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289年历史纵谈六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7 15:19 1

摘要:且说唐玄宗李隆基生有30个儿子29个女儿。唐睿宗李亨是李隆基第三子,初名李玙,生于711年。其生母元献皇后的曾祖父杨士达为隋代门下省纳言(宰相),武则天的生母杨氏就是杨士达之女。元献皇后的父亲杨知庆以祖荫为官。710年8月,李隆基与杨氏成婚,几天后李隆基被册立

六、唐朝中期

1、肃宗时期

且说唐玄宗李隆基生有30个儿子29个女儿。唐睿宗李亨是李隆基第三子,初名李玙,生于711年。其生母元献皇后的曾祖父杨士达为隋代门下省纳言(宰相),武则天的生母杨氏就是杨士达之女。元献皇后的父亲杨知庆以祖荫为官。710年8月,李隆基与杨氏成婚,几天后李隆基被册立为皇太子,不久杨氏怀孕。当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关系紧张,李隆基担心太平公主借口太子耽于女色难当大任而行废立,于是内心焦虑,便秘密弄来堕胎药,欲将李玙扼杀于母腹之中,但思来想去后,终没有施行。

李玙出生后却并未留在生母杨氏身边。因为杨氏当时仅是太子姬妾,而太子妃则是后来做了玄宗皇后的王氏。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宫廷中,太子妃的地位要比姬妾高得多。因王氏一直没有生育,杨氏自觉班次在王妃之下,不敢独享为人母的喜悦。王氏便把李玙接到自己身边,对他百倍呵护,极为疼爱,“慈甚所生”。

李玙的长兄李琮因面部有伤而未立为皇太子。715年,李玙的次兄李瑛被册立为皇太子。

716年正月,5岁的李玙被拜为安西大都护,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从此,唐朝始开诸王遥领节度使之例。李隆基特意为诸王子选派名士教其学业,李玙有幸以贺知章等名儒为侍读。

737年,李瑛被废杀后,玄宗李隆基召宰相李林甫商议立储事宜,因当时寿王李琩的生母武惠妃最受玄宗恩宠,李林甫便极力推荐李琩,而玄宗则中意年长且仁孝、恭谨、好学的忠王李玙,为此犹豫一年有余。后来,高力士提醒玄宗“推长而立,谁敢复争”,玄宗乃拿定主意,于738年立李玙为皇太子。740年更名李绍,744年再更名李亨。

李亨被立为皇太子后没几年,就遭到宰相李林甫的威胁。746年,曾任忠王友的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兼领河西节度使,从驻地来到京师长安,向玄宗进献对吐蕃作战中的战利品,并与太子李亨互有往来。皇甫惟明密奏玄宗,说应当将李林甫撤职,并大加赞誉韦坚的才干。韦坚是太子妃韦妃的兄长。李林甫得知消息后,便利用宰相的有利身份,布置反击并加快行动步骤。

746年元宵夜,李亨出游,于市井中与韦坚相见。之后,韦坚又匆匆与皇甫惟明相约夜游,一同前往位于城内崇仁坊中的景龙道观。太子妃兄与边镇节帅夜间相约,私相往来,便给李林甫留下了所谓图谋不轨的把柄。李林甫立即要御史中丞杨慎矜写成奏折,以韦坚乃皇亲国戚,不应与边将“狎昵”为由,对韦坚提出弹劾。李林甫则直接向玄宗奏称他们结谋,“欲共立太子”登基。玄宗于是立即下诏进行审讯,李林甫得旨,遂指使手下罗织罪状,欲把太子李亨牵扯进来。然后,此时的玄宗对当年一日废杀三王子的事很后悔,虽然也怀疑韦坚与皇甫惟明有构谋之心,却不想轻易涉及太子,这才让太子李亨有惊无险,李林甫也无可奈何。

韦坚被贬后,其弟韦兰、韦芝上疏为他鸣屈叫冤,为达目的,二人还引太子李亨作证,结果招致玄宗震怒。李亨深感恐惧,为摆脱干系,立即上表为自己辩解,并以与韦妃情义不睦为由,请求玄宗准许他们离婚,以表明不以亲废法。玄宗对李亨加以慰抚后,听任他与韦氏离婚,断绝了关系。李亨的谨慎使他度过了这场政治危机,只是苦了韦妃,从此削发为尼。

746年底,李亨之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被女婿柳勣告发,称他“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由于案情重大,此案直接交由宰相李林甫负责审讯。柳勣告发岳父杜有邻,是因他与妻族不协,想陷害妻子家人。谁知李林甫却揪住此事不放,将李邕、王曾等一批杜有邻的好友都牵扯进去,最后李亨也被牵连进来。玄宗立令审问,案情很快明朗,原来都是柳勣搞鬼。但李林甫仍揪住此事不放,将案情渲染扩大,形成了大有废太子李亨于朝夕之势。好在玄宗仍旧态度谨慎,使得李林甫的奸谋再次落空。

752年,李林甫一命归西,这使得李亨少了一个政敌。可是继任宰相杨国忠仍旧视李亨为死对头,两人明争暗斗多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才终于找到了反击杨国忠的机会。

756年5月,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六月,玄宗带领妃嫔随臣逃出长安。太子李亨同亲信密定后,派心腹宦官李辅国去拉拢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密谋策划以非常手段对付杨国忠。当时逃亡队伍约3000余人,而太子李亨的殿后人马就有2000人,其中包括陈玄礼所统领的精锐禁军在内。这给李亨发动政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六月十四日,逃亡队伍到达马嵬驿,此时禁军将士因饥疲劳顿,怨言不断,不再前行,随即发动兵变,杨国忠被乱刀砍死,李亨终于解了心头之恨。随后,已经倒向太子李亨的禁军大将军陈玄礼又逼杀了杨贵妃,李亨的目的算是全部达到了,终将全部潜在威胁除尽。

逼李隆基杀死杨贵妃,李亨与父亲李隆基的冤仇便结下了。因之,玄宗入蜀不可逆转。再则,安禄山占据长安,安史之乱也得有人去平复。如此一来,父子分道扬镳便势在必行。分兵后,李亨极其狼狈,一路风声鹤唳,惊魂难定,怕的是安军突然出现。直到安全抵达朔方军治所灵武,李亨一行才得以喘息。

756年7月,李亨登上灵武城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推尊玄宗为太上皇。肃宗随即派使者前往四川,向玄宗报告了这一消息,玄宗已是无力回天。

接着,李亨派出广平王李豫、中军郭子仪等率朔方军及回纥、西域之兵15万人,号称20万大军,从凤翔出发,东讨叛军。李亨令广平王李豫与回纥太子叶护结为兄弟,回纥太子叶护大喜,称广平王李豫为兄。回纥是今新疆维吾尔族的直系祖先。

官军进至长安西,于香积寺北击败叛军,斩敌六万,叛将张通儒弃城逃走,唐军一战收复长安。回纥军欲进长安抢掠,李豫对叶护说:“现在刚克复了京师,如果大肆抢掠,东京的人就会为叛军死守,这样就难以攻取了。”叶护吃惊地跳下马,跪下说:“我当率军为殿下立刻前往东京。”李豫在长安安抚了三天后,便率领大军向东去收复洛阳。

唐军与回纥军一路势不可挡,叛军严庄、张通儒等弃陕郡而逃,李豫与郭子仪进入陕城,仆固怀恩率兵分头追击叛军。严庄入洛阳向安庆绪报告败状,安庆绪放弃洛阳,率领部下逃遁。757年,安庆绪杀死安禄山,因肃宗不听谋士李泌的建议趁乱直捣叛军老巢,而错失歼敌良机。

759年3月,安史叛军与唐军在相州展开激战,肃宗却不设元帅,只派宦官鱼朝恩监军,鱼朝恩不懂兵法,不知用兵,致使唐军大败。战败后,鱼朝恩将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肃宗李亨不明就里,罢免了郭子仪的兵权。

肃宗宠信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操纵军政大权,宦官势力日益嚣张。 肃宗又宠信张皇后,纵容她干预政事。肃宗因受制于张皇后,而不能去探望玄宗。

757年正月,阴险狡诈的宦官李辅国附会肃宗宠幸张良娣,与张良娣互相唱合。建宁王李倓屡次向肃宗奏言此事,李辅国与张良娣反诬他“恨不得为元帅,谋害广平王”。肃宗一怒之下,赐死了李倓。李豫为此气愤地欲谋杀李辅国和张良娣,但经李泌劝说而止。

761年末,肃宗重病,不能理政,即令太子监国。

762年4月的一天,玄宗去世,肃宗病危。张皇后惧太子功高难制,准备在肃宗将死时发动政变,于是暗中把越王李系召至宫中,阴谋废立太子。张皇后又因后来与李辅国发生矛盾,便又欲借李豫之手除掉李辅国和程元振,遂也召李豫进宫。程元振得知了张皇后的阴谋后,将消息告诉了李辅国,李辅国于是将太子李豫保护了起来。当晚率兵逮捕了张皇后,并杀死了越王李系及其党羽。唐肃宗见状,异常惊惧,当夜死去,时年52岁。

2、代宗时期

唐代宗李豫原名李俶,生于726年,其父亲唐肃宗李亨生于711年,为李亨15岁时生的长子。其母亲为宫人吴氏,后追尊为章敬皇后。

李俶自幼好学,为人仁孝温恭,深受玄宗喜爱,15岁时封为广平(今河北省邯郸市)郡王。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俶随玄宗一行逃往成都。马嵬驿兵变后,他与弟弟、建宁王李倓力劝父亲李亨北上灵武。李亨称帝后,以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指挥调度诸将。又设元帅府于禁中,由李泌任元帅行军长史。在此期间,李俶与李泌朝夕计议,处理军机要务。由于朝廷草创,临时招募的兵员少而无战斗力,李俶“推心示信,招怀流散”,很快便“兵众数万”。

757年正月,李辅国附会张良娣,阴谋动摇李俶储君地位,建宁王李倓屡次向肃宗奏言此事,李辅国与张良娣反诬奏李倓“恨不得为元帅,谋害广平王”,被盛怒下的肃宗赐死。李俶对李倓遇害深为悲恸,却不敢言明。

这时,宰相房琯进击安史叛军失败,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在回军凤翔途中又遭叛军重创。叛军一时气焰嚣张,屡次袭扰凤翔,威胁肃宗朝廷。李俶“选求勇干,频挫其锋”,使举朝安宁,“士心大振”。

盛夏过后,肃宗加紧部署对安史叛军发动总攻的计划。这年九月,李俶与副元帅郭子仪率领的唐军及由叶护太子率领的回纥军共15万人,从凤翔出发,东讨叛军。唐回联军在香积寺大败叛军,斩叛军六万人,一战收复长安。随后,李俶与叶护太子率领的唐回联军向东京洛阳进发,叛军首领安庆绪尽征洛阳守兵15万人,于新店抗击唐军。但在唐回联军强势夹击下,叛军很快溃不成军,死尸遍野。安庆绪弃城逃遁,东京洛阳克复。

两京的相继收复,大大提高了李俶的威望,758年被立为皇太子。因李俶出生时出现“豫州献嘉禾”的祥瑞,肃宗李亨遂将其改名为李豫。

761年底,玄宗、肃宗病重,李豫监国。李豫往来侍疾,亲尝药膳,衣不解带。

762年4月,玄宗去世,肃宗病重,张皇后因无子,害怕李豫功高难制,于是暗中召越王李系至宫中,准备废黜李豫,发动政变。政变很快被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粉碎,肃宗因受惊而崩逝,李豫随后即位。

李豫继位后,李辅国因有翊戴之功,极为骄横,竟然对李豫说:“陛下只须深居宫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来处理。”李豫慑于他手握兵权,只好委曲求全,尊称他为尚父,事无巨细,都与他商量。不久,李豫乘李辅国不备,派人扮作盗贼刺杀了李辅国,然后假令追捕盗贼,并派使者慰问其家属。

当时,安史叛军再度发难,洛阳再次落入叛军之手。唐代宗李豫即令长子、奉节郡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以表平叛决心。

在部署平叛的过程中,李豫对朝廷上下、宫廷内外的人事关系进行重大调整。他颁布大赦制书,随后加封平叛功臣郭子仪和李光弼等诸道节度使及内外群臣。

李豫宣布恢复玄宗时被废黜为庶人的王皇后、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等人的封号,被玄宗幽禁而死的棣王李琰、因擅兵被废为庶人的永王李璘等也被昭雪。李豫希望通过对皇室成员的平反昭雪来终结玄宗、肃宗时期淤结的政治遗留问题,以寻求开拓进取的途径。

同年十月,李豫命李适为主帅、仆固怀恩为副帅,统帅河东、朔方及诸道行营、回纥骑兵等共10余万兵力,对自称燕帝的史朝义叛军发起强大攻势。河南等道副元帅李光弼也率军参战。唐军与安史叛军在横水展开决战,叛军大败,被俘杀六万人,史朝义向北溃逃。唐军收复东京、河阳及汴、郑、滑、魏等州。燕相州守将薛嵩举相州,恒州节度使张忠志举赵、定、深、恒、易五州归顺。

763年初,史朝义走投无路,北入奚、契丹,途中被图谋归唐的燕范阳尹李怀仙追及,被迫自杀。李怀仙斩得史朝义首级来降。至此,长过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结。

安史之乱平定后,李豫同意了仆固怀恩分授原安史旧将镇守河朔的提议,开启了中晚唐藩镇割据之先河。

762年,唐廷为追征江淮地区八年赊欠租调,派豪吏为县令,搜括民间粟帛,激起农民反抗。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袁晁在翁山(今浙江舟山岛)率众起义,攻下台州,连克信、温、明等州,拥众近20万。同年,江南人方清在歙州(治今安徽歙县)率饥民起义。

李豫命镇守临淮(今江苏盱眙)的河南副元帅李光弼分兵镇压。至763年夏,浙东起义军接连为李光弼部所败,袁晁本人被俘杀,浙东乱平。

因为讨伐安史叛军,唐廷相继召回了安西、北庭等地的驻军,吐蕃于是乘虚而入,先后占领了陕西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的十余州。763年9月,吐蕃军大举寇边,边将连连告急,宦官程元振却压下不报。10月,原泾州刺史高晖投降吐蕃后,引吐蕃军过邻州,寇掠奉天、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逼近京师。李豫获悉后,急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同时启用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御敌。但为时已晚,李豫只得匆促逃离京城,到陕州避难。

吐蕃占领长安后,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劫掠府库市里,纵兵焚闾舍,萧然一空。幸亏郭子仪巧妙与敌周旋,迫使吐蕃退出长安,李豫才于12月返回长安。百官论奏程元振“专权自恣”,贻误军机,李豫遂罢免其官爵,放归乡里,后又流配于江陵。

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在安史之乱中“与贼百战,阖宗死事至46人”,立有大功,却在平乱之后被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宦官骆奉先逼迫,无法向朝廷申辩。763年,仆固怀恩派其子仆固玚攻打辛云京。李豫招抚不成,采纳刑部尚书颜真卿的建议,派长期任职朔方的郭子仪前往招抚朔方军将。仆固玚击败辛云京后受阻于榆次,被部将杀死。

765年9月,仆固怀恩声称李豫已经去世,再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总共30万人来犯,约期从华阴趋赴蓝田,直取长安。京师震恐,李豫急召郭子仪屯驻长安北面的泾阳。此时仆固怀恩得暴病死于军中,郭子仪说服回纥与唐军联合,大破吐蕃于灵武台西原,斩首五万,生擒上万人,夺回被吐蕃劫掠的男女百姓四千人,缴获的牛羊驼马绵延三百里内不绝。此即为奉天保卫战。

李豫优宠宦官,凡宦官中使奉命出使四方,从不禁止其所求取。即便是他们奉命恩赐妃族,回来后也问所得多少。如果各处给宦官的财物少,李豫则认为是轻慢天子使者。“由是中使公求赂遗,无所忌惮”。宰相常贮钱于阁中,每逢中使来赐一物,宣一旨,从未有空手回去的。若宦官出使州县,传送文书取货,“与赋税同,皆重载而归”。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倍受尊宠,权势甚至超过宰臣。但是,李豫也能惩治飞扬跋扈的宦官,李辅国、程元振先后遭诛贬。

770年3月,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左监门卫大将军兼神策军使、内侍监鱼朝恩宠幸无比,势倾朝野,凌辱宰相。朝廷政事要是没有他参预,他则愤怒地说:“天下事有不由我者耶!”李豫知群臣都怨恨他,便与宰相元载密谋。一次禁中宴会,会后将他留下,命侍卫把他缢死,对外则声称“朝恩受诏乃自缢”。

李豫在身边朝臣影响下,崇信佛教,为此供养大批僧人,兴修佛寺,劳民伤财,给国家财政造成了负担。779年5月,李豫病重,5月21日,李豫命太子李适监国。当晚李豫驾崩,享年54岁。

3、德宗时期

李适生于742年,母为睿真沈皇后。同年12月,拜为奉节郡王。755年,李适14岁,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失守,他随曾祖父唐玄宗出逃四川。李适饱尝了战乱之苦和家国之痛,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考验。

762年,代宗即位,委任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王,肩负起与安史叛军最后决战的使命。同年8月,改封雍王,出镇陕州。763年,安史之乱平定,李适因功拜为尚书令。764年正月,李适以长子身份被立为皇太子。

779年5月,代宗病逝,李适即位,时年38岁,即唐德宗。李适在居丧期间,一切行为都遵照礼法规定。他曾经召韩王李迥进餐,只吃马齿羹,不放盐和乳酪。

李适即位之初,任用崔佑甫为相,为政清简,颇有一番中兴气象。崔佑甫推荐杨炎,崔祐甫患病去世后,杨炎继任宰相位。

杨炎基于玄宗以后租庸调制的基础被破坏,主张推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

两税法是对当时赋役制度较全面的改革。实质上就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不再区分土户(本贯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和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两税法将原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当时主管赋税的官吏反对杨炎的建议,认为租庸调制实行了四百余年,旧制不可轻改。 李适则表示支持,使之得以贯彻实施。

但杨炎生性狭隘,以私害公。他本是崔祐甫推荐为宰相的,却在专权后对崔祐甫的举措多加破坏。

杨炎早年依附宰相元载,元载因居功自傲,独揽朝政,排除异己,专权跋扈,专营私产,大兴土木,被唐代宗赐死。杨炎因而受到牵连,被贬为道州司马。杨炎因而对曾经参与处置元载一案的段秀实、刘晏极为仇恨。出任宰相后便陷害段秀实,罢其兵权,又构陷刘晏致死。

781年,李适任命卢杞为相。卢杞为官期间迎合圣意,嫉妒贤能,党同伐异,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严郢、张镒、李揆、杜佑等人。

同年,李适为筹集军饷,采纳赵赞建议,实行征收房屋间架税,设立交易除陌税,因而引起民愤。

同年,李适为了革除藩镇父子相传、不听朝命的弊端,决定武力削藩,初期取得胜利,山南梁崇义兵败投井自杀,成德李惟岳被反戈的部下缢杀,克复二镇。朝廷遂将成德辖地分割为三,削弱其势力。

由于李适在削藩过程中,利用藩镇打藩镇,招致参与朝廷削藩战役的诸多节度使的不满。782年底,卢龙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魏博田悦称魏王,“四镇”以朱滔为盟主,联合对抗朝廷。同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不久又自称楚帝,与四镇勾结反叛。783年10月,“泾原兵变”爆发,叛乱的泾原军占据长安,拥立曾担任泾原军统帅的太尉朱泚称秦帝。

李适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和梁州,李泌、大将李晟、浑瑊等人平定叛乱。784年正月,李适下罪己诏,7月,李适回到长安。同年,河中节度使李怀光与部分宦官、藩镇将领矛盾激化,举兵反叛。李适派浑瑊与河东节度使马燧、镇国节度使骆元光等率军讨伐,于次年8月平定叛乱。

经历几次变乱之后,李适开始委任亲信宦官为禁军统帅,对藩镇多事姑息,晚年对淮西镇用兵失利,致使藩镇的势力日渐增强。

贞元年间,唐与吐蕃的战争日益激烈。朝廷财政用度亦日益窘迫。李适以“进奉”、“宣索”、“宫市”等手段大肆敛财。另一方面,其时唐朝天灾频发,李适在敛财的同时,亦多次赈灾免税以安民心。又出兵收复了琼州、姚州、巂州、会州、翼州等地。

在此期间,以贾至、梁肃、权德舆、韩愈、白居易为代表的复古主义思潮,发展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想运动,以从意识领域内来挽救这个严重危机,促进中兴局面的出现,以巩固唐帝国。因古文语言长短不拘,抒写自由,便于表达思想,而空洞华美的骈文却成为人们表达思想的桎梏,所以才需要反对骈文,开展一个文体革新运动,复兴古文。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现实需求。

在此影响下,“唐传奇”小说创作也进入兴盛期。李适善属文,工于诗,因而“古文运动”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李适重视科举,不断网罗人才,文治大兴。除此之外,李适在位时,曾根据宰相李泌的建议,北和回纥、南和南诏、西结大食,打击吐蕃,成功扭转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为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李适利用“回鹘道”,一度重开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切断的东西陆路交通。805年正月初一,各宗室、外戚都前来宫中向李适祝贺,独太子李诵因病无法前来,李适因而流泪哀叹,自此一病不起。至正月23日,李适在长安会宁殿驾崩,享年64岁。

4、顺宗时期

李诵生于761年,为德宗李适长子,母为昭德皇后王氏。为人慈孝宽大,仁而善断,涉猎诸艺,尤擅隶书。779年进封宣王,780年立为太子,785年参与奉天保卫战。

唐顺宗李诵即位后,试图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减少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影响。他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赋予其决策大权,意图通过王叔文来推行改革,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同时,李诵也试图限制宦官在政府中的角色,通过任命非宦官的将领来控制军队,减少宦官对皇权的干预。然而,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加剧,导致政治斗争激烈。

德宗后期,为应付庞大的军事开支和朝廷开支,除正敕常贡外,还常常额外设置名目重敛百姓,以广收额外进奉。由此,地方节度使和盐铁使在常贡以外,或每月或每日都要向朝廷额外进奉钱财。而州刺史一级官员为讨皇帝欢心,也跟随仿效,使百姓负担更为加重。

李诵即位后,在保留常贡的基础上,去除了额外进奉,并停征茶、竹、漆、木等诸色榷税,并免除之前百姓所欠下的诸色课税、租赋、钱帛。唐朝宫女数量较多,安史之乱后虽略有减少,但人数依旧上万。这些宫女多是从事歌舞的女奴,没有人身自由。顺宗即位后,将一些年老宫女加以淘汰,释放安国寺宫女三百人,释放掖庭教坊乐伎六百人,让她们回家与亲人团聚。同时,禁止征召婢女为宫中乳母。此举减轻了宫中经济负担,保障了宫女的权益,被称作“善政”,但由于涉及面较窄,释放奴婢人数不多,并未造成较深远影响。

德宗时期,唐朝政局动荡,宦官势力的崛起和地方藩镇的割据成为唐朝中央集权的两大难题。唐德宗对宦官窦文场等人的信任和依赖,使得宦官势力抬头,他们不仅掌管禁卫军,还监督各藩镇的武装力量。然而,宦官的权力过大,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宫市制度和五坊小儿的设立,这些制度和机构的存在,使得宦官能够借机欺压和勒索百姓。

李诵为太子时,曾想向唐德宗建议取消宫市,但其幕僚王叔文害怕唐德宗会因此对李诵不满,从而危及他的太子地位,便劝阻了他。李诵即位后,下令取消宫市制度与“五坊小儿”。

宫市是古代宫廷内部设立的市肆,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齐桓公设立的宫中七市。东汉灵帝、南朝齐东昏侯、唐中宗等君主均曾在宫中设市。

唐德宗贞元末年,宫市演变为宦官主导的强制征购行为。官府废止原有采购制度,派遣数百名“白望”宦官在街市巡查,以“宫市”名义低价强购民物,并勒索“门户钱”“脚价钱”,导致商农深受其害。白居易的名篇《卖炭翁》,原名就叫《苦宫市也》,详尽记述了宫中太监的强取豪夺行为。“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五坊小儿是唐代对雕坊、鹘坊、鹰坊、鹞坊、狗坊供职人员的蔑称,因常仗势欺压百姓而得名。五坊为宫廷豢养猎禽猎犬的机构,隶属殿中省,其人员借搜捕鸟雀之名横行市井,敲诈勒索。

李诵通过提升刘禹锡等人管理财政,尝试改善国家财政状况,这些措施既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又使百姓负担有所缓解。

唐顺宗即位后,开始谋夺宦官兵权。为此,他任命宿将、右金吾大将军范希朝为左右神策军、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接管宦官势力手中的兵权,又任命韩泰为左右神策军行军司马,想以此掌握十五万神策军。但范希朝、韩泰到奉天接任时,因宦官俱文珍等干预,兵营将士不接受他们的调遣,谋夺宦官兵权的计划未能实现。此举意在收束兵权,同时对藩镇进行节制,但是失败了。

806年正月19日,唐顺宗去世,在位仅一年。

来源:李昌明逐回精读红楼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