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何罗马的这些小小自治机构,竟能影响欧洲几百年的城市治理?”拂晓刚破,市中心古老的城门洞口就挤满了赶集的人,十二席公议员围坐一圈,争论着如何分配新征的关税收入。有人拍桌怒喝:“税银偏少,不足修桥铺路!”有人又笑称:“别忘了,河道淤塞已成多时,先排水再谈房砖。
“为何罗马的这些小小自治机构,竟能影响欧洲几百年的城市治理?”拂晓刚破,市中心古老的城门洞口就挤满了赶集的人,十二席公议员围坐一圈,争论着如何分配新征的关税收入。有人拍桌怒喝:“税银偏少,不足修桥铺路!”有人又笑称:“别忘了,河道淤塞已成多时,先排水再谈房砖。”这一幕,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罗马城市公社的日常。
提到城市公社,很多人只想到北意那些出名的“共和国”,殊不知罗马城虽然挂着教皇统领的招牌,却也有着鲜活的地方自治传统。索非亚修道院捐建的“公社大厅”林立街头,既是议事场所,也是市民集会的中心。白衣章官和红帽骑士同桌而坐,混合着贵族的威仪与平民的喧哗,仿佛一锅永不休止的政治炖肉。
回溯到古罗马共和国时代,基层自治组织就已存在,巡逻队、裁判庭、公共市场委员会统统挂钩贵族议员。帝国一上来,中央官僚蜂拥而至,这些机构便被束缚为帝国脚下的附属。可是到了文艺复兴,罗马正值教皇权威与欧洲诸国势力拉锯,中枢一面要紧锣密鼓筹款打十字军,一面又因财政紧张放任市民自理。就这样,沉睡千年的公社基因被重新唤醒。
城市公社的组织框架沿袭三权分立:公社议会——由市民选举产生的议员们,轮值主持半年;执行委员会——处理道路、供水、市场秩序等日常事务;宪法法庭——肩负审理民事纠纷和行政投诉,中场还能审查官员贪腐。有人说,“城市公社一手抓市场秩序,一手抓民生工程,平衡得让人拍案叫绝”。但是,选举仅限于纳税男子,妇女与外来工匠只能在门外张望。
经济上,公社靠“市舶税”“桥梁税”“公共膳食捐赠”自给自足。由于中央财政空虚,公社不得不自己筹款修建道路,也就逼出了市政债券的雏形。1530年罗马修复圣天使城桥,公社四处挂榜募资,甚至在集市设“捐资玉牌”,凡捐银过十两者,都能在桥头镌刻名字。市井小贩会笑谈:“哪里像皇权那样遥不可及,这牌匾一亮,连祖宗都能借光。”
政治斗争同样激烈:教廷重臣时常干预公社事务,指控公议员“越权聚敛”,逼他们在教堂公开忏悔。可公议员也不是省油的灯,一边在古神庙前面请神,一边在公社大厅中强硬表态。“谁说我们是傀儡?公社就有权制定本市的货币兑换比率!”某位红衣主教听后,气得险些掀翻书案。可见中央与地方的微妙平衡——一面要允许自治分担地方事务,一面又要防止地方坐大撼动教皇权威。
社会功能上,公社充当了社会秩序的守护者。他们组织了相当于今天的巡逻队和消防队,佩剑的市政卫队日夜巡逻,充当防盗护商。每逢市内发生火灾,公社就出动“水桶连”,沿街站岗。昔日一次大火,火舌将近抵达市政大厅,正是公社书记官带头“咬破手指,洒血签下紧急调拨令”,才腾出人手控制事态。事后,市民将那面沾血的调令裱在公社厅堂,口碑相传。
文化方面,罗马城市公社亦不甘落后。公社拨款资助戏剧团在市中心广场演绎古希腊悲剧,每年夏秋两季轮番上演。还有人会问:“古典戏台为哪般?难道农忙收麦、冬季储粮都不重要?”可公社深知精神文化的力量,尤其看重学术讲座。著名学者皮罗·米开朗基罗就曾应邀在公社旧藏图书馆开讲,门口排队的人几乎堵满街巷,甚至有小贩趁机卖印制好的笔记本。
更别提公社在艺术保护上的勤恳:那些破败的城墙浮雕、漏水的喷泉,他们一针见血地说:“这不是废墟,这是我们的身份证!”于是组织工匠修缮,动用铸造厂重铸古铁狮,甚至自掏腰包请弗洛伦萨的铜匠来示范新技法。正因如此,后世才能在教皇宫殿里看到那些和谐却别具一格的壁画与浮雕。
然而,罗马城市公社也并非十全十美。贵族势力与平民代表交锋,常常让议事大堂变成嘴炮工厂;选举舞弊、裙带权力、敲诈勒索在暗处游走。更何况,随着教皇国家权力逐渐收紧,诸多自治特权被一条条法令收回。十五世纪末,公社的税收大权被教廷税务局取代,街头曾高挂的“捐资玉牌”也渐渐无声无息。
尽管如此,罗马城市公社的经验对后世城市治理影响深远。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那一套“共和+公社”模式都或多或少借鉴了罗马人的做法;甚至直到现代欧洲市政体制,那些市政债券、地方议会运行、基层巡逻队的原型,都能追溯到当年公社的影子。更有学者提出,有些城市的“公民身份法”也从罗马公社的纳税资格中找到灵感。
罗马城市公社虽已远去,倒影却仍在今日欧洲街头:有人为一座修复的喷泉点赞,有人为一次市政听证会叫好。也许没有人还记得那些咬破手指的调拨令、那些镌刻捐银名字的玉牌,可城市自下而上的参与感,却早已深深烙印在市民血液里。它告诉我们:当中央无力时,地方并非只能哀叹,它可以挺身而出;当权力过度集中时,自治依旧有它的舞台。
参考资料:[陈伟,《欧洲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城市自治研究》,《欧洲历史评论》,2012年第3期] 参考资料:[李静,《罗马城市公社的文化赞助与社会影响》,《意大利史研究》,2017年第2期] 参考资料:[Rönnbäck Cecilia,《The Communal Republics of Renaissance Ital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来源:极速芒果i4V3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