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澳洲市场再下一城:2025年11月与Raystech Group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6年将为澳洲市场提供1GWh储能系统及800MW逆变器,覆盖住宅、商用及大型电站全场景,延续双方在渠道与品牌协同的优势 。
阳光电源+特变电工+多氟多+宁德时代:核心订单与技术落地深度拆解
一、阳光电源:海外高毛利订单爆发,技术迭代巩固龙头地位
最新订单动态
- 澳洲市场再下一城:2025年11月与Raystech Group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6年将为澳洲市场提供1GWh储能系统及800MW逆变器,覆盖住宅、商用及大型电站全场景,延续双方在渠道与品牌协同的优势 。
- 日本特高压项目突破:2025年10月拿下Hexa Energy旗下4个特高压储能项目订单,提供总容量60万千瓦时的PowerTitan2.0系统设备(含PCS与BESS),2026年前完成交付,标志着其高可靠性产品获日本大规模储能市场认可。
- 订单结构凸显优势:海外订单占比持续提升,且聚焦高毛利的欧美、澳洲市场,叠加全球市占率第一的品牌效应,订单议价能力显著强于同行。
技术落地进度
- 主力产品放量:PowerTitan3.0智储平台成为出货主力,凭借高集成度、长循环寿命优势,支撑储能业务收入同比暴涨105%;储能系统+逆变器全球市占率双第一,技术壁垒持续强化。
- 成本控制领先:自研电芯带来18%的成本优势,储能业务毛利率稳定在34.9%,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在价格竞争中具备绝对韧性。
投资逻辑
海外储能需求(尤其是欧美澳)仍处40%-50%高速增长期,公司“技术+品牌+渠道”三重优势形成闭环,高毛利订单持续落地将推动净利润稳步增长,机构预测2025年净利润可达156亿元,成长确定性极强。
二、特变电工:海外大单锁定长期收益,多技术路线布局未来
最新订单动态
- 中东市场里程碑突破:与沙特ACWA Power签订500MWh储能框架协议,叠加此前164亿元沙特大单及50亿美元待执行海外合同,海外业务成为储能增长核心引擎 。
- 欧洲市场稳步渗透:在德国成功交付30MWh工商业储能项目,完成欧洲主流市场标杆案例落地,目标2025年中东/非洲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0% 。
- 国内协同受益:国家电网8250亿元特高压投资计划带动配套储能需求,公司特高压业务(市占率超50%)与储能业务协同发力,国内订单稳定性强。
技术落地进度
- 全产业链布局成型:已构建“设备制造+系统集成+项目运营”完整储能产业链,拥有200余项储能专利,2023年研发投入达5亿元,技术储备深厚 。
- 前沿技术卡位:重点布局构网型储能、液冷技术及“储能+氢能”混合系统,计划2026年实现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量产,提前抢占技术迭代红利 。
- 项目落地加速:在新疆等地投资建设多个大型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实现“技术-产品-项目”的落地闭环,抗风险能力突出。
投资逻辑
“主业托底(输变电、多晶硅)+储能发力+海外突破”三重逻辑共振,大额海外订单锁定未来2-3年收益,技术多元化布局对冲行业波动,2025年三季度净利润大增81.51%,增长弹性持续释放。
三、多氟多:钠电材料市占率第一,成本优势引爆利润弹性
最新订单动态
- 钠电材料客户全覆盖:六氟磷酸钠(NaPF6)率先量产,客户涵盖中科海钠、鹏辉能源等主流钠电池厂商,2025年储能领域钠电需求预计达13GWh,订单需求持续放量。
- 多场景订单落地:斩获中国铁塔换电用钠电池订单,同时与五菱、爱玛合作推进钠电池在低速车领域装车,形成“储能+低速车”双场景需求支撑。
- 材料端定价权强化:六氟磷酸锂2026年总产能达8万吨,行业供给刚性短缺下(2025年新增产能仅0.8万吨),叠加公司成本最低优势,具备较强定价权。
技术落地进度
- 成本控制行业顶尖:第四代六氟磷酸锂工艺现金成本6.5万元/吨,显著低于行业平均的8.5万元/吨,即便行业价格底部仍能保持盈利。
- 钠电技术全链条突破:开发“预炭化+刻蚀”工艺硬碳负极材料,首次库伦效率超90%,参与行业标准制定;1万吨钠电池电解液产能市占率达60%,技术领先优势明显。
- 固态电池即将量产:氧化物+聚合物复合固态电解质中试产线建成,能量密度340Wh/kg,计划2025年底小批量供应蔚来、小鹏高端车型,2027年实现产业化。
投资逻辑
储能材料需求爆发+钠电商业化落地+固态电池技术卡位,三重红利叠加。2026年钠电需求预计突破50GWh,带来15亿元净利增量;六氟磷酸锂业务预计贡献160亿元净利润,利润弹性位居行业前列。
四、宁德时代:钠电池量产进入倒计时,技术路线全覆盖筑护城河
最新订单动态
- 储能订单储备充足:作为锂电池储能市占率领先企业,全球重大储能项目订单持续落地,受益于海内外储能装机需求爆发,订单规模稳居行业前列。
- 场景化解决方案落地:AB电池系统(锂钠混搭)和骁遥双核电池等创新方案获市场认可,覆盖乘用车、重卡、储能等多场景,订单结构多元化。
技术落地进度
- 钠电池量产临近:第二代钠新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175Wh/kg,支持5C快充,循环寿命超1万次,-40℃低温放电保持率超90%,2025年12月正式批量化量产。
- 产线兼容性优势: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产线可快速切换,2023年已形成基本产业链,量产初期即可实现规模化交付,无需大额新增产能投入。
- 技术路线全覆盖:兼顾锂电池(当前主流)、钠电池(低成本场景)、固态电池(长期迭代方向),全方位应对储能技术迭代风险。
投资逻辑
钠电池量产将打开低成本储能场景空间,解决当前锂电池在低温、低预算场景的应用痛点;叠加公司在储能电池领域的规模与技术优势,有望持续收割行业份额,长期成长空间广阔。
来源:林哥深度解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