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关于上帝的重大矛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20:43 1

摘要:对世界多个宗教的信徒而言,《圣经》中的上帝似乎是一种稳固、永恒且不变的力量。人们接受的教义或许如此,但只需审视一处来源,就可能产生极大的疑虑 —— 而这一来源,正是《圣经》本身。

对世界多个宗教的信徒而言,《圣经》中的上帝似乎是一种稳固、永恒且不变的力量。人们接受的教义或许如此,但只需审视一处来源,就可能产生极大的疑虑 —— 而这一来源,正是《圣经》本身。

若考虑到《圣经》的所有书卷(从开篇的《创世记》到最后的《启示录》)成书跨度约 1500 年,这种矛盾或许就不足为奇了。希伯来圣经(大体相当于如今许多人所说的 “旧约”)约在公元前 100 年完成,而 “新约” 则在公元 2 世纪定稿。如今学者普遍认为,《圣经》由多位作者共同撰写(尽管许多作者姓名已不可考),关于这些作者的具体人数与身份,哪怕是细微的争论,也必定会在各地的教堂与学术会议上引发激烈讨论。关键在于,既然有如此多的人参与《圣经》的创作,其中对上帝本质本身的描述存在矛盾,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些矛盾涵盖多个方面:关于上帝的动机、终极计划的经文相互冲突;对人祭等关键议题的立场前后不一;甚至连 “是否应当行割礼” 这一问题,也存在不同说法。即便上帝创造万物的基本时间线 —— 以及最早的人类如何诞生 —— 在《圣经》开篇部分就显得混乱不清。

上帝是创造过一次世界,还是两次?

《创世记》第一章自然以 “上帝创造万物” 开篇。但到了第二章,故事似乎又重新讲述了一遍创世过程?整个叙事从头开始,却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细节变化。例如,《创世记》1:27 仅模糊提及 “在创造动物之后,上帝创造了男人和女人”,并赋予人类(未明确性别)管理地球、植物与万物的权柄,却未提及 “伊甸园”;而《创世记》第二章则讲述了一个更复杂的版本:上帝先创造了男性亚当,见亚当孤独,便从他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创造了女性夏娃 ——“伊甸园” 的概念也仅在这一章中首次出现。

即便在同一章内,内容也未必连贯。《创世记》1:2-3 记载,上帝在 “第一天” 创造了光;但根据《创世记》1:14-19,太阳、月亮与星辰直到 “第四天” 才被创造出来。从学术视角来看,这很可能是因为《创世记》融合了不同作者的记载,且在汇编成单卷书时,并未经过细致的统一整理。

从宗教视角出发,支持者大多认为,只要核心主题一致,些许差异无关紧要。然而,对于坚信《圣经》字字为真的 “字面主义者” 而言,这种解释难以令人满意,许多人仍认为,这引发了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在《圣经》开篇,上帝究竟在做什么?

上帝是否是唯一的神性存在,仍不明确

《圣经》中,上帝是唯一的神性存在吗?许多虔诚的基督徒或许会笃定回答 “是,上帝当然是唯一的”。《申命记》6:4 明确写道 “耶和华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以赛亚书》43:10 中,上帝也说道 “在我以前,没有神成形;在我以后,也必没有”。新约的福音书中也有类似表述:《马可福音》12:29 记载耶稣引用《申命记》的内容,保罗在《哥林多前书》8:6 中也表示 “我们只有一位神,就是父,万物都本于他,我们也归于他”。

但也有人指出,若从特定角度解读,其他一些经文会引人质疑。《创世记》中有两处明确记载上帝使用 “我们” 而非 “我”—— 分别是《创世记》1:26 与 3:22。而且,无论是希伯来原文还是英文译本,这两处的 “我们” 在希伯来经文中均指代 “群体”,与指代单人的表述不同。

有人认为,这是 “神圣复数”(majestic plural)的用法,旨在凸显上帝的威严与无所不包的属性。也有人指出,其他经文明确表示 “其他神明皆是虚假,或可能是恶魔”(如《申命记》32:17)。然而,疑虑依然存在 —— 例如《创世记》6 章中神秘提及的 “神的儿子”(sons of God),其身份疑似半神性存在,至今仍无定论。

人能否当面见到上帝?

“亲自与上帝相见,看清祂的真实样貌”,这种想象或许会让人联想到《夺宝奇兵》中反派被融掉脸的场景,但经文究竟如何描述 “与上帝当面相见” 的可能性呢?

《约翰福音》1:18 称 “从来没有人看见过上帝”;但翻到《创世记》32:30,雅各却说道 “我面对面见了上帝,我的性命仍得保全”—— 而且在此之前,他不仅与神性存在直接相遇,还进行了一场马拉松式的摔跤(对方形态可能是天使,也可能就是上帝本人)。《出埃及记》33:11 记载,摩西 “与上帝面对面说话,如同人与朋友说话一般”;但在《出埃及记》33:20 中,上帝却对摩西说 “你不能看见我的面,因为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最终,摩西只在一块磐石的缝隙中,瞥见了上帝的一部分。新约中,耶稣在《约翰福音》1:18 中也重申,人无法看见上帝的面。

有一种解释认为,人类的想象力根本无法理解神性,古代人 “瞥见上帝面容” 的记载,或许都只是隐喻。也有人提出,上帝可能会 “降低自身神圣却致命的荣耀”,以便人类承受。但《圣经》本身并未给出如此简单明确的答案。

《圣经》中的上帝对 “人祭” 的态度前后不一

你或许认为上帝禁止人祭,但根据《圣经》部分章节的记载,情况未必如此。《创世记》22 章中,上帝吩咐先祖亚伯拉罕献祭他唯一的嫡子以撒。上帝并未多解释为何要这样做,亚伯拉罕将以撒绑在祭坛上,就在刀要落下的瞬间,一位天使阻止了他,并指向附近灌木丛中被缠住的一只公羊 —— 这只羊将作为 “替代品” 被献祭。

类似记载并非仅此一处。《士师记》11:29-40 中,耶弗他许愿:若自己能在战争中获胜,归来时第一个迎接他的人,将被他献祭。悲剧的是,最先出来迎接他的,正是他自己的女儿,最终女孩被献祭。《民数记》31 章中,“耶和华的贡物” 包括 32 名俘虏(此前,男童与非处女已被杀害,剩余女性则按摩西的命令,留给以色列人)。《撒母耳记下》21 章中,大卫王为平息一场饥荒(因前任扫罗的罪孽引发),献祭了扫罗的几个儿子与孙子。甚至耶稣也被直接或间接描述为 “为人赎罪的人祭”—— 例如《哥林多前书》5:7 将耶稣比作 “逾越节的牺牲羔羊”。

但《利未记》18:21 则形成了鲜明对比,其中禁止向异教神明摩洛献祭孩童。而对亚伯拉罕与以撒的故事,一种常见解读是,这象征着对人祭行为的否定。

关于上帝是否会嫉妒,经文说法不一

上帝会嫉妒吗?答案取决于你询问的对象,以及你查阅的《圣经》书卷。《出埃及记》20:5 明确记载上帝说 “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这一点似乎再清楚不过 —— 直到你读到《箴言》6:34,其中称 “嫉妒是男人的丑恶行径”。保罗在《加拉太书》5:20 中也将仇恨、愤怒列为 “情欲的事”,而嫉妒无疑包含其中。

那么,上帝是否能免于这种 “罪” 呢?有人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至少他们主张,神性层面的 “嫉妒” 与人类狭隘的计较、对负面情绪的不当处理截然不同。上帝的 “嫉妒” 或许更应被解读为一种 “神圣愤慨”—— 当人类不崇拜祂,反而过度执着于其他事物(无论是别的神明,还是财富、权力等模糊概念)时,祂便会生出这种情绪。而人类的嫉妒往往包含 “渴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例如觊觎他人的伴侣)。但《圣经》并未直接明确区分这两种 “嫉妒”,因此很难判断神性的嫉妒在何种情况下是正当的。

代际诅咒是否属于神圣报应,尚无定论

你需要为父母的过错付出代价吗?如今许多人无疑会给出否定答案 —— 至少在理念上是如此。但《圣经》中的上帝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再次深入研读经文会发现,其中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许多经文(如《出埃及记》20:5、《出埃及记》34:7、《民数记》14:18、《申命记》5:9)提到,神圣报应会延续多代,甚至波及作恶者的第三、四代子孙。《撒母耳记下》21 章中,大卫王就通过献祭前任国王扫罗的几个儿子与孙子,来为扫罗的罪孽赎罪(更具体地说,大卫将他们交给了被扫罗攻击的基遍人,基遍人随后将这些人吊死)。

但《以西结书》18:20 则明确表示 “儿子不担当父亲的罪孽,父亲也不担当儿子的罪孽”。耶稣也并不认同 “代际诅咒” 的概念 —— 尽管这一观念在祂所处的时代确实存在。《约翰福音》9 章中,耶稣遇到一位盲人,祂问道:“这人是因自己的罪,还是因父母的罪,生来就瞎眼呢?” 随后祂自己回答:“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彰显神的作为。”

对此,一种解读认为,代际诅咒或许更多反映的是恶行引发的 “神圣或自然后果”—— 这些后果确实可能被后人习得并传承。另一种观点则指出,耶稣的到来为打破这种 “传承” 提供了可能,尽管这究竟是上帝不悦的直接后果,还是个人自身的过错,仍存在争议。

上帝是否会改变主意,说法不一

上帝常被描绘为 “不变的”—— 一种永恒且无变化的力量,“后悔” 对祂而言是毫无意义的概念。毕竟,《民数记》23:19 写道 “神非人,必不致说谎;也非人子,必不致后悔”。但看看《撒母耳记上》15:10-11,其中上帝的表述听起来显然是后悔立扫罗为王:“我立扫罗为王,我后悔了”。诚然,这是因为上帝看到扫罗违背了祂的命令 —— 但祂当初难道不是早已预知这一切了吗?

其他经文或许会让人产生一种不安的感觉:上帝可能会改变主意,甚至可能犯错。《耶利米书》18:8 中,上帝说:“我论到一国或是一国的民所说的话,若是灾祸,不是祝福,他们若回头离开他们的恶,我就必后悔,不将我想要施行的灾祸降与他们。” 而在《出埃及记》32:14 中,上帝看到刚逃离埃及的以色列人崇拜金牛犊,显然极为愤怒,但摩西出面劝说后,“耶和华后悔,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的百姓”。

有一种解释认为,这又是人类误解的案例 —— 人类将自己的认知强加于远超自身理解能力的神明之上。也有人表示,期望上帝预见人类行为的每一个细节并不公平,尤其是人类往往如此难以预测。

上帝是否要求行割礼,说法不一

对早期基督徒而言,加入信仰最艰难的一点或许就是 “割礼” 的要求。这种象征上帝与选民立约的身体标记,早在《创世记》17 章就有记载。上帝吩咐亚伯拉罕:“你们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礼”,从出生八天的男婴开始。几乎所有人都需要接受这一手术,包括奴隶(上帝称之为 “你用银子买的”)。因此,割礼显然是一件大事 —— 它是一种身体标记,旨在区分 “与上帝同在的人” 和 “不与上帝同在的人”。

但到了新约时代,宗教领袖们对割礼的态度不再积极。这或许有实际原因:割礼成为了他人加入蓬勃发展的基督教信仰的重大障碍,也不利于基督教与犹太教划清界限。保罗在《加拉太书》中写道:“你们若是受割礼,基督就与你们无益了”(《加拉太书》5:2)。《歌罗西书》2:10-11 中,保罗同样表示,一种更属灵的 “割礼” 就已足够;《哥林多前书》7:18 中,他更是明确表示基督徒无需纠结于割礼:“有人已受割礼蒙召呢,就不要废割礼。”

上帝是否会试探人,说法不一

上帝真的热衷于试探人吗?这听起来似乎更像是撒旦会做的事。且不论人们对撒旦存在诸多误解,上帝在 “试探” 中扮演的角色确实十分复杂。《圣经》的某些部分明确显示,上帝或许会推动人们偏离正义之路。《创世记》22:1 中,上帝试探先祖亚伯拉罕,吩咐他献祭唯一的嫡子以撒(不过其他译本将 “试探” 译为 “试验”)。大卫王也面临类似情况:《撒母耳记下》24:1 记载,上帝 “激动” 大卫统计以色列百姓的人数(奇怪的是,《历代志上》21:1 却称,实际是撒旦推动大卫做了这件事;查阅希伯来原文后,更难确定是谁煽动了这场可能带有骄傲意味的人口统计)。

对许多在基督教传统中长大的人而言,《马太福音》6:13 中熟悉的《主祷文》包含这样一句:“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此外,《约伯记》中记载了一个颇为沉重的故事:《约伯记》1:12 中,撒旦与上帝对话,上帝允许撒旦通过可怕的灾祸试探约伯的信仰(有人或许会将这种上帝许可的 “试验” 解读为间接的试探)。

耶稣的神性尚不明确

耶稣究竟是完全神性、还是完全人性?这一问题长期引发争论,也是人们对耶稣常见的误解之一。据说,公元 325 年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上,圣尼古拉甚至因为阿里乌斯(亚历山大城的阿里乌斯)声称 “基督并非神性” 而动手打了他(不过这个故事在尼古拉去世约 1000 年后才出现)。但 “阿里乌斯教派争议” 是真实存在的,其核心正是《圣经》中关于 “耶稣是否与上帝完全相连” 的信息相互冲突。

从经文来看,《腓立比书》2:5-6(保罗写给早期基督徒群体的书信或书信集)中,保罗称耶稣 “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约翰福音》10:30 中,耶稣记载自己说:“我与父原为一”;《约翰福音》8:58 中,祂更是说道:“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 这引用了《出埃及记》3:14 中上帝对自己的称呼。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福音书声称记载了耶稣的言论,但没有一卷是在祂在世时写成的。《约翰福音》是四卷福音书中唯一记载耶稣自称上帝的,但它很可能成书于耶稣去世后 60 至 70 年。如果耶稣真的作出过如此重大的宣称,而四卷福音书中有三卷都未提及,这确实显得有些反常。

上帝是好战的,还是仁慈的?

上帝是善良的,还是…… 不那么善良?坦率地说,《圣经》中的证据杂乱无章。支持 “上帝好战” 的一方,《出埃及记》15:3 称 “耶和华是战士”,其他经文也提到上帝教导信徒作战。与此同时,《圣经》中还有多处令人不安的记载,上帝下令屠杀 entire 族群。《撒母耳记上》6:19 记载,那些窥探约柜的围观者导致约 5 万人死亡;旧约中多次描述上帝对受祂惩罚的人毫无怜悯。《以西结书》9:5-6 中,祂吩咐人 “你去走遍耶路撒冷全城,按着记号的,将那城里所有的男女老少都击杀了,只是凡有记号的人不可害他”。

但上帝的仁慈面呢?后来,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后书》3:16 中称上帝是 “赐平安的主”,正如他在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中所言。《雅各书》5:11 表示 “耶和华本为善,有怜悯,有恩典”;《约翰一书》4:16 则明确写道 “神就是爱”。

那么,最终答案究竟是什么?或许两者都是。一些圣经学者认为,《圣经》中的上帝既包含仁慈面,也包含愤怒面,尽管多位作者对这两方面的描绘确实不一致。同样,一些犹太学者认为,《塔纳赫》(希伯来圣经)中有时显得愤怒的上帝,其形象可能会因 “感知者是谁”(以及谁是祂愤怒的对象)而有所不同。

来源:李Dog嗨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