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0 年多尔衮坠马膝伤,拒太医只喝鹿血,三天后临终召阿济格留谜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23:43 1

摘要:摄政王多尔衮,这位大清王朝权倾朝野的铁腕人物,在一场狩猎中坠马,膝盖受了重伤。

1650年深冬,科尔沁草原的冰雪覆盖了天地。

摄政王多尔衮,这位大清王朝权倾朝野的铁腕人物,在一场狩猎中坠马,膝盖受了重伤。

他拒绝了所有太医的诊治,只命人不断奉上滚烫的鹿血。

三天后,生命垂危之际,他只召见了胞弟阿济格,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遗言:“我这一生,从未信过天命……只有天理昭昭。”话音未落,他便撒手人寰,留下一个关于权力、背叛与深埋秘密的巨大谜团。

01

隆冬的科尔沁草原,寒风如刀,卷着雪沫在旷野上肆虐。

一队浩浩荡荡的狩猎队伍正追逐着一群奔跑的野鹿,马蹄声碎裂在冰冻的土地上,激起了阵阵雪雾。

队伍的最前方,一匹乌骓马如离弦之箭,驮着身披貂裘、威风凛凛的摄政王多尔衮,他手中的弓弦拉满,目光锐利如鹰。

多尔衮是天生的猎手,更是帝国的执掌者。

自皇太极驾崩后,他以雷霆手段辅佐年幼的顺治帝登基,实际掌控着大清的军政大权。

他的权威无人能及,他的决断便是圣旨。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发生在最不经意的瞬间。

就在他瞄准一头壮硕的公鹿,即将射出致命一箭时,乌骓马的右前蹄却突然踩进了一个被积雪掩盖的冰窟。

一声嘶鸣,马匹失衡,多尔衮未能及时反应,整个人被重重地甩了出去,摔落在坚硬的冰面上。

“王爷!”惊呼声此起彼伏,侍卫们纷纷勒马,迅速朝他坠落的方向奔去。

多尔衮倒在雪地里,剧烈的疼痛从右膝传来,让他瞬间失去了所有的力气。

他挣扎着想站起来,却发现右腿已经使不上劲,膝盖处传来撕裂般的疼痛。

他皱紧了眉头,脸色苍白,但眼神中却没有任何慌乱,只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鸷。

胞弟阿济格第一个冲到他身边,跪下查看。

“十四哥!您怎么样了?快,快传太医!”他焦急万分,声音都有些颤抖。

阿济格是多尔衮的忠实追随者,也是他最信任的兄弟之一。

多尔衮抬手制止了阿济格的动作,他的声音因疼痛而有些沙哑,却依然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不必。小伤而已。”他拒绝了侍卫的搀扶,硬是撑着一旁的马鞍,咬牙站了起来。

然而,他的右腿却无法支撑身体的重量,一个趔趄,差点再次摔倒。

“王爷,这可不是小伤!”另一位亲信大臣索尼也赶了过来,他看着多尔衮几乎变形的右膝,心头一凛。

这要是伤筋动骨,对一个常年征战的王爷来说,后果不堪设想。

多尔衮没有理会他们的劝说,只是冷冷地扫了一眼周围焦急的众人,沉声道:“回府。”他的眼神中带着一种决绝,仿佛在向所有人宣告,即使是伤痛,也无法动摇他的意志。

回到王府,太医院的御医们早已等候多时。

他们小心翼翼地为多尔衮检查伤势,诊断结果是右膝髌骨骨裂,伴有韧带损伤。

这样的伤势,需要静养,甚至可能影响他日后的骑射。

然而,多尔衮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太医们提出的所有治疗方案,包括外敷内服的药物,以及最重要的——卧床静养。

“本王自有主张。”他坐在榻上,脸色阴沉,语气冰冷。

“你们都退下吧。只管备好上好的鹿血,每日三碗,滚烫地奉上。”

太医们面面相觑,鹿血虽有补益之效,但对于髌骨骨裂这种伤势,并非主治良药,更不能替代专业的治疗。

他们试图劝说,却被多尔衮凌厉的眼神制止。

“王爷,鹿血性热,恐……”一位年迈的太医颤声开口。

“本王说备鹿血,你们照办便是!”多尔衮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压迫感。

太医们噤若寒蝉,不敢再多言,只能躬身告退。

阿济格留在屋内,担忧地看着多尔衮。

“十四哥,您这是何苦?太医们的医术都是极好的,何不让他们为您诊治?”阿济格劝道。

多尔衮缓缓闭上眼睛,揉了揉眉心,疲惫地挥了挥手。

“阿济格,你不懂。”他语气深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有些事情,不是太医能治的。”

阿济格心中一动,他知道多尔衮并非寻常之人,他所言必有深意。

但眼下,他却无法揣摩出多尔衮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他只能遵从多尔衮的命令,吩咐下人准备鹿血。

第一碗热气腾腾的鹿血送来时,多尔衮面无表情地接过来,一口饮尽。

那浓稠腥热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仿佛带着一股神秘的力量,也仿佛在掩盖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王府内,笼罩着一层紧张而诡异的气氛。

谁也想不到,这场意外的坠马,竟会是多尔衮生命中最后三天的开端。

02

多尔衮拒绝太医诊治的消息,如同冬日里的惊雷,瞬间传遍了整个王府,并迅速蔓延到紫禁城内外。

朝臣们议论纷纷,各种猜测甚嚣尘上。

有人说王爷是自恃身体强健,不屑于医者之术;也有人说他是在故作姿态,欲盖弥彰。

然而,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与多尔衮政见不合的势力,则暗自庆幸,甚至隐隐期待着这位权倾朝野的摄政王就此倒下。

阿济格将王府内外的情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知道十四哥素来精明,行事绝不会无的放矢。

但他这般拒绝治疗,只饮鹿血,实在太过反常。

他曾几次试图深入询问,都被多尔衮以疲惫为由打发了。

“十四哥,您脸色越来越差了,这鹿血……”阿济格看着多尔衮那日渐苍白的脸颊,以及额头上渗出的冷汗,担忧之情溢于言表。

他知道鹿血虽有大补之效,但性燥热,长期或大量饮用,反而会适得其反,加重身体的负担。

更何况,对于骨裂的伤势,它根本起不到任何治疗作用。

多尔衮放下手中的奏折,他的目光透过窗棂,望向窗外飘零的雪花。

他的眼神深邃而复杂,仿佛能看透世间万物,却又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沉重。

“阿济格,”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沙哑,“这世上,能伤我多尔衮的,从来不是刀枪棍棒,也不是寻常病痛。”

阿济格心头一震,他听出了多尔衮话中的弦外之音。

难道,十四哥是被人暗算了?

他立刻警觉起来,环顾四周,压低了声音问道:“十四哥的意思是……有人下毒?”

多尔衮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轻轻摇了摇头,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弧度。

“毒?若真是毒,又何须如此大费周章。有些伤,是看不见的,却比任何毒药都更蚀骨。”

他的话语更加深奥,让阿济格感到困惑。

他能感受到多尔衮的身体正在迅速衰弱,但他却无法理解多尔衮为何如此执拗。

夜深了,王府内一片寂静,只有寒风呼啸。

多尔衮独自坐在榻上,膝盖的疼痛已经麻木,取而代之的是全身的虚弱和倦怠。

他拿起桌上的一本古籍,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他的思绪回到了入关前后的那些岁月,回到了皇太极驾崩时的权力斗争,回到了他一步步走向权力巅峰的每一步。

他想起了那些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兄弟,也想起了那些暗中掣肘、阳奉阴违的朝臣。

他知道,大清的江山尚未稳固,朝堂上的暗流涌动从未停止。

他的存在,是许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他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一些模糊的画面,一些不和谐的细节。

那匹乌骓马,是他最心爱的坐骑,从未出过差错。

那片狩猎场,他更是熟悉无比。

冰窟?

难道真的是意外吗?

他猛地睁开眼睛,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不,他不相信这是单纯的意外。

他多尔衮,戎马一生,从不信命,更不信巧合。

他伸手从枕边摸索出一块小小的雕花木盒,打开,里面赫然放着一小撮颜色异常的马毛。

这是他从乌骓马的蹄子上秘密取下的。

他仔细嗅了嗅,又用手指捻了捻,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和决绝。

他知道,时间不多了。

他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他最后的布局。

这鹿血,或许并非救命之物,而是一种障眼法,一种拖延时间的手段。

他要让所有人都以为他病重垂危,思维混乱,从而放松警惕。

当第二天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纸洒进房间时,多尔衮的脸色已经苍白如纸,嘴唇干裂。

他却依然坚持坐在榻上,批阅奏折,处理政务,仿佛要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丝余热都燃烧殆尽。

阿济格看着他消瘦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悲哀。

他知道,十四哥正在与死神赛跑,但更像是在与整个世界博弈。

他不禁怀疑,多尔衮所留下的“谜”,或许比他想象的还要复杂,还要深远。

而他自己,又能否解开这个谜,完成多尔衮最后的遗愿呢?

03

多尔衮的病榻前,气氛越来越沉重。

第二日,他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发烧不退,右膝的肿胀也更加严重,青紫一片。

他甚至开始出现间歇性的昏迷。

然而,他依然固执地拒绝太医的诊治,坚持每日三碗鹿血。

王府内外,关于摄政王病重的消息如同野火般蔓延。

朝堂上,一些素来与多尔衮不和的大臣开始蠢蠢欲动。

肃亲王豪格的旧部,以及一些对多尔衮专权不满的宗室亲王,都在暗中联络,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神。

他们都在等待一个时机,一个能彻底扳倒多尔衮的时机。

阿济格守在多尔衮身边,眼见着他的生命力一点点流逝,心如刀绞。

他知道多尔衮并非寻常人,绝不会轻易放弃生命。

他究竟在谋划什么?

“十四哥,您真的不让太医看看吗?他们说,再这样下去……”阿济格的声音带着哭腔,他从未见过如此虚弱的多尔衮。

多尔衮费力地睁开眼睛,他的目光已经有些涣散,但依然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阿济格……你出去,守好门口……不要让任何人靠近。”他的声音微弱,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

阿济格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遵从了。

他退到门外,屏退了所有侍卫,亲自守在门口。

他知道,多尔衮要独自面对一些事情,或者说,他要独自思考,独自布局。

房间内,多尔衮艰难地从怀中掏出一块用丝绸包裹的玉佩。

这玉佩通体温润,上面刻着一朵不起眼的莲花纹样。

他反复摩挲着玉佩,眼神中充满了回忆与痛苦。

这玉佩,曾是他与另一个人的信物,一个早已被他深埋在心底的秘密。

他回想起那场狩猎。

当他坠马的那一刻,他清晰地感受到马蹄下并非寻常的冰窟,而是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

冰层被人为地凿薄,并用积雪巧妙地掩盖。

他当场便已明白,这并非意外。

但他没有声张,因为他知道,能做到这一切的人,绝非等闲之辈。

那个人,一定是他身边最亲近,最信任的人之一。

他需要时间来确认,也需要时间来反击。

他拒绝太医,并非是完全放弃治疗。

鹿血的滋补,只是为了勉强维持他的生命体征,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

而他真正的目的,是让所有人都以为他病入膏肓,思维混乱,从而放松对他的警惕。

他知道,当他倒下时,那些隐藏在暗处的毒蛇就会露出獠牙。

他要做的,就是利用自己“濒死”的假象,引蛇出洞。

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从书桌的暗格里取出一个小小的、上了锁的木匣。

匣子里,静静地躺着几封书信,以及一张绘制精密的地图。

这些,都是他多年来暗中收集的证据,关于某些人的野心,以及他们与朝中叛逆的勾结。

他将玉佩放在木匣之上,然后艰难地将木匣重新藏好。

他知道,这些东西,只有特定的人才能找到,才能看懂。

门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阿济格的警觉让他立刻提高了声音:“何人在此?”

声音越来越近,多尔衮心中一紧。

他知道,他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

“十四哥!”阿济格的声音再次传来,带着一丝焦急。

多尔衮深吸一口气,他知道,他必须在彻底倒下之前,将最后的“谜”交给阿济格。

这个谜,将是他的复仇,也是他留给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份礼物。

他挣扎着坐直身体,眼神中恢复了一丝清明。

他要确保,他的死,不会是结束,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一个清算旧账,重塑乾坤的开始。

他缓缓闭上眼睛,仿佛在积蓄最后的力气。

外面传来了嘈杂的声音,似乎有人正在试图闯入。

阿济格的怒吼声,以及兵器碰撞的细微声响,让多尔衮明白,他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他必须尽快。

04

夜幕降临,第三天,多尔衮的生命已如风中残烛,摇曳不定。

他的呼吸变得极为微弱,每一次喘息都像是在与死神进行一场艰苦的搏斗。

王府内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药味和鹿血的腥味,混合着死亡的气息,令人窒息。

阿济格守在多尔衮床前,眼睛布满了血丝。

他亲眼目睹了多尔衮的衰弱,那种无力感让他心如刀绞。

他无数次想要强行请太医,却都被多尔衮那微弱却坚定的眼神制止。

“十四哥,您……您到底要我做什么?您说啊!”阿济格跪在床边,声音哽咽。

他知道,多尔衮一定有未尽的心愿,有未解的谜团。

多尔衮缓缓抬起手,示意阿济格靠近。

他的嘴唇微微颤抖,似乎想说什么,但却发不出声音。

他用尽全力,指了指床头柜上的一个鎏金香炉。

阿济格会意,立刻拿起香炉。

香炉底部有一处不起眼的暗格,他凭着对多尔衮起居习惯的了解,轻易地找到了机关,打开了暗格。

里面放着一枚小巧的铜制钥匙。

多尔衮的目光追随着钥匙,然后又艰难地指向书桌方向。

阿济格拿起钥匙,快步走到书桌前,根据多尔衮的眼神提示,他很快在书桌侧面的雕花中发现了一个隐秘的锁孔。

钥匙插入,轻轻一转,只听“咔哒”一声,书桌下方的一个抽屉应声弹出。

抽屉里只有一本厚厚的账簿,和一封未拆封的信函。

账簿的封面没有任何特别之处,但阿济格知道,多尔衮的账簿绝不会是普通的收支记录。

多尔衮示意阿济格将信函打开。

阿济格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里面的内容让他脸色骤变。

那是一封匿名举报信,详细列举了兵部尚书谭泰多年来贪污受贿、卖官鬻爵的罪证,以及他与某些宗室亲王暗中勾结,意图谋反的证据。

更令人震惊的是,信中还提及谭泰曾多次在多尔衮的膳食中下毒,剂量虽小,却足以日积月累,损耗其身体。

“这……这怎么可能?”阿济格难以置信地看着信函,又看向床榻上奄奄一息的多尔衮。

他终于明白,多尔衮为何拒绝太医,为何只饮鹿血。

他不是要治病,而是要拖延时间,同时掩盖中毒的真相!

他要让谭泰等人以为自己的计谋得逞,放松警惕。

多尔衮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痛苦,却也带着一丝解脱。

他知道,真相已经开始浮出水面。

但他身体的毒,绝非谭泰所为那样简单。

那封信,只是他抛出的一个诱饵,一个替死鬼。

真正的幕后黑手,比谭泰更加深不可测。

他再次用尽力气,指了指那本账簿。

阿济格赶紧翻开账簿,发现里面记载的并非寻常账目,而是一串串看似毫无关联的数字和符号。

但他注意到,在某些特定的日期下,用朱砂标注着一些特殊符号,旁边还附着一些看似随意的诗句。

这绝不是一本普通的账簿,而是一个密码本,或者说,是一个隐藏着重要信息的线索。

“十四哥,这……”阿济格抬头看向多尔衮,却发现他的眼神已经变得更加模糊,呼吸也愈发微弱。

多尔衮的手颤抖着,指向账簿中的一页,上面用朱砂画着一个简陋的图案——一朵莲花。

正是那块玉佩上的纹样!

阿济格心中一动,他立刻想起了那块玉佩。

他快步走到床头柜,从暗格中拿出玉佩,递到多尔衮面前。

多尔衮的目光触及玉佩,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怀念,有痛苦,更有决绝。

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紧紧握住玉佩,然后用微弱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对阿济格说了最后一句话。

“阿济格……我这一生……从未信过天命……只有天理昭昭……”

话音未落,他的手无力地垂下,玉佩从他手中滑落,发出清脆的声响,滚落在地。

他的眼神彻底涣散,呼吸戛然而止。

“十四哥!”阿济格悲痛欲绝地扑到多尔衮床前,大声呼喊。

但他知道,一切都太迟了。

多尔衮死了。

他带着满身的谜团和未竟的复仇,撒手人寰。

然而,他留下的这本账簿、这封信函,以及那枚莲花玉佩,却像三把钥匙,即将开启一个惊天动地的秘密,一场关于权力、背叛和复仇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阿济格知道,他必须解开这个谜,完成多尔衮最后的遗愿,否则,他枉费了多尔衮对他的信任。

他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也感到了一股复仇的火焰,在心中熊熊燃烧。

他要让那些伤害多尔衮的人,付出惨痛的代价!

05

多尔衮的离世,震惊了整个大清。

朝堂上下,表面上是一片哀悼之声,但暗地里,却是暗流涌动,波涛汹涌。

那些曾被多尔衮压制的力量,在这一刻,仿佛得到了释放,蠢蠢欲动。

阿济格在悲痛之余,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知道,多尔衮的死绝非表面那么简单。

那封举报信,那本账簿,以及那枚莲花玉佩,都指向一个深不可测的阴谋。

在多尔衮下葬的第七天,朝廷宣布了对多尔衮的追封和哀荣。

然而,就在同一天,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出——兵部尚书谭泰被捕入狱,罪名是贪污受贿、结党营私,以及……在多尔衮的膳食中下毒。

这个消息如同平地惊雷,让整个朝堂哗然。

谭泰是多尔衮提拔的亲信,虽然在朝中树敌不少,但从未有人敢公开指责他谋害摄政王。

阿济格知道,这是多尔衮生前布局的第一步。

那封匿名举报信,是他刻意泄露出去的,目的就是引出谭泰这个“替罪羊”

但这仅仅是开始,真正的幕后黑手,远比谭泰更加强大和隐蔽。

在处理完多尔衮的丧事后,阿济格将自己锁在书房里,夜以继日地研究那本账簿。

那上面看似杂乱无章的数字和诗句,让他绞尽脑汁。

他知道,这本账簿是多尔衮留给他的最大谜团,也是解开所有真相的关键。

他反复比对着账簿上的朱砂标记和诗句,试图找到其中的规律。

多尔衮生前曾教过他一些简单的兵法密码,但他发现,这本账簿的加密方式远比那些复杂。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他的目光再次落在了那枚莲花玉佩上。

他拿起玉佩,仔细摩挲着上面的莲花纹样。

突然,他发现莲花的花瓣并非完全对称,其中一片花瓣的边缘,有一个极小的凸起。

他用指甲轻轻一按,只听“咔哒”一声,玉佩竟然从中间裂开,露出了一个中空的夹层。

夹层里,赫然藏着一张薄如蝉翼的绢布。

绢布上用蝇头小楷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

阿济格小心翼翼地展开绢布,屏住呼吸,开始阅读。

绢布上的内容,让阿济格的心脏猛地一缩。

“阿济格吾弟:当你看到此信时,为兄恐已不在人世。吾知你心有疑惑,为何拒太医,为何只饮鹿血。实则,吾并非寻常坠马。那日狩猎,马前冰窟乃人为凿开,且乌骓马蹄下,被人涂抹了“断筋草”,使其失蹄。此草药性阴毒,无色无味,一旦接触皮肤,便可渗透筋脉,使人全身肌肉僵硬,关节剧痛,且药性会随时间深入骨髓,最终导致内脏衰竭而亡。吾之所以拒绝太医,乃因太医所用药材,皆需经过皇宫内务府,恐早有人在其中做手脚。若太医诊治,必会加重毒性,甚至被其发现吾已察觉,从而灭口。”

阿济格看到这里,只觉得毛骨悚然。

原来多尔衮并非病重,而是中毒!

而且这毒药如此阴险,连太医都难以察觉,甚至可能被利用。

他终于明白多尔衮的深谋远虑。

绢布继续写道:“吾饮鹿血,非为治病,乃为以毒攻毒,鹿血性热,可暂时压制“断筋草”的阴寒之气,为吾争取三日之期。三日内,吾需完成最后一局。谭泰之流,不过是棋子。真正布此局者,乃是孝庄太后及其党羽!”

“什么?!”阿济格猛地站了起来,手中的绢布几乎要被他捏碎。

孝庄太后!

这个名字如同晴天霹雳,将他彻底震懵了。

他从未想过,多尔衮的死,竟然会与大清的国母扯上关系!

绢布上接着写道:“孝庄太后表面仁厚,实则心机深沉。她不满吾摄政专权,更恐吾废帝自立。故联络其兄长吴克善、叔父莽古尔泰,以及朝中多位宗室亲贵,暗中培植势力,欲除吾而后快。那日狩猎,吴克善正是狩猎总领,他负责清场布置,才得以布下此局。吾已将他们往来书信、贪墨罪证,以及与蒙古旧部勾结的密谋,尽数藏于账簿之中。账簿上的数字并非账目,而是日期和地点,诗句乃是线索。唯有将此玉佩上莲花纹路与账簿特定页码上的莲花图案重合,方能解开其中真正的秘密。”

阿济格颤抖着将玉佩上的莲花纹路对准账簿中那朵朱砂莲花。

随着两朵莲花重合,账簿上原本看似杂乱无章的数字和诗句,竟然奇迹般地按照特定的顺序闪烁起来,形成了一段清晰的文字!

“吾死后,孝庄必借口清算吾旧账,以巩固其子帝位。届时,朝中忠义之士,恐遭其迫害。阿济格,汝需持吾遗信,联络豫亲王多铎之子,以及肃亲王豪格旧部中仍忠于大清者。吾已将所有证据藏于城外西山秘窟,入口处有吾当年所绘八旗图腾为标记。此图腾与吾玉佩莲花纹路暗合,唯有内力深厚之人,方能开启机关。切记,行动务必隐秘,待时机成熟,方可公布真相,为吾昭雪,亦为大清扫清奸佞!”

阿济格读完绢布和账簿中显现出的秘密,只觉得浑身冰冷,又有一股热血直冲脑门。

原来,多尔衮的死,并非结束,而是一场更大阴谋的开端。

他所留下的“谜”,是他的复仇,也是他对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份忠诚!

他紧握着绢布,眼中燃起了熊熊的怒火。

孝庄太后!

他从未想过,那个表面上贤淑慈祥的女人,竟然是这一切的幕后主使。

而多尔衮,竟然是以这种悲壮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为他布下了一个惊天大局!

他知道,他不能辜负多尔衮的信任。

他必须揭露真相,为多尔衮昭雪,并铲除那些企图颠覆大清的奸佞。

一场腥风血雨,即将在这紫禁城内掀起。

而他阿济格,将是这场风暴的中心。

06

阿济格的心脏剧烈地跳动着,手中的绢布和账簿仿佛变成了烧红的烙铁,灼烧着他的灵魂。

孝庄太后!

这个名字如同一个沉重的巨石,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他曾无数次揣测多尔衮的敌人,那些朝中的反对势力,那些虎视眈眈的宗室亲王,但从未将矛头指向这位大清的国母。

然而,多尔衮的布局缜密,证据确凿,让他不得不信。

那马蹄下的断筋草,那精心伪装的冰窟,那封指向谭泰的诱饵,以及这本隐藏着惊天秘密的账簿和玉佩,无一不显示出多尔衮的深谋远虑和决绝。

他用自己的生命,设下了一个环环相扣的连环计。

阿济格紧紧地攥着绢布,指关节因用力过度而泛白。

他回想起多尔衮临终前那句“我这一生,从未信过天命……只有天理昭昭”

原来,那并非是对生命的绝望,而是对真相的执着,对天理的坚信!

他要用自己的死,来揭露那些隐藏在光鲜表面下的罪恶。

他知道,孝庄太后此举,不仅仅是为了清除多尔衮这个“眼中钉”,更是为了彻底巩固其子顺治帝的皇权,清除所有可能威胁到她地位的潜在因素。

多尔衮的摄政,无疑是她最大的忌惮。

而她所联络的吴克善、莽古尔泰,以及那些宗室亲贵,正是她培植的羽翼,为她清除异己,甚至不惜颠覆朝纲。

阿济格的脑海中浮现出多尔衮中毒后的种种表现:拒绝太医、只饮鹿血、日渐衰弱却依然坚持处理政务。

这些行为,在旁人看来是执拗和病入膏肓,但在阿济格看来,却是多尔衮在用生命做一场惊天豪赌。

他要用自己的“死亡”来麻痹敌人,让他们以为大局已定,从而露出马脚。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多尔衮的遗言中提到了“城外西山秘窟”,那才是所有关键证据的藏匿之处。

而开启秘窟的机关,需要“内力深厚之人”才能开启,且与玉佩莲花纹路暗合。

阿济格明白,多尔衮这是在考验他,也是在保护他。

这些秘密,绝不能落入孝庄太后手中。

他必须找到秘窟,拿到证据,然后联合多铎之子以及忠于大清的豪格旧部,共同对抗孝庄太后及其党羽。

他仔细研究着账簿上那些特殊的符号和诗句,对照着绢布上的提示。

那些诗句看似随意,实则暗藏玄机,指向西山秘窟的具体位置和开启方式。

其中一首诗写道:“西山深处隐莲华,峰回路转闻琴琶。七星连珠引暗道,风吹石动现真匣。”

“莲华……七星连珠……琴琶……”阿济格喃喃自语。

他知道,西山之中有一座废弃的寺庙,名为“莲华寺”,寺庙后方有七颗古树,排列如北斗七星。

“琴琶”二字,则让他想起了寺庙中一座倒塌的石碑,上面隐约刻着一些乐器的图案。

他立刻秘密召集了几名多尔衮生前的亲卫,他们都是百里挑一的武功高手,对多尔衮忠心耿耿。

他将绢布上的内容和账簿中的秘密部分告诉了他们,并展示了莲花玉佩。

亲卫们听闻真相,无不义愤填膺,眼中燃起了复仇的火焰。

“王爷生前,曾多次前往西山莲华寺礼佛,吾等皆以为其虔诚,未曾想竟是为藏匿如此重要之物!”其中一位亲卫感慨道。

阿济格沉声道:“十四哥深谋远虑,所布之局,常人难以企及。如今,他已将重担交予我等,我等必不能辜负他的信任。今日起,你等秘密前往西山,探查莲华寺。务必小心行事,切勿打草惊蛇。”

亲卫们领命而去。

阿济格则开始暗中联络多铎之子和豪格旧部。

多铎虽已逝世,但其子福临却是个有勇有谋之人,且素来敬重多尔衮。

豪格旧部中,也有不少人对多尔衮心存敬意,并未完全倒向孝庄太后。

然而,在这一切秘密行动的背后,孝庄太后及其党羽也在蠢蠢欲动。

多尔衮的死,让他们获得了喘息之机,他们开始着手清除多尔衮的势力,巩固自己的权力。

朝中不断传来对多尔衮生前“专权跋扈”“意图谋反”的指责,甚至有言官上奏,请求追夺多尔衮的谥号和封号。

这些言论,都是孝庄太后及其党羽在背后推动的结果。

阿济格知道,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他必须尽快找到西山秘窟的证据,然后以雷霆手段,揭露孝庄太后的真面目,为多尔衮昭雪,为大清王朝肃清奸佞。

三天后,亲卫传回消息,他们在莲华寺后方的七星古树阵中,发现了一块刻有八旗图腾的巨石。

巨石表面平滑,没有任何缝隙,但亲卫们在触碰到图腾时,感受到了一股强大的内力波动。

这正是多尔衮所说的“唯有内力深厚之人,方能开启机关”

阿济格立刻动身前往西山。

在莲华寺后方的七星古树阵中,他看到了那块巨大的刻有八旗图腾的巨石。

他将莲花玉佩紧贴在图腾中央,然后调动全身内力,猛地按压巨石。

随着他内力的注入,巨石上的八旗图腾竟然开始缓缓旋转,发出低沉的轰鸣声。

紧接着,巨石向两侧分开,露出了一个幽深黑暗的洞口,一股阴冷的风从洞口中吹出,带着一丝陈旧的霉味。

这就是多尔衮留下的西山秘窟!

阿济格深吸一口气,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他知道,洞穴深处,藏着足以颠覆朝野的秘密。

他将要面对的,是整个大清王朝最核心的权力斗争,也是一场为多尔衮而战的复仇之役。

他毫不犹豫地踏入了黑暗,身后,巨石再次合拢,将所有的秘密都吞噬在了幽深的洞穴之中。

07

西山秘窟内,空气阴冷潮湿,弥漫着泥土和腐朽的气息。

阿济格手持火把,小心翼翼地深入。

洞穴并非直通,而是九曲回肠,通道两旁雕刻着一些古老的图腾,似乎是多尔衮曾经征战四方时所见的异族文化符号。

大约走了半个时辰,眼前豁然开朗。

一个巨大的石室出现在阿济格面前。

石室正中央,摆放着一张石桌,上面整齐地堆放着几个上了锁的木箱。

石桌后方,是一座雕刻着多尔衮生平战绩的石壁,栩栩如生。

阿济格走到石桌前,火把的光芒照亮了木箱。

他发现,这些木箱的锁孔与莲花玉佩上的莲花纹路暗合。

他拿出玉佩,将其插入锁孔,轻轻一转,只听“咔哒”一声,木箱应声而开。

第一个木箱里,赫然是一叠叠厚厚的书信和奏折。

阿济格随手拿起一封,展开一看,脸色瞬间变得铁青。

那是孝庄太后写给其兄长吴克善的密信,信中详细记载了她对多尔衮的不满,以及如何培植党羽,暗中收买朝臣,甚至提及了“断筋草”的来源和用法,以及如何与狩猎总领吴克善配合,制造多尔衮坠马的“意外”

另一封信,则是孝庄太后与蒙古旧部的秘密往来,她承诺一旦清除多尔衮,便会给予蒙古部落更多特权,以换取他们的支持。

这已经不仅仅是清除异己,更是勾结外族,动摇国本!

阿济格的手微微颤抖,愤怒和震惊交织在一起。

他将这些信件一一翻阅,心中的愤怒如同火山喷发。

原来,多尔衮所言非虚,孝庄太后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她的心机和狠毒,远超所有人的想象。

第二个木箱里,是大量的账册和印信。

这些账册详细记录了孝庄太后及其党羽这些年来的贪污受贿、卖官鬻爵的罪证,金额之巨,令人咋舌。

印信则是他们伪造圣旨、调动兵马的凭证。

这些证据一旦公布,足以让整个朝堂天翻地覆。

第三个木箱,则让阿济格感到一丝悲凉。

里面放着多尔衮生前批阅的奏折、手稿,以及一些他珍藏的物品。

其中,有一封多尔衮亲笔所写的长信,是留给阿济格的。

信中,多尔衮详细解释了他为何要以死设局。

他早已察觉孝庄太后及其党羽的阴谋,但苦于对方势力庞大,且隐藏极深,难以一举铲除。

他担心自己一旦公开撕破脸,不仅会引来杀身之祸,更可能导致大清内部的分裂,甚至被那些虎视眈眈的敌人趁虚而入。

“阿济格吾弟,”信中写道,“吾知此局凶险异常,然吾别无选择。唯有吾之“死”,方能麻痹彼等,引蛇出洞。彼等以为吾已亡,必会急于清算吾之旧部,夺取吾之权力,届时,其真面目方会彻底暴露。汝需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待时机成熟,方可公布真相。”

信中还提到,多尔衮早已预料到自己死后,孝庄太后会借清算之名,对多尔衮的旧部进行打压。

他甚至在信中列出了几位可能被牵连的忠臣名单,并嘱咐阿济格务必设法保护他们。

他也在信中表达了对顺治帝的担忧,他知道顺治帝年幼,容易被孝庄太后操控。

他希望阿济格能引导顺治帝走上正途,成为一个真正的明君,而不是被太后蒙蔽的傀儡。

阿济格读完信,泪水模糊了双眼。

他终于明白了多尔衮的苦心。

这位摄政王,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依然在为大清的江山社稷,为他所爱的人,精心布局。

他的死,并非简单的陨落,而是一场浴火重生的开端。

阿济格将所有证据小心翼翼地收好,他知道,这些东西重若千钧,承载着多尔衮的遗志,也承载着大清王朝的未来。

他走出秘窟,目光坚定而深邃。

复仇的火焰,已在他心中熊熊燃烧,他将继承多尔衮的遗志,掀起一场足以撼动整个大清王朝的滔天巨浪!

08

阿济格带着秘窟中的证据回到王府,他的内心激荡不已,但表面上却强作镇定。

他知道,现在绝不是轻举妄动的时候。

孝庄太后及其党羽正虎视眈眈,任何一个不慎,都可能让多尔衮的苦心付诸东流。

他按照多尔衮信中所嘱,首先秘密联络了豫亲王多铎之子和肃亲王豪格旧部中仍忠于大清者。

这些人都曾是多尔衮的亲信或盟友,对多尔衮的为人深信不疑。

当阿济格向他们展示了部分关键证据,并讲述了多尔衮以死设局的真相时,他们无不震惊万分,继而义愤填膺。

“孝庄太后竟如此毒辣!摄政王为大清鞠躬尽瘁,她却以如此阴险手段加害!”多铎之子福临拍案而起,怒不可遏。

豪格旧部中的一位老将也红了眼眶:“王爷英明一世,竟遭小人暗算!吾等绝不能坐视不理,定要为王爷昭雪!”

阿济格沉声道:“诸位,十四哥以生命布下此局,便是要我们彻底铲除奸佞,还大清一个朗朗乾坤。但此事牵涉太后,非同小可,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我们必须步步为营,等待最佳时机。”

众人商议后,决定先暗中收集孝庄太后党羽的更多罪证,同时培植自己的势力,争取朝中更多大臣的支持。

他们知道,要扳倒孝庄太后,绝非易事。

与此同时,朝堂上对多尔衮的攻势愈演愈烈。

孝庄太后借由顺治帝的名义,颁布了一系列旨意,追夺多尔衮的封号,褫夺其爵位,并清算他的旧部。

许多曾受多尔衮提拔的官员被罢免,甚至被下狱。

一时间,朝野上下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阿济格眼睁睁看着多尔衮生前所建立的一切被一点点摧毁,心中的怒火几乎要将他吞噬。

但他谨记多尔衮的嘱托,强忍着悲愤,表面上对孝庄太后的旨意表示顺从,甚至主动交出了多尔衮生前的一些权力,以麻痹孝庄太后。

孝庄太后见阿济格如此“识时务”,心中暗自得意。

她以为多尔衮已死,其兄弟便不足为惧,阿济格的退让更让她放松了警惕。

她开始更加肆无忌惮地培植亲信,排除异己,将朝中大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然而,她却不知道,阿济格的“退让”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在暗中,阿济格和他的盟友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复仇的准备。

他们秘密联络了许多对孝庄太后专权不满的宗室和文臣,向他们透露了一些孝庄太后勾结外族、贪赃枉法的证据。

这些证据如同星星之火,在那些有识之士的心中点燃了希望。

几个月后,顺治帝逐渐长大,开始对朝中发生的一切有了自己的看法。

他发现孝庄太后虽然表面上对他慈爱有加,但实际上却牢牢掌控着所有权力,让他这个皇帝形同虚设。

他对多尔衮的清算,也让他感到一丝不安。

他开始暗中观察,寻找能够帮助他摆脱孝庄太后控制的力量。

阿济格敏锐地察觉到了顺治帝的变化。

他知道,这是多尔衮留给他的另一个机会。

他秘密安排了一次与顺治帝的会面,在会面中,他没有直接提及孝庄太后的罪行,而是巧妙地引导顺治帝思考多尔衮生前的功绩,以及他死后朝中发生的种种异变。

顺治帝听了阿济格的话,若有所思。

他虽然年幼,但并非愚钝。

他感受到了阿济格的忠诚,也看到了朝中的乱象。

他开始对孝庄太后产生了怀疑。

时机,正在逐渐成熟。

阿济格知道,多尔衮的复仇大计,即将进入最终的阶段。

他要做的,就是等待一个契机,一个能彻底引爆所有矛盾,将孝庄太后及其党羽彻底推入深渊的契机。

而这个契机,很快便到来了。

09

几个月后,京城发生了一件大事。

漕运总督李明在押运粮草途中,突遭劫匪袭击,数十万石军粮不翼而飞。

此事震动朝野,因为这批军粮是用来支援边关战事的,一旦延误,后果不堪设想。

孝庄太后及其党羽立刻将矛头指向了多尔衮的旧部,声称这是多尔衮余孽企图制造混乱,动摇朝纲。

他们借此机会,再次大肆搜捕和清算多尔衮的旧臣。

然而,阿济格却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蹊跷。

他知道,漕运总督李明正是孝庄太后一手提拔的亲信,他所押运的粮草,又岂会轻易失窃?

这背后,定有更大的阴谋。

他秘密派遣亲信,明察暗访。

很快,一个惊人的事实浮出水面——漕运总督李明勾结山匪,自导自演了这场劫案,目的正是为了侵吞军粮,并将罪责嫁祸给多尔衮的旧部,以便孝庄太后进一步清除异己。

更令人震惊的是,李明所侵吞的军粮,部分被他私自贩卖,另一部分则被秘密运往蒙古,作为孝庄太后与蒙古部落勾结的“投名状”

这正是阿济格等待已久的契机!

他立刻将所有证据,包括秘窟中找到的孝庄太后与蒙古部落往来的密信,以及李明与山匪勾结的罪证,一并呈给了顺治帝。

同时,多铎之子福临和豪格旧部也秘密向顺治帝呈上了一些孝庄太后党羽贪赃枉法的证据。

顺治帝看到这些铁证如山,终于彻底清醒。

他这才明白,多尔衮的死并非意外,而是孝庄太后及其党羽的阴谋。

而他自己,一直被蒙蔽在鼓里,险些成为一个不孝不义、错杀忠臣的昏君。

“逆贼!逆贼!”顺治帝怒不可遏,手中的奏折被他捏得粉碎。

他从未想过,自己的母亲,竟然会做出如此丧尽天良之事。

他感到无比的羞耻和愤怒。

阿济格趁热打铁,沉声道:“皇上,摄政王以身殉国,便是为了揭露这些奸佞。如今证据确凿,若不严惩,恐国将不国,社稷难安!”

顺治帝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将是一场天翻地覆的宫廷政变。

但他别无选择,为了大清的江山,为了多尔衮的遗志,也为了他自己的尊严,他必须做出决断。

“传朕旨意!”顺治帝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威严,“即刻逮捕漕运总督李明,严加审问!同时,秘密召集御林军,将孝庄太后及其党羽,全部拿下!”

一场深夜的雷霆行动,在紫禁城内悄然展开。

御林军在阿济格和福临的带领下,迅速控制了皇宫的关键区域。

孝庄太后及其兄长吴克善、以及其他党羽在睡梦中被惊醒,束手就擒。

他们万万没想到,自己的阴谋竟然会被多尔衮以死设局,最终被阿济格揭穿。

当孝庄太后被押到顺治帝面前时,她依然面不改色,试图狡辩:“皇儿,哀家所做一切,皆是为了巩固你的皇位,是为了大清江山社稷!”

顺治帝冷冷地看着她,眼中没有丝毫感情:“母后,你勾结外族,侵吞军粮,残害忠良,甚至谋害摄政王,这便是你所谓的为了江山社稷?朕只知,你所做一切,皆是为了私欲和权力!”

阿济格将多尔衮的遗信和所有证据呈上,孝庄太后看到那封密信时,脸色终于变得煞白,她知道,一切都完了。

多尔衮的冤屈终于昭雪,孝庄太后及其党羽被彻底清除。

朝堂之上,忠良之士得以重用,大清王朝也因此摆脱了内部的动荡。

阿济格站在多尔衮的墓前,将莲花玉佩轻轻放在墓碑上。

他知道,多尔衮的复仇已经完成,他的遗志也得到了继承。

然而,他心中却没有任何胜利的喜悦,只有无尽的悲凉。

多尔衮用自己的生命,为大清换来了短暂的清明。

但他所付出的代价,却是他自己的一切。

“十四哥,天理昭昭,您看到了吗?”阿济格轻声说道,眼中闪烁着泪光。

他知道,多尔衮的死,将永远成为他心中最深的痛,也将永远激励他,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0

多尔衮的冤案昭雪,孝庄太后及其党羽被清算,大清王朝在经历了这场惊天变故后,逐渐恢复了平静。

顺治帝在阿济格等忠臣的辅佐下,开始亲政,励精图治。

他重新评价了多尔衮的功绩,追复其封号,并为他修建了更为宏伟的陵墓,以示对这位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的摄政王的敬意和补偿。

阿济格在完成了多尔衮的遗愿后,并没有选择继续在朝中执掌大权。

他向顺治帝辞去了所有职务,只保留了一个宗室亲王的虚衔。

他将多尔衮留下的所有秘窟证据,以及那枚莲花玉佩,全部呈交给顺治帝,叮嘱他要永远记住多尔衮的教训,警惕权力之争的残酷,并时刻以百姓福祉为重。

顺治帝对此深感敬佩,他知道,阿济格并非恋栈权位之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多尔衮,为了大清。

他挽留阿济格,希望他能继续辅佐自己,但阿济格心意已决。

“皇上,”阿济格恭敬地说道,“十四哥的遗愿已了,臣也该功成身退了。臣愿去多尔衮王爷的陵墓旁,为他守陵,静思己过,也为大清祈福。”

顺治帝最终同意了阿济格的请求。

他知道,阿济格需要时间来平复内心的悲痛,也需要一个地方来缅怀他的十四哥。

阿济格来到了多尔衮的陵墓旁,选择了一处清幽之地,建造了一间简朴的茅屋。

他每日清晨都会来到多尔衮的墓碑前,擦拭墓碑上的尘土,讲述朝中发生的一切,仿佛多尔衮依然活在他的身边,倾听着他的故事。

他将那本账簿和莲花玉佩珍藏起来,偶尔会拿出来翻阅。

账簿上的数字和诗句,如今已不再是谜团,而是多尔衮智慧和决绝的象征。

莲花玉佩,则代表着多尔衮那颗即便身处污泥,也要绽放清白的决心。

在守陵的日子里,阿济格逐渐从复仇的烈火中走出来,他的内心变得更加平静和深邃。

他开始思考多尔衮一生的功过,思考权力的本质,思考大清王朝的未来。

他意识到,多尔衮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权力斗争的缩影。

他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成册,传授给前来拜访的后辈们。

他希望他们能从多尔衮的故事中吸取教训,警惕人性的贪婪和权力的腐蚀。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数年过去。

大清王朝在顺治帝的治理下,日益强盛。

多尔衮的功绩,也逐渐被世人所铭记。

他的故事,成为了一个传奇,一个关于忠诚、背叛、复仇与救赎的传奇。

而阿济格,这位曾与多尔衮并肩作战的兄弟,也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智者。

他用自己的行动,完成了多尔衮的最后一份托付,也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多尔衮坠马膝伤,拒太医只喝鹿血,三天后临终召阿济格留谜。

这个谜团,最终被阿济格解开,也彻底改变了大清王朝的命运。

多尔衮虽然已逝,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却永远流传了下来,警示着后人,在权力的漩涡中,唯有坚守本心,才能真正做到天理昭昭。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头条创作嘉年华##头条激励计划#

来源:高贵光束VZrVW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