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建功自贸港】 夏树:“‘向种图强’我添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7 21:37 1

摘要:扬帆自贸港,才聚新时代。为深入贯彻海南省“新春第一会”人才大会精神,积极响应《海南自由贸易港人才荟萃之岛建设方案》及相关三年行动方案,“自贸港人才”微信公众号特设《人才建功自贸港》专栏。

扬帆自贸港,才聚新时代。为深入贯彻海南省“新春第一会”人才大会精神,积极响应《海南自由贸易港人才荟萃之岛建设方案》及相关三年行动方案,“自贸港人才”微信公众号特设《人才建功自贸港》专栏。

此专栏将全方位展示自贸港人才风采,以真实、鲜活、有温度的内容,讲述人才与自贸港共成长的精彩故事。

希望通过这一专栏,搭建起一个人才交流、学习和成长的平台,让更多的人才在这里找到共鸣、获得启迪,凝聚八方人才力量。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读者能够关注自贸港、了解自贸港、支持自贸港,共同见证这片热土的繁荣与发展。

自贸港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位人才的参与和贡献,让我们一起关注每一位人才的成长,携手推动自贸港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

夏树

曾是央媒记者

带着“三农”记者的情怀

投身崖州湾科技城

服务国家种业战略

助力“南繁硅谷”建设

个人简介

夏树,现任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主任助理、综合管理部部长,同时也是自贸港领军人才、三亚市委联系服务重点专家、三亚市新闻领域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专家。他长期在中央媒体工作,是一位高级记者,也是第一代“调查记者”。曾4次获得中国新闻奖,40多次获得省部级新闻奖,先后被评为“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国家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是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他撰写的新闻评论《我最看不起看不起农民的人》,被收入普通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学精品规划教材,还出版《党员干部语言能力12讲》《乡村聚焦》《旅痕》《农民合作组织理论与实务》等多本专著。

“为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是夏树三十年新闻工作的执着追求。1999年大年初八,他跟随运送农产品的大卡车赴鲁,遭关押仍摸清情况,助力“绿色通道”推进;2000年寒冬腊月,他蹲点和县,调查报告为取消农业税提供关键“基层声音”,获国务院农办肯定;2003年,在沿淮河一路采访时,他遇车祸幸免于难,系列报道成治淮参考;2009年,沈浩去世后,他结合六年素材连发五篇报道,以村民两次按手印留任等事实澄清舆论,获安徽省委肯定,推动沈浩成为全国典型。而后,他累计宣讲沈浩事迹54场,用行动践行初心。

2023年5月,夏树离开中央新闻单位,从北京一头扎进了三亚。彼时的他或许不曾多想,这一步跨越,不仅是个人职业的转型,更让一位老“三农”记者的情怀,在服务国家种业战略的征程中落地生根。

服务科研初心不改

从笔尖记录时代到躬身服务科研,身份的转变藏着不变的初心。夏树的新岗位在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这个肩负着种业科技创新重任的初创机构,正急需综合服务管理的负责人。“刚来的时候,实验室连个像样的食堂都没有,科学家们忙到顾不上吃饭是常事。”回忆起初创时的场景,夏树的语气里满是共情。

他带领综合管理部的同事们,把“服务”二字拆解成一件件具体的小事:办食堂让科研人员吃上热乎饭,开咖啡屋供大家交流思路,设理发店解决生活不便;孩子上学、家人就医、出国审批,凡是科学家们的“后顾之忧”,他们都一一对接解决。

如果说服务是实验室运转的“助推器”,那么安全就是不可动摇的“压舱石”。

夏树始终记得入职第一天就绷紧的那根弦——“万无一失、一失万无”。这份底线思维,渗透在工作的每个细节里:文件审核坚持反复核对,接待流程提前全面演练,出行车辆定期检修维护,食材入库严格抽样检验,楼宇巡查作为每日固定工作,台风天气必须坚守岗位。“科学家们专心搞研究,我们就得把‘防火墙’筑得牢牢的。”他常跟团队说,安全是最前面的“1”,少了这个“1”,后面再多的科研成果也无从谈起。

见证崖州快速崛起

把专业特长融入地方发展,让服务的维度不断延伸。在做好实验室保障工作的同时,夏树没丢了自己的“老本行”。

两年多的朝夕相处,夏树眼中的三亚,早已不仅是地图上的旅游胜地,而是一座正在崛起的科创新城。

最直观的变化,莫过于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的“蝶变”——“几年前我来调研时,这里还是一片空旷的荒地,如今高楼林立,人才荟萃,完全是另一番模样。”他指着窗外的科研楼宇介绍,如今这里的科研机构实现“拎包入住”,合肥实验室海南量子基地、汉江实验室三亚基地等相继落地,中国农科院、隆平生物等一大批顶尖的农业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扎堆聚集,深海、种业领域的创新平台密集建成,“南繁硅谷”的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

更让他欣喜的,是城市气质里的“国际范”。走在崖州湾的街头,除了熟悉的乡音,还能听到不同国家的语言;咖啡厅里,中外科研人员围坐讨论的身影越来越常见。“以前来三亚的外国人多是游客,现在更多是科研伙伴、创业者、专家学者。”这种开放包容的变化,恰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生动注脚,也让夏树对种业创新的未来更有信心。

这份信心,源自对“国之大者”的深刻体悟,更来自全省上下“一盘棋”的合力攻坚。让夏树印象最深刻的,是海南举全省之力打造“南繁硅谷”的决心。“农业竞争的本质是种业竞争,海南把这件事当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头等大事来抓。”在实验室筹建和运行过程中,他亲眼见证了省市各级部门的“加速度”:土地规划快速落地,政策配套精准对接,基础设施同步推进,人才公寓及时交付,“真正让我们实现了‘拎包入住’,没有一点后顾之忧。”

如今,科学家安心育种,企业便捷转化成果,种业创新的生态闭环正在形成。

心怀使命展望未来

为何放弃北京的安稳,选择来三亚从头开始?

夏树的回答藏着对“三农”的深情。“当了几十年‘三农’记者,写了半辈子农业、农村、农民,对土地和种子的感情刻在骨子里。”他深知,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就藏在每一粒优良种子里。

“在这里,我服务的每一位科学家,保障的每一项科研工作,都可能变成地里长出的种子,关系到中国人的饭碗端得稳不稳。”这份使命感,让他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谈及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这位种业领域的“参与者”眼中闪着光。在他看来,封关不是简单的政策调整,而是为种业创新打开了“国际窗口”。

“到时候,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将会发挥更大作用了!”夏树解释,以前从国外引进珍贵种子、苗木,流程繁琐、成本偏高,封关后流程会更顺畅,成本能大幅降低,全球优质种质资源就能更快汇聚到崖州;更重要的是,实验室急需的高精尖科研设备,能享受“零关税”政策,省下的资金可以投入更多研究项目,让财政资金发挥更大效益。“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带来的,是创新资源的加速集聚,更是中国种业‘走出去、引进来’的大好机遇。”

“我将把服务和安全做得更加扎实、更加温暖,让科学家们能心无旁骛地搞科研。”站在新的起点上,夏树希望能够继续用自己的坚守,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贡献力量。

崖州湾的风轻轻吹拂,带着种子破土的力量,也带着这位“三农”老兵的赤诚,奔向更辽阔的田野。

来源:自贸港人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