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找虐的中产,一个月抢光50场越野跑门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7 21:36 1

摘要:以往,在某个周末的晚上打开朋友圈,画风往往是晒家庭生活、文娱生活。如今,突然多出了一种近乎原始的画风——照片里是雨后晨曦中的山巅,主人公穿着色彩鲜艳的压缩衣,手持登山杖,脸上沾着泥土,头发被汗水打绺,脸上却绽放着一种近乎原始的、灿烂的笑容。

最近,我朋友圈里开始跑越野跑的人越来越多了。

以往,在某个周末的晚上打开朋友圈,画风往往是晒家庭生活、文娱生活。如今,突然多出了一种近乎原始的画风——照片里是雨后晨曦中的山巅,主人公穿着色彩鲜艳的压缩衣,手持登山杖,脸上沾着泥土,头发被汗水打绺,脸上却绽放着一种近乎原始的、灿烂的笑容。

朋友圈的定位,往往在一座我从未听说过的山脉,配文风格是:“完赛!虐并快乐着!”“活着回来了!”

朋友们的出镜频率越来越高,占据的山头也越来越远,脸上的泥点也越来越多。

似乎,周末躺平的潮流正在被一股跑山的热浪所取代。

从照片上看,要想跑越野,以往的马拉松三件套——专业跑鞋、运动手表、压缩裤已经显得太低配了。要想在这片新的社交舞台上立足,还得添置登山杖、冲锋衣、头灯、急救包、水具水袋包等等。当然,从照片上看,越野跑,最关键的,是需要一副“找虐”的雄心。

越野跑,这项听起来就带着汗水与泥土气息的运动,何以在短短数年间,从一项小众的极限探险,演变为都市人趋之若鹜的周末新信仰?

这股越野跑热潮,并非只是我们朋友圈营造出的某种错觉,它的背后,是实打实的数据。

在浙江台州,被誉为“国内越野跑天花板”的柴古唐斯括苍越野赛可谓一票难求。近年来,赛事报名开启时常出现数万人同时在线抢购名额的盛况,官网服务器屡屡经受考验。以某届赛事为例,超过2万名选手同时报名争夺有限的参赛名额,最终仅约6000名幸运儿得以站上起点——找虐,也得摇号了。

在江苏无锡的宜兴,阳羡100越野挑战赛2025年赛事规模3500人,前20天报名人数就突破13000人。有跑友调侃道,中签率堪比某些顶流歌手的演唱会门票。需要沐浴更衣、转发锦鲤,才能祈求一丝好运的眷顾。

这仅仅是冰山一角。真正能体现这股热潮的,是一份在跑友间流传的 《2025越野跑日历》 ,单是2025年11月,就有超过50场赛事遍布全国。

从东海之滨到西南腹地;从浙江的西湖跑山赛、杭州大宋108,到广东的肇庆鼎湖山100、深圳山海盐田挑战赛;从四川的大蜀道100越野赛,到云南的环玉龙雪山超级越野赛;更有广西阳朔100、江西三清山云端越野赛、安徽徽杭古道等多条经典风景线路。

赛事里既有大蜀道100、香港飞跃大屿山这样的UTMB世界系列赛精英舞台,也有大武夷超级山径赛、凯乐石环四姑娘山超级越野跑这样的国内顶级IP;同时,还有大量如武汉东湖山径赛、北京三峰之巅、苏州100城市越野等深受本地跑友热爱的区域性赛事,以及诸多聚焦于青少年、家庭或慈善主题的特色比赛。

11月8日至9日这个周末。日历显示,短短两天内,全国从南到北同时鸣枪开跑的比赛就超过了15场。跑者们还没上赛道,就要开始做选择了——我这个周末是去福建跑大武夷山径,还是去江苏跑阳羡100?是挑战四川的大蜀道,还是奔赴广西的阳朔?

2025柴古唐斯括苍越野赛在浙江台州临海市拉开帷幕

五年前,中国的跑者是不可能有这种甜蜜的烦恼的。

中国目前的越野跑年度参与人次,已从几年前的零星数量,迅猛增长至一个令人瞩目的规模。越野跑再也不是少数探险家的专利,而是一场数以十万计的普通人参与的、有组织的向山野迁徙,仅2025年的“崇礼168超级越野赛”一项赛事,参赛人数11117人,带动超过1.68亿元的旅游收入。

此外,各类围绕着跑步所滋生的企业也在爆炸:根据《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户外运动相关企业已达33.5万家,其中2025年上半年新增注册企业约2.4万余家。这个庞大的基数无疑是包括越野跑在内的所有户外运动项目发展的土壤。

根据莫多尔情报公司在《越野跑鞋市场规模与份额分析—增长趋势及预测》中的数据,2025年,单是越野跑鞋市场规模,便将达到87.7亿美元,2030年预计达到119.8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6.45%。

那么,究竟是哪些人,在参与着这场由都市向山野的迁徙?

他们之中,有昨夜还在写字楼里写代码的程序员;有刚刚结束一场紧张商务谈判的企业管理者;也有平日里与孩子功课斗智斗勇的年轻父母。

他们在格子间里卷完了KPI和PPT,转而到山野里卷爬升、卷配速,甚至卷完赛奖牌的颜值。

“午休时间我和我邻桌同事讨论的股票走势都少了,现在经常聊哪个赛道的风景好,哪个比赛的补给好。”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跑者James笑着说。

越野跑,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成为一种新式的社交货币。基于地域或兴趣的跑团、训练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每周组织合练,集体出征赛事,在CP点(检查点)互相等待,在冲线时刻热烈拥抱。

与此同时,人们于朋友圈的展示内容也在悄然变化。曾经象征着精致生活的米其林餐厅打卡、海外旅行定位,正部分让位给另一种形象:运动APP记录的蜿蜒曲折的轨迹图,标注着海拔高度变化的路线剖面,以及那些记录着奔跑瞬间的动态照片。这些内容所传递的,不再是单纯的享乐,而是一种关于自律、毅力与探索精神的身份标签。

“过去判断一个人混得好不好,你可能看他的车和表。现在嘛,总想能查一下他的UTMB(环勃朗峰超级越野赛)积分有多少。”James调侃道。

更不容忽视的,是围绕越野跑衍生出的庞大消费市场。从数千元一双的顶级越野跑鞋,到功能繁多的GPS运动手表,从轻量化的登山杖到能装下所有应急装备的越野背包……

大家用这些来装备自己时,可以有一个无可辩驳的理由:为了“生命安全”。

“从头到脚置办齐一套入门级装备,三四千块就出去了。如果想追求轻量化、高性能,往中高端走的话,一个背包两千,一双鞋子一千五,两根碳纤维杖一千,手表三四千……这还没算上头灯、皮肤衣、压缩衣那些零零碎碎。”James接着说。

如今某个周末清晨,北京香山脚下的停车场里,从奥迪Q5、沃尔沃XC60、宝马X3这些中产标准座驾里,钻出来的是一群手持碳纤维登山杖,背着塞满高科技装备的越野包的新跑者们。

有的时候他们也会疑惑:“你说我们工作日被老板虐,周末还要起大早开车来山里自虐。图啥啊。”

在这个新兴的圈子里,装备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功能需求,在某个CP点待一会儿你就知道了:大家检查登山杖锁扣、调整水袋包的专业架势,跟宇航员在起飞前的最后确认是一个气势。

要知道,在越野跑圈层里,品牌可不能瞎选。Salomon以其可靠性和专业性成为入门者的首选,Hoka凭借其卓越的缓冲性能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而始祖鸟则以其顶级工艺和设计感占据着金字塔顶端。这些品牌差异不仅体现在价格上(从千元级到万元级不等),更构成了一个精密的身份识别系统。

“当你看到有人全套始祖鸟,手腕上戴着Suunto 9 Peak Pro,基本上就能判断这是个既有实力又舍得投入的玩家。”James说。

更精妙的是装备选择的细微差别。水具系统就是个典型例子:使用简易水壶腰包的多半是10公里以内的入门跑者;选择专业水袋背包的可能是挑战50公里以上的资深选手;而那些在背包外挂多个软水壶的,往往是准备挑战百公里的硬核玩家。

“新手总是担心东西带得不够,老鸟则懂得如何精简。看到有人背着30升的大包参加短距离比赛,就知道这八成是个新人。”某赛事组织者说。

反正,从头到脚,该捯饬到位的必须到位:头部往往是印着赛事logo的空顶帽,配欧克利变色镜;上身要穿Salomon修身款或始祖鸟轻量化设计;手表必须是Suunto 9 Peak Pro或Garmin Enduro;鞋是重头戏,Hoka的厚底、Salomon的快系(快速系带系统)、Altra的宽头,每个选择都在诉说主人的跑步哲学。

但这只是入门级别的穿搭。更有甚者,从鞋底齿纹设计(Vibram Megagrip还是Contagrip)、背包背负系统(通风性还是贴合度),到头灯流明数值,每个细节都需要专门研究。

这种知识积累无形中提高了参与门槛,也强化了圈内人的身份认同。越野跑装备价格是一个清晰的金字塔形状:

基础入门级(3000-5000元)满足安全需求;专业进阶级(8000-15000元)追求性能与轻量化;顶级发烧级(20000元以上)则是极致体验与身份象征。

社交媒体更是放大这场竞赛。你可以小红书上轻易品出跑者是如何用装备勾勒出臀腿曲线,如何选择与各类野花同色系的压缩袜,把自己变成奔跑的调色盘的(袜子要和上衣是一个色系,会更好看)。

然后帖子下突然多了条凑热闹的评论:“求问第三张图里别在背包上的小挂件链接!”。

可那其实是支求生哨。

纯钛制求生哨

当我们开始纠结装备配色时,山还是那座山,但我们还是看山的我们吗?我们征服山野的初心,会不会被装备的社交属性悄悄置换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社交媒体上,有人开始不背包不带仗,甚至穿着普通的凉鞋开始奔跑。这种带着反思和自嘲意味的回归本源,其实倡导的就是在让身体去适应山,而不是让科技去覆盖山。

于是乎现在的情形就是,有人带着最基本的装备进山,让装备服务于人类与山野的对话;有人偷偷在腰包塞进便携咖啡钛壶,甚至是钛锅和冷鲜吊龙与火锅底料,让人类与山野的对话,从美食覆盖到好物。

也许有一次我们忘带运动手表,却反而能注意到了路边蘑菇的形状,听见了溪水不同的流速声呢?

其实在越野跑的生态里,当跑者对装备的追求超越运动本身时,鞋子便不再只是为了防滑,手表不再只是为了看时间,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身份标识系统。

“拍得多了,我都能从装备准确判断选手的水平。那些装备顶级却跑得吃力的,多半是新手;而真正的高手,往往穿着已经磨旧的鞋子,却依然健步如飞。”赛事摄影师小欧说。

的确,装备可以买来,但能力需要积累。在这个意义上,越野跑其实很公平——山路不会因为你的鞋子更贵就变得更容易。

不过,这种装备竞赛也带来了积极的一面。它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让真正需要专业装备的跑者有了更多选择。而且,对装备的研究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说到底,装备只是工具,重要的是使用工具的人。

“最好的装备,是适合你的那件,而不是最贵的那件。”James说。

剥开层层叠叠的装备、数据与社交符号,一个更根源的问题便会浮现——驱动人们挥舞这些工具的,究竟是怎样的内在心理与冲动?

我们花费重金、研究装备、将自己武装到牙齿,最终想在山野中找到的,到底是什么?

首先,办公室里的攒下的戾气,总得有个地方出。

每次开完那种又臭又长的会议,看着自己办公室角落里的那堆越野装备,我们就知道,再忍几个小时,就能上山发泄了。

现代职场,就像个KPI和不确定性在不断给你加压的高压锅,而越野跑,是时下最时髦的泄压阀。

“在山上,你可以对着山谷大声骂娘,可以气得摔登山杖,反正没人管你。这比找心理医生便宜,比砸东西环保,比喝酒健康,比暴饮暴食有效。”James说。

毕竟山路可从来不会给你提修改意见。不会今天要这样,明天要那样。山路今天是这样,明天还是这样,它很诚实。

“每次进山前,我都要发个朋友圈‘失联几小时,有事留言’。其实发完的那种爽感,发过的人都知道。”James说。

也许你的老板要求你7×24小时在线,但山野此时成了一块允许你正当离线的飞地。

其次,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越野跑让我们的社交媒体成了最新鲜的“优质内容宝库”。

越野赛的终点线前,精疲力尽的跑者往往会擦拭脸上的泥泞,确保自己在镜头前呈现出一种恰到好处的狼狈。

那是一种疲惫中尚存坚毅,在狼狈中留着体面的美妙的中间状态。

“你现在晒米其林餐厅,别人觉得你在炫富。晒身上的泥,人家觉得你活得还挺真实。”James说。

要知道,越野跑所能提供给大家的社媒素材的维度可多了:伤痛、风景、装备、成绩、奖牌、心率、轨迹甚至微小的意外,都可以迅速转化为朋友圈那一栏的N个小红点。

在现代消费社会,纯粹的享乐已经越来越难给都市人带来满足感。移动互联网发展到如今,晒美食、晒旅行的这些内容正在快速贬值。

相反,展示自己参与了一项需要承受痛苦的运动,反而成了更高级的社交货币。因为这些苦行,本质上在传递一个信息:我有足够的闲暇时间、经济基础和心理承受力,来参与这种没有直接物质回报的艰苦活动。

“在朋友圈晒高尔夫,别人觉得你在应酬;晒马拉松,别人知道你在自律;晒越野跑,别人就明白了,你在修行。”James说。

再次,越野跑是中年人再次证明自己的一块自留地。

有多少人开始越野跑的原因其实不那么虚浮,而是极其简单——啤酒肚像是孕五个月那么大了。

然后中年男人们再去一次同学聚会,表面上比谁的事业更成功,实际上都在偷偷比较谁头发多、谁肚子小。这个时候你要是突然说一句“上周刚跑了三十公里越野。”其实不管你的同学们懂不懂什么是越野跑,反正你可能会有种在人生的赛道上又赢回了一局的错觉。

毕竟,看着同龄人开始吃降压药、聊养生经,而自己还能在山里活蹦乱跳,那种感觉可能比升职加薪还爽吧。

此外,对很多已婚中年跑者来说,参加越野跑也是难得的逃避生活的方式。

“我一哥们,家里俩娃,说每次跑完越野跑之后那两天都特别乐意带娃做饭,脾气好得不得了。现在他老婆非常特支持他去越野跑。”James说。

是啊,出门时我们是中年油腻男,回来时是征服群山的勇士。虽然干的还是那些家务活,但心态肯定不同了。

其实归根结底,在山上,每个人都变成了一个会喘气、会流汗、会累的普通人。

身份、地位、财富都没了(那些爱嘚瑟装备的中产可能不这么认为),大家衣服多了泥土,头发被汗水打湿,脸上可能被树枝划伤了,但眼里又有了光。

其实崎岖的山路上,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答案。有人找到了健康,有人找到了朋友,有人只是找到了一个能暂时放下手机的理由。

生活还是要继续,山下的人生,也同样值得认真奔跑呀。

反正下个周末,山还在那里等着我们。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