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走出内耗最快的方式,2个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7 20:14 1

摘要:一个人走出内耗最快的方式,2个字

白居易有句诗,就像是为我们现代人写的:“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人这一辈子,你看很多事情,不就像在蜗牛角上争斗,在电光石火间存身吗?

以至于在年轻气盛的时候,动不动就问自己为什么,又想着凭什么,最终做的都是怕什么。

偏偏学不会“算了”,而是总在心底反复咀嚼那些小事、烂事、破事、伤心事。

其实,走出内耗最快的方式,就这两个字——算了。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第一算:对过去的烂事,说声“算了”

你要知道,一个人最大的内耗,就是不停地反刍过去。

什么那个伤害过你的人,那件办砸了的事,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循环播放。

最终,把自己折腾得够呛,甚至是越来越疲惫,折磨。

东汉的班超当年奉命出使西域时,被匈奴围困,九死一生。

后来,竟然有人不分青红皂白,在朝廷里诬告他“在西域享乐,忘了故土”,皇帝听信谗言,召他回京。

换作旁人,定要愤懑不平,甚至抗命不从。

但班超一接到诏书,便平静地对部下说:“皇上召我回去,我岂能不从?”

他把三十多年经营西域的心血,轻轻一句“算了”,就全部交了出去。

他知道,与其纠缠于不公,不如把精力留给眼前。

果然,他离开后西域大乱,新派去的都护被杀,朝廷这才明白他的价值,再次请他出山。

《圣经》里有句话说得很现实,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的确,既然牛奶已经洒了,你哭得再伤心,它也回不到杯子里了。

就像你反复回想那些烂事,除了让自己像在烂泥里打滚,别无益处。

最终,自己滚得一身脏,烂泥还是烂泥。

所以,对过去说“算了”,不是原谅别人,是放过自己。

是把心里的垃圾清出去,给好东西腾地方。

第二算:对改变不了的人,说声“算了”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改变不了一个不想改变自己的人。

试图去改变别人,是所有内耗的根源。

试着把投放在别人身上的眼光和心思收回来,向内回收。

这样,我们才能靠改变自己,去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苏轼这辈子,遇到的糟心人不少,比如那个屡次迫害他的章惇。

后来呢,在外贬谪了几十年的苏轼遇赦北归,章惇却被贬到雷州。

章惇的儿子怕苏轼报复,写信求情,希望大人不记小人过。

但苏轼呢,啥事也没有地回信说:“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

他跟章惇说,我跟你父亲相交四十年,虽然中间走了不同的路,但交情没变。

他难道不恨吗?对于很多人而言,大半生的前程其实都被毁了,能不记恨,能不想报复?

但苏轼还是选择了“算了”,因为他知道,恨一个改变不了的人,消耗的是自己的心力。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说过:“引起情绪困扰的,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态度、评价和解释。”

很多时候吧,既然你改变不了那个人,但起码你可以改变对他的态度。

就像你非要用手去劈石头,石头没事,你的手先疼了。

可一旦主动放下石头,手就不疼了。

所以,对改变不了的人说“算了”,不去内耗,这不是认输,是清醒。

也是把改变别人的力气,用来经营自己,去塑造自己的人生。

第三算:对求而不得的物,说声“算了”

人生八苦,求不得最苦。

想想还真是这样,那些越是拼命想要的东西,最后越是让你精疲力尽。

东晋的谢安隐居东山时,曾被朝廷多次征召,他都不去。

朋友们都替他着急:“不出来做官,怎么实现抱负?”

他却悠然自得,潇洒带着歌妓游山玩水。

后来国家危难,他才出山,淝水之战便名留青史。

但功成名就后,他又急流勇退,回东山去了。

他深谙“求而不得,不如不求”的道理,不内耗。

不求,反而什么都来了,可一强求,反而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有句禅诗说得好:“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确实,人的心里若是没有那些非要不可的念头,每一天都是好日子。

就像你攥紧拳头,里面什么都没有,张开双手,却拥有了全世界。

对求之不得的东西说“算了”,不是放弃,是打开。

就像你握着一把沙,越怕漏,攥得越紧,攥得越紧,漏得越快。

张开手,沙子还在手心,风也吹不走了。

所以,对求不得的东西说“算了”,是给自己松绑,是在拒绝内耗。

让你从过去的泥潭里抽身,从改变他人的执念中解脱,从求之不得的痛苦里出离。

松开手,才能接住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说到底,“算了”这两个字,不是软弱,是强大的开始。

说“算了”的那一刻,你不是放弃了什么。

而你是终于放过了自己。

愿你我能修得这份“算了”的智慧——不纠结,不内耗,不强求。

最终,腾出心力,去爱值得爱的人,去做值得做的事。

毕竟,人这一生,拿得起是本事,放得下才是智慧。

来源:洞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