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这是许多国家(如韩国、澳大利亚、东南亚国家)面临的现实困境。与中国交恶意味着失去巨大的经济利益、供应链和投资;与美国交恶则可能失去安全保障和技术合作。“去风险”而非“脱钩”:即使是美国的欧洲盟友,也普遍接受“去风险”的概念,即减少在
这些外国国家,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安静”,而是在“选择性沉默”或“谨慎观望”。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为什么大多数国家(尤其是美国传统的盟友和其他主要大国)没有明确地“选边站”或高声谴责: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中国是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世界工厂”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同时,美国也拥有庞大的市场、尖端技术和资本。
“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这是许多国家(如韩国、澳大利亚、东南亚国家)面临的现实困境。与中国交恶意味着失去巨大的经济利益、供应链和投资;与美国交恶则可能失去安全保障和技术合作。“去风险”而非“脱钩”:即使是美国的欧洲盟友,也普遍接受“去风险”的概念,即减少在关键领域对中国的过度依赖,但反对与中国全面“脱钩”。他们希望在保持经济往来的同时,降低战略脆弱性。公开选边站队会立刻破坏这种微妙的平衡。在大国博弈中,中小国家最明智的策略往往是避免成为棋子或战场。
不愿成为代理人或牺牲品:公开站队可能会使自己成为另一个大国的报复对象,或者被卷入不必要的冲突。乌克兰危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让许多国家看到了夹在大国之间的危险。保留战略自主性和回旋空间:沉默或采取模糊立场,可以为未来与任何一方的谈判和合作留下余地。过早表态会丧失这种灵活性。“骑墙”观望:许多国家在观察,等待更明确的胜败迹象或国际格局的最终定型。在结果明朗之前,保持中立是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国际社会对中美两国的行为和主张存在复杂的看法。
对美国的不完全信任:并非所有国家都完全认同美国的领导方式。特朗普时期的“美国优先”政策、随意退群、对盟友加征关税等行为,损害了美国的信誉。一些国家虽然与美国结盟,但内心对其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存有疑虑。对中国的不完全排斥:尽管对中国在南海、人权、贸易 practices 等问题上存在批评,但许多发展中国家认可中国的发展模式、不干涉内政的外交原则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机会。他们不希望看到一个完全由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认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另一种选择。中美对抗并非像冷战时期美苏那样是纯粹的意识形态对抗。它交织在经济、科技、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且相互关联。
议题交叉,难以简单切割:一个国家可能在安全问题上与美国紧密合作,但在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等议题上又必须与中国合作。公开对抗中国,可能会损害在这些全球性议题上的合作。非零和博弈:大多数国家认为,世界的未来不应是中美“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他们更希望看到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在其中他们能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因此,他们不愿意推动任何一方取得压倒性胜利。当我们说“外国都很安静”时,也需要细化观察。
公开站队美国:主要是“五眼联盟”核心成员(如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在某些议题上),以及部分在安全上极度依赖美国的国家(如日本、部分东欧国家)。即便如此,它们在对华经贸问题上也常常表现出犹豫。“战略性沉默”的大多数:这包括了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大部分非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以及中东产油国等。它们的外交声明通常呼吁“和平”、“稳定”、“对话”,避免直接指责任何一方。试图调停或保持距离的主要力量: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对华政策就存在分歧,试图在“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的三重定位中寻找平衡。法国和德国等主要成员国更强调“战略自主”,不愿完全跟随美国。印度则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来源:茶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