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知道吗,我刷到牛津大学那组数据时差点把咖啡喷屏幕上——原来我床头那仨小群的名字“废话连篇研究所”“拼多多砍价互助会”“深夜放毒群”,正把我从崩掉的边缘往回拽了47%。
你知道吗,我刷到牛津大学那组数据时差点把咖啡喷屏幕上——原来我床头那仨小群的名字“废话连篇研究所”“拼多多砍价互助会”“深夜放毒群”,正把我从崩掉的边缘往回拽了47%。
数字闺蜜圈?听着挺潮,本质还不就是“咱俩吐槽完老板,再给对方点杯9块9的生椰拿铁”。
周末我在家把婆婆压箱底的红薯粉翻出来,袋子上的灰厚得能写字。
以前嫌弃它土,现在恨不得供起来:全国会纯手工漏粉的老匠人只剩不到两百,平均六十二岁,比我爸还年长。
抖音上搜“漏粉”,镜头里大爷手腕一抖,粉线跟瀑布似的落进滚水,弹幕全是“帅到了”“求链接”。
我立马冲去直播间秒了两袋,价钱是超市的三倍,到手还附赠一张手写的温度曲线表,比我公司KPI都详细。
一边煮粉一边听见楼底下锣鼓点儿,小区广场今晚排马灯。
往年我觉得吵闹,今年特地搬了小板凳下去。
一群大姐举着LED版马灯,马头上贴着BlingBling的网红贴纸,转起来自带赛博风。
她们笑说现在的年轻人买马灯不为迎神,只为拍照打卡,卖灯的老店靠文创活了。
我举着手机录视频,心里想的却是:等我把这袋红薯粉吃完,塑料袋得洗干净留起来,下次也许就能跟未来闺女解释,当年你娘就是靠它续命考公的。
回家路过楼道,又看见那捆发黄草鞋挂在墙上,像两只干瘪的蝙蝠。
上周博物馆“草鞋文化特展”新闻我没当回事,今天突然鼻酸:我外公直到去世都穿它下地,我嫌丢人。
现在00后连犁耙都分不清,各地却在搞“老物件认知课堂”,连VR草鞋试穿都上了。
讽刺吗?
可能吧,但也挺好——总有人替我们记得,哪怕是被包装成打卡点,也总比永远遗忘强。
我把今天拍的马灯视频发到闺蜜群,三秒后手机震动成震动棒:有人晒她娘家的压米机,有人甩出一张油纸伞订单。
没人说情怀,全在讨论“这玩意拍照显白不”。
管他呢,反正我们又一次集体续命成功。
来源:老街里邂逅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