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再献||李岩选书法艺术评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06:15 1

摘要:适逢舒同先生诞辰120周年,九位书家以笔墨致敬先贤,其中李岩选先生之作尤为瞩目。其书融魏碑之骨、舒体之韵,兼以自撰诗联,尽显"七分书韵,十分风华"。本文从著名魏碑书法大师、教育家、出版家、诗人李岩选先生传统根基、创新精神、魏碑专研、文化担当四方面,品读其艺术境

七分书韵,十分风华——观纪念舒同诞辰120周年书法展有感

适逢舒同先生诞辰120周年,九位书家以笔墨致敬先贤,其中李岩选先生之作尤为瞩目。其书融魏碑之骨、舒体之韵,兼以自撰诗联,尽显"七分书韵,十分风华"。本文从著名魏碑书法大师、教育家、出版家、诗人李岩选先生传统根基、创新精神、魏碑专研、文化担当四方面,品读其艺术境界与时代回响。

此刻笔者有集东夷骨文成联为记,联曰:

书法融古通今呈气象,

文心承前启后主风华。

骨刻文集句,写在舒同百廿纪念九人展之,李岩选展 丁再献

一、根植传统:碑帖兼融铸风骨

锋从戎马历风骨,

品自书虫享古今。

李岩选的艺术生涯深植于齐鲁文化的沃土。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的他,深受儒家"诗书礼乐"思想浸润,其《魏碑·自撰语/五常大爱》以金石笔法书写"仁义礼智信",将道德训诫化作可视的笔墨图腾。作品中"立身泰然,修业毅然"的君子气度,正是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精神的当代映照。

他对舒同体的传承尤见功力。自撰联"颜筋柳骨开新境,铁画银钩焕古风",既保留舒同的圆厚苍劲,又注入魏碑的峭拔之势,形成"碑学为骨、帖学为韵"的独特语言。这种对传统的深耕,恰似其字号"寻璞"的寓意——如卞和琢玉,于古典中剖取精魂。

二、守正创新:自铸新辞见匠心

春种风云耕艺土,

秋追日月育书人。

李岩选的创新性突出体现于"文墨相生"。展览中十余幅作品皆为自撰诗文,从《耕艺者云》的"春来播风雨,夏至布烟云"到《楷书对联》的"登泰山顶咏黄河赋",内容纵贯个人抒怀与时代叙事。其《爨体魏碑·自撰詩》以"会古通今,承前启后"为纲,用刀劈斧凿的线条书写当代语汇,实现了传统书体的创造性转化。

在形式探索上,他践行"真草篆隶行诸体相长"的艺术主张。篆书《卞和寻璞》的古朴、草书《耕艺者云》的奔放、隶书《艺堂悟语》的雅拙,皆服务于内容表达。这种多元笔法的融通,正是对时代审美多元需求的深刻回应。

三、魏碑风骨:金石铿锵见精神

铁刃凿崖留篆魄,

钢锋刻石铸魂雄。

李岩选的魏碑创作堪称其艺术标识。观其《五常大爱》《六然训》,笔锋如凿刀劈石,起笔斩钉截铁,转折处方峻锐利,将北魏墓志的峭拔与摩崖石刻的浑融巧妙结合。特别在"仁义礼智信"五字的处理上,横画取斜势,竖笔如铁柱,在严整中暗藏动势,既见《张猛龙碑》的险劲,又融《郑文公碑》的宽博。

更见匠心处在于他对金石气的活化。《诗书礼乐》四条屏通过墨色枯润变化与行笔节奏控制,在刀刻斧凿的力度中注入文人的书卷气息。这种"以柔化刚"的处理,使千年魏碑从金石拓片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笔墨语言,恰似其自述"浑然成机杼,妙哉得天真"的艺术境界。

四、文以载道:笔墨千秋担使命

书蕴晋唐彰气象,

梦存世纪照来人。

作为教育家、出版家魏碑书法大师与羲之书画院院长,李岩选始终秉持"文以载道"的士人精神。其作品多次强调"家国魂""中国梦",如楷书对联"筑中国梦炫世纪风",将个人艺术追求与民族复兴叙事紧密相连。在《草书·自撰詩/耕艺者云》中,"寄意诗书梦,成就家国魂"的宣言,更是对其文化担当的生动诠释。

他通过组织学术活动、提携后进,将艺术实践扩展为文化传承事业。山东省羲之书画艺术研究院成立十六周年之际,其题词"正大气象,时代风流"不仅是对机构的寄语,更是对当代书法发展的期许。这种超越技法的格局,使书法从书斋雅玩升华为"成就家国魂"的文化实践。

最后以读李岩选先生等九人书展有感一首为贺为结语:

百廿舒同树翰林,

岩中选玉璞心深。

魏碑骨立千钧势,

舒体韵流三代音。

耕艺书田播风雨,

铸魂法帖烁晴阴。

九家墨卷承薪火,

一曲黄河时代吟。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