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6年9月19日清晨,淮阴城头的红旗被扯下,国民党74师的皮靴踏进城门。消息传到临沂,陈毅没有骂娘,反而铺开宣纸,写下四句诗:“诱敌何妨让两淮?贼军到此好椎埋。”写完把笔一扔,对参谋说:“张灵甫帮咱们搭了戏台,接下来轮到我们唱主角。”
1946年9月19日清晨,淮阴城头的红旗被扯下,国民党74师的皮靴踏进城门。消息传到临沂,陈毅没有骂娘,反而铺开宣纸,写下四句诗:“诱敌何妨让两淮?贼军到此好椎埋。”写完把笔一扔,对参谋说:“张灵甫帮咱们搭了戏台,接下来轮到我们唱主角。”
很多人把丢城当成败仗,陈毅却把它当成门票——一张能把敌人放进预设战场的门票。最新解密的74师电文显示,张灵甫为了偷袭淮阴,把全师重炮留在宿迁,只带轻武器连夜迂回120里,像一把尖刀插进我军结合部。他以为自己得了便宜,却没想到这把刀尖正好伸进陈毅早就量好的“口袋缝线”。
“口袋”不是形容词,是地图上的坐标。8月底,陈毅在涟水东北的宋集召开作战会议,指着地图说:“两淮是骨头,徐州是肉,咱们先扔骨头把狗引来,再关门打狗。”宋时轮在日记里补了一句更直白:“淮阴不是马德里,守它干嘛?让出来换时间。”一句话,把“以空间换时间”翻译成大白话:先让敌人跑马拉松,再跟他跑百米冲刺。
可当时华中局的干部听不懂。9月底,淮阴东边的小村庄马厂,十几个人围着一张八仙桌,批判陈毅“不执行主席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指示”。王昊后来回忆,屋里拍桌子声音大得能掀屋顶,唯独没人提主席6月22日那封电报——“主力出徐蚌间,调动敌人而歼灭之”。主席的原话是“调动”,不是“死守”,陈毅只是照本宣科,却被扣了帽子。
帽子压不垮陈毅,他干脆把话说透。在10月4日的干部会上,他把毛主席的战略翻译成“土话”: “主席让我们打歼灭战,不是叫我们抱着城池一起死,是让我们把敌人拉到旷野里,剥光他的火力、粮弹、士气,再一顿胖揍。两淮就是诱饵,鱼咬钩了,线得先松一松,不然竿会断。”
这段话被记录员记成《陈司令语录》,油印成小册子,后来宿北战役前,团以上干部人手一本。册子最后一页印着“大踏步后退,大踏步前进”八个字,这是陈毅1946年9月30日给中央军委报告里的原话,比后来写入教材的“运动战”理论早半年。军事科学院把这份电报编号“HX-1946-0930”,标注“机动战思想原始文稿”。
思想早半步,战例晚一步。12月13日,宿北战役打响,74师再次冲在最前,这回陈毅没再让,而是把二十个团悄悄收拢在宿迁北边的五花顶。三天后,74师被包了饺子,张灵甫突围时只剩七成兵力。五花顶的山沟里,缴获的美式105榴弹炮排成一列,炮管上还带着加州出厂的钢印。粟裕在总结会上说:“原来诱敌深入不是跑马拉松,是跑接力棒,陈老总把最后一棒留给了我们。”
接力棒思想写进了1947年1月的《论战略退却与进攻》。文章开头就讲:“退却不是丢脸,是把敌人的脚绑在我们的节奏上。”末尾更直白:“谁先沉不住气,谁就把主动权当压岁钱送人。”油印本传到东北,林彪用红笔在旁边批了四个字“深得我心”。主席看到文章后,给陈毅写了第127封信,只有三行字:“文章看过,很好。退是为了进,进是为了胜,胜是为了全国人民的笑。”
今天回头看,两淮失守那天的陈毅,其实像一位提前布好局的围棋手:先送对手吃子,再把吃子的路变成自己的外势。1948年6月,豫东战役结束,华东野战军全歼区寿年兵团,主席在延安干部会上举例:“去年让两淮,今天拿开封,一让一拿之间,我们多赚了十一个旅。”台下有人鼓掌,主席笑着说:“别鼓掌,这是陈毅的算盘珠子,我只不过替他拨了一下。”
所以,真正难懂的不是毛主席的电报,而是“让”与“得”的换算表。陈毅早就背得滚瓜烂熟: 让一座城,换来敌军战线拉长一百里; 让一道运河,换来敌军重炮与后勤脱节三天; 让一次“败仗”的名声,换来整编74师这条大鱼。
算盘珠子噼啪一响,账就平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陈毅站在天安门城楼,旁边是当年马厂会议上拍桌子最响的那位干部。对方不好意思地挠头,陈毅递给他一支烟:“别往心里去,当年我也差点没转过来弯,是主席把我一脚踹进坑,我才看见坑里有鱼。”
烟点着,两人一起笑。那一刻,城楼下面万民欢腾,红旗翻动像运河水浪。浪头里藏着一句没写进诗的后半句: “让两淮,是为了有一天把整条长江都拿回来。”
来源:奋发有为豆浆rX9rJt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