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标准》(WS/T512-2025)已正式进入实施倒计时,将于2026年2月1日起施行,全面替代2016年版旧标准。此次修订并非简单的版本迭代,而是在医疗机构感染防控(感控)理念与实践层面的一次突破性升级。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标准》(WS/T512-2025)已正式进入实施倒计时,将于2026年2月1日起施行,全面替代2016年版旧标准。此次修订并非简单的版本迭代,而是在医疗机构感染防控(感控)理念与实践层面的一次突破性升级。新标准在章节框架、管理要求、操作规范等六大维度划定了更精准的“红线”,标志着我国医疗机构环境感控进入了从“粗放式消毒”到“精准化清洁消毒”的新纪元。在这一背景下,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技术作为终末消毒的利器,其角色与意义也正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新老标准对比:六大维度突破性升级的核心解读
与2016版标准相比,WS/T512-2025的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共同构建了一个更科学、更系统、更严格的管理体系。
1、章节框架:从“操作指南”到“管理体系”的重构
旧标(2016版): 框架相对传统,侧重于清洁消毒的具体方法、频次与化学品选择,更像一份详细的“操作说明书”。
新标(2025版): 结构更具系统性和前瞻性。新增并强化了“管理要求”、“质量控制与过程监测”、“人员培训与职业安全”等独立章节。这表明新标准的核心意图是推动医疗机构建立一套完整的、可持续改进的环境清洁消毒质量管理体系,而不仅仅是遵循步骤。
2、管理要求:权责明晰与过程可视化
旧标: 对管理职责的规定较为笼统。
新标: 明确规定了医疗机构决策层、感控部门、总务后勤部门及临床科室的四方责任,实现了权责对等,避免了互相推诿。同时,强制要求建立并保存完整的清洁消毒工作记录,实现过程的可追溯性,为质量评估和问题溯源提供了数据基础。
3、风险分级与区域划分:从“一刀切”到“精准施策”
旧标: 虽有三区划分,但消毒策略的差异化体现不足。
新标: 极大地深化了基于感染风险的分区管理理念。不仅延续了非医疗区域(如办公室)、医疗区域(如普通病房)和高频接触表面的划分,更重点强调了重症监护室(ICU)、手术室、移植病房、血液透析中心等高风险区域的极致化消毒要求。新标准要求为这些“红区”制定并执行远超普通区域的、个性化的清洁消毒方案,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风险的精准管控。
4、清洁与消毒流程:技术、方法与频率的精细化
清洁方法: 新标准更推荐使用微纤维抹布、地巾以及“清洁单位”的理念(即一床一巾/一巾一域),以最大程度避免交叉污染。对清洁工具的复用处理(清洗、消毒、干燥储存)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消毒技术: 明确鼓励引入并评估新技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化学抹拭,为如过氧化氢雾化、紫外线(UVC)、以及等离子体等非接触式自动化消毒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标准依据。
频次与时机: 对“高频接触表面”的消毒频次要求更为具体,并强调了“终末消毒”与“随时消毒”的及时性与彻底性,特别是在接触多重耐药菌(MDROs)感染或定植患者后。
5、质量控制:从“结果抽查”到“过程+结果”的全面监控
旧标: 质量控制多依赖于终末时的目测检查或偶尔的ATP生物荧光检测,属于事后监管。
新标: 构建了“过程监测”与“效果评价”相结合的全方位质控体系。过程监测包括监督操作流程的合规性、检查清洁车的配置、核对工作记录等;效果评价则正式将ATP生物荧光检测、微生物培养等量化指标纳入常规质控工具,并要求医疗机构自行设定合格阈值并进行持续监测,实现了质量管理的科学化与数据化。
6、人员与安全:从“操作工”到“专业团队”的定位提升
新标准空前重视清洁消毒人员的专业素养与职业安全。 要求进行系统性的初训与年度复训,并需通过考核。同时,详细规定了在配置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的个人防护装备(PPE)要求,以及对消毒剂环境残留和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体现了人文关怀。
二、新标准下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的角色深化与独特价值
在新标准搭建的精准感控框架下,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技术不再仅仅是传统空气净化概念的延伸,其在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中的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和认可。
1、应对“空气-表面”交叉污染链的关键环节
新标准深刻认识到,病原微生物通过气溶胶、飞沫核或沉降在空气中悬浮,最终沉降于环境表面,形成“空气 → 表面 → 手 → 患者”的交叉感染链。传统的抹拭消毒无法阻断空气中的源头。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通过持续循环净化,能主动、实时地杀灭空气中的病原体,显著减少其向环境表面的沉降率,从源头降低了表面污染的负荷,这与新标准“预防为先”的理念高度契合。
2、实现高效“非接触式”终末消毒的有力补充
对于ICU、隔离病房等高风险区域的终末消毒,新标准追求的是“彻底”与“高效”。等离子体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空气消毒手段,它能与传统的抹拭消毒形成完美互补,构成“化学抹拭 + 等离子体消杀”的立体消毒方案,极大提升了终末消毒的可靠性与彻底性。
3、满足“人机共存”下的持续动态消毒
与过氧化氢雾化、高浓度臭氧等必须在无人环境下使用的终末消毒技术不同,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在符合安全标准的前提下)可以实现 “人机共存”下的持续动态消毒。这意味着在患者仍在病房的情况下,机器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持续降低环境中(包括空气和物体表面)的病原微生物载量,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一个持续安全的动态环境,这完美响应了新标准对“随时消毒”的强化要求。
4、契合“精准感控”与“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向
精准作用于病原体: 等离子体产生的羟基自由基能直接破坏细菌、病毒的DNA/RNA和蛋白质结构,作用机制精准,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分解而非掩盖: 它能将异味分子(如VOCs)彻底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而非简单地用香味掩盖,有效改善了医疗环境的气味问题。
环保与安全: 相较于过度依赖高浓度化学消毒剂可能带来的环境残留、刺激性气味及对医疗器械的腐蚀,等离子体技术更为绿色环保。其工作过程中不产生二次化学污染,在合理设计下,臭氧等副产物浓度远低于国标限值,确保了人员安全。
三、实践意义与未来展望
WS/T512-2025的实施,对医疗机构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将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技术整合进新的环境感控体系,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1、提升感控效能
通过构建“空气-表面”一体化消毒方案,形成多维防控网络,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2、优化人力资源
作为自动化消毒设备,它能减轻保洁人员对复杂区域和高风险区域的工作强度与暴露风险,让他们能更专注于基础清洁和重点部位的精细化处理。
3、实现数据化质控
部分高端等离子体消毒机已具备运行状态远程监控和数据记录功能,这恰好与新标准要求的“过程记录”和“质控可视化”不谋而合,为管理提供了便利。
四、总结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标准》(WS/T512-2025)的颁布,是我国感控事业迈向精细化、体系化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对传统的清洁消毒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更为等离子体等创新技术的应用铺平了道路。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凭借其在阻断空气-表面传播、实现非接触式无死角消毒、支持人机共存持续净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已从过去的“空气净化选项”跃升为现代医疗机构,尤其是高风险区域 “环境表面清洁消毒综合解决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拥抱新标准,善用新技术,必将助力医疗机构筑牢感控防线,为患者和医务人员营造一个更安全、更优质的医疗环境。
来源:TIANQING天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