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月7日,一小撮日本学者在早稻田开了个会,嗓门不大,却把“还东西”三个字拍在政府脸上。他们说得很直白:甲午到抗战,日本像进了自助餐厅,把北京、南京、沈阳的库房直接打包,一百万件起跳,连敦煌的墙皮都抠走。最离谱的是,当年有军官在日记里写“抢得太快,忘了登记”,
“你们家的传家宝,现在躺在我家玻璃柜里,门票还要卖1500日元。”——这不是段子,是东京大学仓库里一册《永乐大典》的现状。
12月7日,一小撮日本学者在早稻田开了个会,嗓门不大,却把“还东西”三个字拍在政府脸上。他们说得很直白:甲午到抗战,日本像进了自助餐厅,把北京、南京、沈阳的库房直接打包,一百万件起跳,连敦煌的墙皮都抠走。最离谱的是,当年有军官在日记里写“抢得太快,忘了登记”,结果现在人家后人拿这日记当传家宝,拍卖行里一册宋版书能换一套涩谷公寓。
政府那边继续装死,话术三十年不变:“战后条约早就解决。”翻译一下:东西我已经洗白,法律上是我的,道德?那玩意没写进民法。更滑头的是他们的“善意取得”条款——只要现在的持有人“不知道”这是赃物,就能合法躺平。于是博物馆们集体装傻:哦,原来这菩萨像是从承德行宫来的啊?完全不知情呢。
德国人在2019年把纳粹抢的油画还给犹太人,法国去年把26件贝宁铜像空运回非洲,连英国都开始谈帕特农神庙的石头。轮到日本,舆论场却出现一种奇葩论调:“要是开了这个口子,会不会连寿司菜谱都要还?”——能这么类比,说明他们真把别国文物当自家便利店赠品。
其实最扎心的是检索系统。东京国立博物馆官网可以搜到“中国”标签,跳出来3.2万条记录,照片清晰到能数清瓷器上的裂纹,但来源那一栏清一色“传来”——中文意思就是“反正到了我手里”。有华裔研究者试过写信问细节,得到的官方回复是“保护研究资料,暂不便公开”。护了七十多年,护出一层包浆,赃物变“国宝”,逻辑堪比把抢来的自行车锁上自家楼道,然后告诉原主“你拿发票来啊”。
当然,也有人动真格。去年一个日本老太太把家里藏的唐代铜镜捐回洛阳,理由很简单:“父亲临终前说这不是我们的东西。”镜子回到博物馆那天,讲解员一边抹泪一边说:“镜面照过长安的月亮,也照过东京的霓虹,现在它终于不用再做贼。”——对比之下,那些还在谈“国际法复杂性”的官员,连老太太的膝盖都没有。
文物不是冷冰冰的财产,它是把尺子,量的是良知。把别人家的祖宗牌位供在自己神社里,再双手一摊说“法律没规定”,这操作说白了就是把历史当信用卡,透支完就注销。可记忆不会配合你销户,每一次拒绝归还,都在给下一代埋雷。哪天中国小朋友在课本里看到“日本”二字,旁边配图就是自家被抢走的菩萨,你猜他长大后会是什么情绪?
有人说“都过去那么久了”,可时间对受害者是麻醉药,对加害者是隐身衣。麻醉药会醒,隐身衣会破。等到那一天,日本想谈的恐怕就不是“要不要还”,而是“怎么还才能不被骂得更惨”。
所以,那几个学者的小会别小看。星星火,可以燎掉一整张遮羞布。
来源:运筹帷幄云朵8aYK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