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通:从教书先生到革命先锋的传奇人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17:23 1

摘要:王子通,原名王兴功,1914年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中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父亲王池一生耕耘田间,淳朴的家风滋养了他坚毅正直的品格。王子通自幼便显露出过人的聪慧,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八岁时便进入本村初小就读,后又考入庄坞高小深造。1933年,他凭借优异的成

王子通,原名王兴功,1914年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中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父亲王池一生耕耘田间,淳朴的家风滋养了他坚毅正直的品格。王子通自幼便显露出过人的聪慧,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八岁时便进入本村初小就读,后又考入庄坞高小深造。1933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临沂县立师范讲习所,在这里,他的人生轨迹悄然发生转变——进步书刊为他打开了全新的视野,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让他逐渐树立起救国救民的理想。1935年毕业后,他怀着教书育人的初心,回到本村小学任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默默播撒着进步的种子。

1937年,抗日战争的烽火席卷华夏,民族危亡之际,王子通毅然放下教鞭,投身抗日洪流。他积极响应抗日救国的号召,参与组建了本村30多名青年学生组成的抗日武术队,以“习武练兵”为口号,日夜操练,为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积蓄力量。同年10月,他加入了董少白组织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正式踏上革命道路。1938年7月,王子通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民族解放事业不懈奋斗。

1938年夏,“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改称临郯青年救国团,王子通加入临郯青年救国团第十二分团。年底,他受中共临郯中心县委派遣,以特派员身份前往青救团兰陵十七分团开展工作。彼时的十七分团组织松散,他抵达后迅速投入工作,一方面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党组织,为团队注入组织活力;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对地主李子瀛的统战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展现出卓越的组织能力和统战智慧。

1939年2月,王子通升任中共临郯中心县委委员、组织部长,同年10月起,又先后担任鲁南三地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干部科科长,在组织建设和干部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1942年3月,他进一步肩负重任,出任中共临郯邳中心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成为根据地建设的重要骨干。

1942年5月,为开辟马陵一带的抗日工作,鲁南三地委决定组建中共马陵工委(郯城县委前身)和马陵办事处(郯城县政府前身),王子通被任命为工委书记兼组织部长,与办事处主任傅伯达携手,在马陵地区搭建起抗日政权的框架。1943年1月,马陵工委改称中共郯城县委,马陵办事处改称郯城县政府,王子通任县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傅伯达任县长,他们带领当地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1944年4月,王子通调任沂河地委群委副书记,统筹组织、宣传工作;8月,又调任中共邳县县委书记,在不同岗位上持续为抗日事业贡献力量。1946年秋,为进一步提升理论素养和领导能力,他被选送到华东局党校学习,为迎接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好准备。

1947年3月,鲁南区党委决定将原赵镈县划分为苍山、赵镈两县(贾庄以东为苍山县,贾庄以西为赵镈县),王子通被任命为中共苍山县委书记,肩负起组建苍山县委和县政府的重任。然而,新生的政权面临严峻考验——县委刚成立、成员尚未集结,国民党反动派便对鲁南根据地发动蚕食和“扫荡”,苍山县形势急剧恶化。

从2月中旬开始,国民党二十五师从苏北邳县侵入苍山县中心地区磨山、华岩寺、东西石良一带,地主武装、还乡团紧随其后,长城、层山、磨山、褚墩4个区相继沦陷。敌人以成营成团的规模反复“扫荡”,每天推进十里八里,妄图为后续大部队进攻山区根据地扫清障碍。至3月初,苍山县的村干部、民兵及家属近万人被挤压到赵镈县车辋区(今属苍山县)的流井、桃子一带,县委仅能控制与赵镈县相邻的20余个沿山村庄,粮食和住宿都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危急关头,王子通沉着冷静,主持召开各区乡干部紧急动员大会。他明确提出:各区抽出组织、宣传委员及农会会长和老弱脱产干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思想教育,号召全体村干部、民兵“不妥协、不动摇,咬紧牙关坚持3个月,迎接胜利”;同时动员随行家属“有亲投亲、有友奔友,无亲无友者就地帮助群众劳动”。在他的部署下,仅用几天时间,大家的思想便稳定下来,老弱人员及家属也得到妥善安置,为后续斗争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王子通在桃峪(当时苍山县委借居此地,属赵镈县车辋区)主持召开誓师大会,这次大会成为苍山根据地转危为安的关键节点。大会确立“发动群众、重组精干武装、深入敌后打击敌人、扩大政治影响、保护群众利益”的指导思想,喊出“乡不离乡,区不离区,县不离县,就地坚持,坚决镇压死心塌地的伪保长及还乡团分子”的响亮口号。

会上,县长杨权、组织部长郑希孟、宣传部长张兆涌等同志纷纷表态,决心与国民党反动派决战到底。会议当即决定:选拔年轻力壮、意志坚定的村干部和民兵,每区组建40-50人的武工队,由区委书记、武装部长或区长带队;每乡组建15-20人的乡分队,由乡负责人率领;同时组织500余人的随军担架团。县委委员也分头进驻各区,直接指导武工队作战。至4月中旬,局面彻底扭转——还乡团对武工队闻风丧胆,白天仅敢在边沿地区聚集活动,夜间便仓皇逃至沂河以东,苍山县境内的敌人骚乱基本平息,形势显著好转。

1947年5月底,正当苍山县委着手恢复和整顿工作时,敌人调集冯治安等部36个团的兵力,对鲁南地区发动拉网式“扫荡”,将鲁南区党政机关及苍、赵、邳、峄、费、临西等县的脱产干部、村干部、民兵及家属五万余人围困在下村的云峪一带。为保护干部群众安全,鲁南区党委决定于6月8日零时向滨海地区突围。为加强突围队伍领导和安置工作,区党委临时成立鲁南驻滨海办事处,任命王子通兼任办事处主任,全面负责突围人员的食宿安排及分批返回鲁南等事宜。在他的高效统筹下,突围人员得到妥善安置,为后续重返鲁南开展斗争保留了有生力量。

7月下旬,就在突围人员全部返回鲁南之际,驻临沂国民党八十三师两个团、顽匪王洪九两个主力团及临沂、郯城两县保安队、还乡团共计万余人,再次对苍山发动“扫荡”。20多天内,敌人南北反复“清剿”九次,从迷龙至芦塘、大埠百余里的区域内,敌人白天由北向南推进,次日再由南向北折返,致使苍山各区武工队和民兵日夜奔波,疲于应对。面对强敌,王子通与大家群策群力,采取“化整为零、分散隐蔽”的策略,带领武工队和民兵与敌人“捉迷藏”——扒地洞、藏汪塘、蹲苇棵,甚至占领地富碉堡并责令其全家保障安全,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与敌人周旋。这种巧妙的斗争方式,既有效打击了反动势力,保护了群众利益,又有力配合了主力部队的前线作战。

1948年春,王子通调任鲁南三地委组织部代部长、地委党训班主任,专注于干部培养和组织建设工作。1949年初,他调任鲁中南五地委建国学校副校长,为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9月,任鲁中南五地委(后改称台枣地委)宣传部长,投身意识形态领域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王子通依然坚守岗位,1950年3月调任山东省立医院副院长兼党总支(党委)书记,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倾注心血。1962年,他回到苍山县,先后担任苍山县卫生科(局)副科长、苍山县政协副主席等职,扎根家乡,服务群众。1984年,王子通离休。他的一生,是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一生,其坚定的革命信念、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来源:红色文化研究工作室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