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州正佳广场负一层,曾经要拿号排队两小时的铺位,现在贴着“内部调整”的白纸。
“客语又关了一家老店。
”
广州正佳广场负一层,曾经要拿号排队两小时的铺位,现在贴着“内部调整”的白纸。
路过的人抬头看一眼,脚步没停——大家已经习惯了,这两年,它关掉的店比新开的还多。
可就在同一条地铁线上,新开的一家潮汕牛肉火锅,晚市拿号依旧排到三百桌。
粤菜大盘在涨,客家菜小盘在跌,这就是客语今天的尴尬:不是市场没需求,是自己没跟上。
把镜头拉近,你会发现客语正在做一场“自救手术”,刀口有五处,每一刀都冲着“三高一低”的病灶。
第一刀,砍面积。
过去一家标准客语得450㎡,租金、装修、人工像三座大山。
现在它把新店压到200㎡以内,桌子从35张减到18张,后厨砍掉一半,广州试水的三家“客语Express”把人均从90元拉到55元。
面积减半,租金降四成,盈亏平衡点从日销1.8万降到1.1万,现金流立刻喘得过气。
第二刀,砍菜单。
原来120道菜,现在只留30道。
盐焗鸡、土猪汤、酿豆腐“老三样”必须保留,其余全换成“能装进外卖盒”的硬菜:梅菜扣肉饭、艾草煎饺、客家娘酒焖牛腩。
菜单变薄,库存深度变浅,备货误差从±15%压到±5%,损耗率直接腰斩。
外卖平台上线30分钟出餐,比原来缩短18分钟,平台算法立刻给流量,单店外卖占比从12%飙到38%。
第三刀,自己养猪。
客语跟温氏签了对赌协议:专属土猪基地年供1.2万头,价格比市场锁死三年,不涨;中央厨房2.0把猪肉预分割成“三肥七瘦”的标准块,门店拆袋即可蒸炖,后厨砍掉了杀洗、刀工两个岗位,人力省20%,出餐快15%。
别小看这15%,午市高峰翻台率就能从2.8提到3.5,一天多卖一轮,利润就多一轮。
第四刀,用算法排班。
过去店长靠“拍脑袋”排班,周一到周日写满一张A4纸。
现在系统接入POS实时数据,预测客流误差控制在±6%,店员随叫随到,不养闲人。
试点门店三个月人力成本降12%,员工反而更开心——排班透明,想换班手机点两下,再也不用半夜给店长打电话。
第五刀,去海外找增量。
国内客家菜大盘只有1.2%增速,东南亚却还有“中国味”红利。
客语把新加坡首店做成“客家菜+手打柠檬茶”的组合,柠檬茶用客家娘酒做糖浆,差异化立住;吉隆坡二店把盐焗鸡换成“椰糖盐焗”,本地胡椒蟹调味料往里倒一点,翻台4.2次,比国内旗舰还高。2025年再开3-5家,租金只有国内一线的一半,利润率却能高出8个百分点。
五刀下去,客语把自己从“重资产大酒楼”切成“轻小快海外双轨”模型:国内小店+外卖跑量,海外标准店做品牌,中央厨房+专属供应链做护城河。
简单说,就是“国内赚流水,海外赚利润”。
但手术总有排异反应。
轻店模型把体验压到极致,有老顾客吐槽:“没那口大铁锅的镬气,还是客家菜吗?
”外卖占比一高,平台抽佣又成了新“高成本”;东南亚市场好,但马来西亚猪肉供应受宗教限制,一旦菜单本地化过度,客家灵魂又可能稀释。
更关键的是,潮汕牛肉火锅、广式茶餐厅仍在狂飙,客家菜整个品类一天不刷新心智,客语就一天摆脱不了“妈妈辈才吃”的标签。
所以,下一步比“五刀”更考验功力:
1. 菜品再创新。
把“娘酒柠檬茶”这种跨界做成系列,用饮品带正餐,提升客单又不显贵。
2. 会员再深耕。
新版会员系统三个月复购涨8%,但粤菜平均复购天花板是35%,还有一倍空间。
把“盐焗鸡月卡”做成订阅,锁定白领周周来。
3. 供应链再下探。
温氏合作只是猪肉,下一步把梅州咸菜、酿豆腐预制也收进自有工厂,成本再降5%,口味统一,出海也能复制。
4. 品类再教育。
客家菜≠重油重咸,也可以“低卡轻咸鲜”。
用健康标签抢“一人食”白领,比打“家乡味”更容易破圈。
一句话,客语能不能再成为“排队王”,不取决于它多努力,而取决于它能否让年轻人觉得“客家菜=好吃+不贵+随时能点”。
把传统手艺拆成数据、算法、标准化,再拼回一口锅里的镬气,这才是真正的“新客家菜”。
关店不是结局,是开场。
如果五年后,你在吉隆坡机场点一份椰糖盐焗鸡外卖,30分钟登机口取餐,别忘了背后那家从正佳广场败走的老店——它正用五把手术刀,把自己重新雕刻成适合这个时代的模样。
来源:乖巧橙子Kcty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