计了“三道门”,谁也不准越雷池一步。先是“锦被裹之负行”,嫔妃要用锦被裹住身子,跟着太监手抄引引步入;再到“去衣”一室,脱下外袍,由敬事房太监和宫女亲手收好;最后才能进入第三间内室,见到皇帝。过程繁琐,却也严密,既防了走漏眼,又能证明嫔妃的身份。
所有这些来来回回,都会被钉在一本名叫“承幸簿”的册子上。那本簿子字字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次陪侍的时间、地点、随行人,以及嫔妃携带的玉牌号。“敬事房”的太监、皇帝本人和太后能翻阅,外人一律不得窥视。可皇帝驾崩那天,“承幸簿”就交官销毁,字迹连渣都不留。可想而知,这秘密有多敏感。
嫔妃们自然知道——要想在后宫翻云覆雨,一定得先过敬事房这一关。光靠对皇帝谄媚还不够,得先给敬事房的太监送礼。她们在锦衣胡同里低声议论:“二十一号太监最好撬动,他手里那块玉牌比咱们的命还重。”有几位年轻妃子,月月兴师动众,给敬事房头头堆金堆银,换来一次又一次的召幸。这一切,被其他嫔妃看在眼里,恨得牙痒痒。可她们又不得不妥协,毕竟没了召幸,连见都见不到皇上。
皇帝也头疼:“我想私下问一句,你们就非要先把我和她的事都钉到簿子上吗?”太监恭恭敬敬:“陛下,每次召幸都要依规办理,这是圣上旨意,只是敬事房例行而已。”皇帝气得拍案:“这规矩,也是你们定的?”太监趴着作揖:“这规矩也是陛下先皇定下的,只是我们敬事房细化了流程,方便查验嫔妃诞育事宜。”可你看那表情,小心翼翼得像踩着冰。
不过这肥差可不是天天能端上的。敬事房太监一旦拥有玉牌配额,就能分到丰厚俸禄,还能在宫里到处“走关系”——哪位妃嫔赏赐香料、绫罗,那都是曲终人散后留给他们的“口粮”。有人搬出“贵妃留给敬事房头领的那把珊瑚扇,可值五两银子”;有人说“皇后娘娘在后面给他塞了一张朱砂大印”。渐渐地,敬事房的太监就成了宫中“土豪”,不少小太监干不了几天就挤破门槛,要想进就得先投些本儿。
有记载,乾隆年间某次盛宴,敬事房头目就被一位富贵贵妃当众夸奖,吆喝侍卫:“把他请到近前,赏他金锭一本,以表谢意。”那位头目接过金锭,立刻跪地叩首,感动得泪眼婆娑。可宴会散后,其他嫔妃立刻散播流言,说他当皇帝面都这么卑微,难道不是贻笑大方?嫔妃们你一句我一句,又开始对敬事房颐指气使、又怕又恨。
除了权钱交易,敬事房还能发挥政治作用。有人利用掌握的召幸记录,暗中调查嫔妃身世。有次,一位摄政王的妃子被记录在案,却因血统问题遭到太后翻旧账,差点被打入冷宫。有人说,是敬事房头目看出了端倪,才帮太后把那位妃子挤到一边。更有人传言,少数能干的敬事房太监,竟然趁机通风报信,帮皇帝暗中监视八旗大臣的举动。
嫔妃们争风吃醋的主战场不在御花园,也不在坤宁宫,而在这几间小房子里。她们为了多一次召幸,多几厘米与皇帝并肩而坐,会在灯下给太监画押私信,又或者在香炉里夹枚金片。甚至为了一本玉牌,她们的贴身太监都得吃苦头,每次必须通宵写好材料,上缴敬事房,才能换来一次“面圣”机会。
可敬事房的权威也并非铁板一块。有时皇帝心血来潮,私下想找谁就找谁,绕过程序也不是没有。康熙年间,有位性格刚烈的妃子,三番五次得到召幸,却在承幸簿里被少填两笔。康熙大怒,亲下圣旨查办,结果把敬事房头领罢黜边疆,不准再近宫墙。那头领临行前,含泪写下遗言:“惟愿圣上容恕,臣虽错漏,然皆权衡之难至。”康熙看完后,想想自己也曾私下召幸,可这场面又想笑又想哭,最终只说了一句:“制度就是制度。”
可好景不长,纪纲一松,敬事房的乱象便又出现。嘉庆时,数名太监勾结外边商贾,贩卖宫里余料,赚得盆满钵满。乾隆、嘉庆一连下令整改,先后三次清查敬事房,连夜销毁过期的“承幸簿”副本,才稍微收拾了风气。可惜,宫里的规矩是越刮越麻,清查一次,破案几件,却打不尽根儿,太监勾结嫔妃的事,后宫人都见怪不怪。
而此时,当年的“肥差”头目早已改成了另一副模样:有的持家有方,退休后成了富甲一方的大户;有的落了个罢黜孤寂,在昆明池畔种花,写些《敬事房后记》自怨自艾。可不论他们身在何处,只要一提起当年那玉牌、那簿子、那三个房间,人人都会感叹:最精细的权力,往往藏在最微小的缝隙里。
敬事房,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宫门,实际上搅动了后宫风云,攫取了无数荣华,也约束了无数情爱。它让皇帝的、嫔妃的秘密浮出水面,却又在夜深人静时销声匿迹,仿佛一场无形的游戏。回头想想,谁才是真正的赢家?或许是一枚玉牌,一本簿子,和那操纵它们的太监手——他们笑看宫中波澜,却从不披露半点心酸。
参考资料: 《清史稿·内务府志》 杨守敬《中国古代宫廷制度漫谈》 信息来源:梁启超《中国古代宫廷刑法研究》
来源:极速芒果i4V3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