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更亮、产业更强、科技更新!来茶博会看南平“三茶”统筹成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7 17:32 1

摘要:11月16日,第十七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武夷山开馆,现场人潮涌动,茶香氤氲,热闹非凡。本届茶博会延续“‘三茶’统筹、融合发展” 核心主题,全方位展现茶产业发展新貌。

11月16日,第十七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武夷山开馆,现场人潮涌动,茶香氤氲,热闹非凡。本届茶博会延续“‘三茶’统筹、融合发展” 核心主题,全方位展现茶产业发展新貌。

茶博会开幕当日,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因茶结缘。(朱宇 方诗琦 摄)

2021年3月22日,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满目青翠。习近平总书记在此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近年来,新的茶文化力量、新的茶产业成果、新的茶科技理论在不断涌现。

茶文化:

千年茶韵“圈粉”进行时

步入茶博会茗茶馆,一缕缕茶香与清雅墨香交织萦绕。福建朱子家茶茶业有限公司的展位前,朱子家训展板古朴雅致,儒学主题茶品陈列有序,引得不少参展嘉宾驻足品鉴。总经理林商福穿梭其间,热情地向往来宾客介绍品牌故事与产品特色。

朱子家茶茶业有限公司展位(郑可 摄)

“南平不仅自然风光旖旎,更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其中茶文化便是其一。”林商福说,朱子家茶深耕五夫古镇多年,始终以传习朱子文化为核心,坚持以茶为媒创新朱子文化。他指着一款“儒学八目”系列产品介绍,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传统儒学思想被融入产品设计,让文化在茶中自然传承。

“目前我们在省内门店超100家,全国门店已突破200家,旗下涵盖四大茶类60余款产品。”谈及发展方向,林商福表示,将聚焦下沉市场与年轻群体,完善品类、提升品牌竞争力,实现多元化发展。

展位前,杭州茶企负责人邓美玲正端详一款朱子文化主题茶礼。她笑着说,自己对儒家学问很感兴趣,“朱子家茶” 这个名字一下就吸引了她,希望能探寻文化与茶结合的合作可能。

茶盏流转间,朱子家茶将朱子文化、家文化与茶完美融合,既让传统文脉在现代茶产业中焕发新生,也为茶博会增添了浓厚的文化韵味,更搭建起供需对接、文化交流的桥梁。

饮茶,离不开茶器具。紫砂陶壶、浦城青白瓷、建阳建盏……这些器皿,在茶叶史上总是如影随形,传承至今。

市民游客在选购各类茶器(张行健 摄)

建阳建盏的展位里,多位国家级非遗项目“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传承人的作品集中展出。“今天有许多客人在我们介绍的过程中,都表示现场的观摩比视频看到的惊艳百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许杰表示,“希望通过茶博会,让更多人感受建盏的魅力。”

香樟望生活美学馆内温润的灯光下,一件件柴烧茶具整齐陈列,釉色古朴自然,纹理随性洒脱,引得不少参观者感叹其之精美。

茶博会上,景德镇的客商将茶具展出。(郑金富 摄)

“这些茶具都是纯柴烧工艺制作,没有刻意的修饰,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来自江西景德镇的刘军笑着说。“柴烧茶具承载着随性、真实、不拘规范的生活美学理念,希望让更多茶友在品茗时,不仅能感受茶香,更能通过这些器具,触摸到瓷与茶交融的别样文化韵味。”

景德镇茶具(郑可 摄)

茶产业:

解锁一片叶的“N”种形态

茶包装、茶机械、茶器皿、茶食品、泡茶水、茶洗护用品、茶含片、茶化妆品……在茶博会展馆内,茶叶及其延伸品以各式各样的产品形态呈现其间。

循着茶香,踏入茗茶馆,一条“长龙”延伸至门外——正山堂的正山小种和大豆红茶两种口味的冰淇淋广受大小朋友的喜爱。

游客购买红茶冰淇淋(朱宇 方诗琦 摄)

“口感绵密,茶味浓郁,知道茶能做冰饮甜品,茶味这么正宗的难得一尝。”游客刘先生一家对两款冰淇淋赞不绝口。

冰淇淋这款茶衍生食品只是正山堂众多茶产业分支的“冰山一角”。“正山堂立足武夷山茶产业的优势产业要素和金骏眉创始经验,先后与绍兴、黔西南、湘西、广元、恩施等十余茶产区的地方政府、国资品牌进行合资、合作。”正山堂展区负责人赖丽雪介绍,正山堂的茶产业版图已经走出福建省,最远的茶园建在西藏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

正山堂在其他地区探索过程中,创制出“豫风楚韵的信阳红茶”“江南上品的会稽红茶”“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熊猫红茶”“华中屋脊的小神农架野茶”“神秘湘西的古丈红茶”“雪域高原的西藏察隅红茶”“诗酒年华的超然红茶”等具有各地特色红茶产品,创新打造“企业+基地+农户+基层组织”的经营模式,逐步推动了各地合资公司成为各产区的龙头企业,带动了茶农增收、同行提技、产业增效。

在茗茶馆内,新颖的茶饮品吸引许多游客前往一探究竟。

客商在第十七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武夷山茶展馆品茶交流(罗光耀 摄)

市民游客在参展茶企展台中品茶(张行健 摄)

“这次我们带来的闷茶,是将政和白茶冲泡在保温杯中,饮用后杯子依旧可以循环使用,颇受年轻人的喜欢。”福建省政和云根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许益灿介绍。

俄罗斯籍留学生在政和白茶馆“闻香” (朱宇 方诗琦 摄)

步入二楼武夷山世界乌龙茶红茶发源地馆(简称 “双源馆”),九曲溪竹筏造型与大红袍人物形象率先映入眼帘,仿佛即刻开启“乘筏游溪探茶源”的旅程。

“‘双源馆’以‘九曲’为核心概念,以‘一条九曲溪、一个历史脉络、一个传承千年工艺’为骨架,集武夷山水、历史溯源、互动体验于一体,让‘在一馆读懂两大茶类发源前世今生’的愿景落地。”该展馆建设负责人林志城介绍。

展区设置数字人携手现场讲解员共同导览,实时解答观众关于工艺、历史的疑问;演播厅每 10 分钟循环播放专题影片,系统梳理两大茶类发源的史料佐证;还原英式下午茶体验区历史场景……“可拍、可品、可互动”的展馆人气“爆棚”。

展馆收尾部分聚焦“三茶”统筹成效,直观展现武夷山近年来的茶产业发展成果:目前已拥有12项涉茶非遗项目,涵盖技艺、民俗、游艺三大类别;培育117名从国家级到县级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建成20家涉茶非遗体验馆,让古老技艺活在当下;“武夷岩茶”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连续9年位列茶叶类前列,带动12万名从业者扎根产业链,茶产业收入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6%,真正实现“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茶科技:

赋能产业新升级

茶科技是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

“要保证茶的品质就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撑,无论是智慧茶园管理,还是机械化采摘、运输,茶叶的品质由各种数据反馈,茶叶生产更稳定,产品研发更科学。”在山尔堂展位,绿洲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光丞正向客商、茶友介绍公司茶业发展历程。对于当前闽北茶业发展,张光丞认为,必须通过不断发展科技力量,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武夷山市不断推动茶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鼓励龙头企业建立数字化采茶制茶、标准化生产管理等现代茶叶加工体系;积极引进和研发茶含片、茶化妆品、茶洗护用品等茶科技产品,延伸茶叶产业链条;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茶树新品种选育、茶园土壤环境优化等方面的研究,为茶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在茶机械展区,安徽捷迅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带来了全自动茶叶除杂机,引得不少客商前来询问。“我们的机械完全数控,只需要通过电子屏幕操作,配合包装机使用,可以完成茶叶质选、除杂、包装等系列操作。”负责人唐文翼热情地向大家介绍。

茶机械馆里,一台智能除杂机械颇受关注。(郑金富 摄)

漳州西菱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的展区里,两台像矮柜一样的设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台是我们茶叶包装机,集称重、分拣、包装于一体。”公司总经理张少菲介绍,“我们公司每年都带着最新的茶机械参加茶博会,向广大茶商展示最新的研发成果和应用场景。”

一名客商在了解自动包装机(郑金富 摄)

交谈中,张少菲走到另一边,兴致勃勃地说起了公司生产的智能茶叶炭焙机:“炭焙作为武夷岩茶精制工艺的一环,亦是岩茶制作最玄妙之处,针对岩茶这一特点,我们将炭焙机全新升级,温度和时间可以分段设置,仓内热气可以均匀送到每层,茶叶与炭双层分开,更加清洁卫生,也为企业节省不少人工成本。”

大力推广茶园数字化管理、不断更新升级茶机械、引入科技人才、壮大科特派队伍……近年来,南平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聚焦文化赋魂、科技赋能,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全力推进“三茶”统筹发展。

“南平的茶叶历史悠久,在个性化、多元化方面,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展会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华表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茶”统筹重要指示精神,是南平茶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们要以科技为翼,精研茶叶品质,不断提升茶叶健康价值;以文化为魂,深化品牌IP与文化的联动,让品牌更具内涵、声量更广。“相信在科技跟文化的双管驱动下,南平茶产业的规模、品质、品牌、效益将会有更大的提升。”刘仲华说。

来源:闽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