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AI无人机蜂拥而至,应该让美国闻风丧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7 21:28 1

摘要:中国在自主无人机蜂群系统领域的快速进展,正在重塑大国军事竞争的技术维度。从2017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成功测试119架固定翼无人机协同作战,到2025年九天党卫军无人机母舰的公开亮相,北京在无人系统领域的投资展现出明确的战略意图:通过数量优势和自主化技术抵消

信息来源:https://nationalinterest.org/blog/buzz/chinas-ai-drone-swarms-should-terrify-united-states-hk-111625

中国在自主无人机蜂群系统领域的快速进展,正在重塑大国军事竞争的技术维度。从2017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成功测试119架固定翼无人机协同作战,到2025年九天党卫军无人机母舰的公开亮相,北京在无人系统领域的投资展现出明确的战略意图:通过数量优势和自主化技术抵消美国在传统军事平台上的代际领先。这场技术竞赛的核心,不仅涉及硬件制造能力,更关乎人工智能算法、作战理念以及对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伦理边界的不同理解。

美国国防部和智库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在无人系统领域的布局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从空中的忠诚僚机、蜂群无人机,到水面的无人艇、水下的自主潜航器,北京正在构建一个覆盖多域作战空间的自主化武器体系。这种投资策略的背后,是对现代战争形态深刻变化的认知,以及对成本效益比的精确计算。

技术演进轨迹与实战化验证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2017年在内蒙古进行的119架固定翼无人机蜂群测试,被视为该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些无人机从安装在卡车上的发射管中弹射升空,随后通过机载算法实现相互通信和协同飞行。与依赖单一地面控制站的传统无人机不同,蜂群系统采用分布式控制架构,每架无人机都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具备自主决策和任务分配能力。

根据公开报道,该测试展示了实时路径规划、自动目标识别和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等关键技术。这些能力使无人机群能够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保持协同,即使部分单元被摧毁,整个系统仍能继续执行任务。此后数年间,中国声称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测试,据信涉及数百甚至上千架无人机的协同,但具体细节因保密原因未被广泛披露。

在空中平台方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开发的飞鸿-97和GJ-11"利剑"无人作战飞机代表了技术发展的另一方向。这些大型无人机采用隐身设计,具备较强的载荷能力和作战半径,被设计为与有人驾驶战斗机协同作战。公开信息显示,飞鸿-97已与成都歼-20隐身战斗机进行过编队飞行测试,验证了有人-无人协同作战的可行性。

这种"忠诚僚机"概念并非中国独创,美国空军正在推进的协作战斗机项目与之理念相似。基本构想是让低成本的无人机承担高风险任务,如前出侦察、电子干扰、诱饵欺骗,甚至直接攻击,而昂贵的有人驾驶战斗机则保持在相对安全的距离上进行指挥协调。这种战术可以在不增加人员伤亡风险的前提下,大幅扩展作战编队的打击能力和战场感知范围。

2025年公开的九天党卫军无人机母舰引发了国际军事观察界的广泛关注。这款翼展达82英尺的大型无人机被设计为空中发射平台,能够携带并释放更小型的无人机群。这种"套娃式"部署方式显著扩展了小型无人机的作战半径,使其能够在远离本土基地的区域执行任务。美国国防分析人士对此提出疑问:为什么美国没有开发类似系统?

在海洋领域,中国同样在推进无人化进程。JARI系列无人水面舰艇采用模块化设计,搭载了从大型军舰缩小的传感器和武器系统,专门设计用于成群作战。水下方面,HSU-001自主潜航器据信已投入使用,可执行侦察、监视以及为远程导弹系统提供目标指示等任务。这些平台的共同特点是高度自主化,能够在最少人工干预的情况下长时间执行任务。

战术意义与战略影响

无人机蜂群技术对现代防空系统构成了根本性挑战。传统防空体系建立在对有限数量高价值目标进行精确拦截的基础上。一套先进的防空导弹系统可能能够同时跟踪和打击十几个目标,但当面对数百架协同攻击的低成本无人机时,这种能力就显得捉襟见肘。即使每次拦截都能成功,防御方的弹药消耗速度也会远超补充能力,而攻击方则可以持续发射新的蜂群。

乌克兰战争为这一理论提供了实战验证。双方都大量使用了商用和军用无人机,从小型四旋翼侦察机到中型攻击无人机,从单机突袭到协同作战,无人系统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远超传统预期。红海地区胡塞武装使用无人机和反舰导弹对美国航母战斗群进行的骚扰性攻击,尽管未造成重大损伤,但迫使美军舰艇持续处于高戒备状态,消耗了大量防空弹药。这些案例向各国军方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低成本的无人系统在某些场景下能够对高价值目标构成实质性威胁。

对于空军基地等固定高价值目标,蜂群无人机的威胁尤为突出。一个拥有数千米跑道、大量战斗机和支援设施的空军基地,其战略价值极高但防御面积巨大。数十架携带炸药的自杀式无人机同时攻击跑道、机库、雷达站和燃料储备设施,可能在短时间内使整个基地瘫痪。而这些无人机的总成本可能仅相当于一枚巡航导弹,甚至更低。

有人驾驶战斗机在这种新型威胁面前的价值也受到质疑。一架F-35战斗机的采购成本超过1亿美元,培养一名合格飞行员需要多年时间和数百万美元投入。而一架先进的自主无人机成本可能仅为前者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在某些作战场景下,数百架无人机的协同攻击能力可能不亚于少数几架有人驾驶战斗机,但前者的损失在经济和政治上都更容易承受。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军事平台将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有人驾驶飞机在复杂决策、灵活应变和承担政治责任等方面仍具有无人系统难以替代的优势。更可能的演进方向是有人与无人系统的深度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补。

伦理边界与监管差异

这场技术竞赛中最令外界担忧的,是中美两国在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使用上的理念差异。美国国防部2012年发布的3000.09号指令明确规定,所有致命性武器系统必须保持"适当水平的人类判断",确保在使用致命武力前有人类操作员参与决策循环。这一原则被称为"人在回路"或"人在圈上",旨在防止自主武器系统在没有人类监督的情况下做出生杀决定。

美国军方和政策制定者认为,保持人类对致命决策的控制,不仅是道德和法律要求,也是维护作战正当性和国际法合规性的必要条件。自主武器系统可能无法准确区分战斗人员和平民,难以在复杂情况下做出符合比例原则和必要性原则的判断,因此必须由人类进行最终决策。

相比之下,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更加模糊。虽然中国政府在国际场合表态支持对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进行某种形式的管控,但在具体军事系统的开发和部署上,外界难以确认其遵循何种内部规范。美国情报和防务分析人士担心,中国可能优先考虑作战效率而非伦理约束,在人工智能决策速度和准确性足够高的情况下,可能允许自主系统在最少人工监督下执行致命任务。

这种差异在实战中可能带来巨大影响。如果一方的自主武器系统能够在毫秒级时间内做出攻击决定,而另一方必须等待人类操作员确认,前者在节奏快速的现代战争中将占据显著优势。这种"速度困境"可能迫使美国重新审视其政策框架,在保持伦理原则与维持军事竞争力之间寻找平衡。

国际社会对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的监管讨论已持续多年,但进展缓慢。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框架下的政府专家组多次召开会议讨论这一议题,但由于各国立场差异巨大,至今未能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一些国家和民间组织呼吁全面禁止自主武器系统,但主要军事强国都不愿放弃这一技术领域的发展。

美国的应对困境

面对中国在自主无人系统领域的快速进展,美国军方和国防工业界正在加速相关项目推进。空军的协作战斗机计划预计将为下一代制空战斗机配备多架无人僚机,海军正在开发MQ-25无人加油机和大型无人水面舰艇,陆军则在探索地面无人作战车辆。这些项目的共同目标是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通过无人系统的数量优势抵消潜在对手的规模优势。

然而美国在这场竞赛中面临多重制约。首先是成本控制问题。美国军工复杂体系的高昂研发和采购成本,使得即使是"低成本"无人机也往往价格不菲。如何在保持技术优势的同时实现真正的低成本大规模生产,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其次是采办流程的繁琐和缓慢,从概念验证到批量装备往往需要十年以上时间,难以适应技术快速迭代的节奏。

更深层的困境在于伦理和政策框架的限制。如果美国坚持对致命决策保持人类监督,而对手采用完全自主的系统,这种不对称可能在高烈度冲突中造成作战劣势。但如果美国为了保持竞争力而放松伦理约束,又将背离长期坚持的价值观,并可能引发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解决之道不在于简单模仿对手,而在于发展不对称优势。例如通过更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在保持人类监督前提下的快速决策支持,通过更强大的电子战和网络战能力削弱对手自主系统的效能,通过盟友体系和前沿部署保持战略位置优势等。但这些方案都需要长期投资和持续创新,在短期内难以完全抵消对手在数量和速度上的潜在优势。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中美在自主武器系统领域的竞争是两国战略竞争的一个缩影。双方都认为这一技术领域事关未来军事优势,因此不太可能为了安全考虑或国际规范而单方面暂停研发。在缺乏有效国际监管机制的情况下,这种基于恐惧和不信任的军备竞赛很可能持续加速,最终导致更加不稳定和危险的安全环境。

历史经验表明,技术突破往往先于法律和伦理框架的建立。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际管控制度,都是在技术已经广泛扩散甚至被实际使用后才逐步建立的。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可能正在重复这一历程。如何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建立起有效的国际规范,如何在激烈的大国竞争中保持对伦理底线的坚守,将是国际社会在未来数年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