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遍地还是门槛降低?7家机构私银客户超10万的含金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17:38 1

摘要:中国高净值人群在扩容,新富群体持续涌现,7家银行的私银客户数量都超过了10万。但令业界感到困惑的是,高净值人群的自然增速和私银客户增长的脚步有些对不上,客户数量增速跑赢了资产增速,是遍地的富裕群体低调了,还是银行调低了标准门槛?

中国高净值人群在扩容,新富群体持续涌现,7家银行的私银客户数量都超过了10万。但令业界感到困惑的是,高净值人群的自然增速和私银客户增长的脚步有些对不上,客户数量增速跑赢了资产增速,是遍地的富裕群体低调了,还是银行调低了标准门槛?

7家机构私银客户超10万

截至今年6月末,16家上市银行的私银客户总数为165万户。工行、农行、建行、中行、交行、招行这6家机构的私银客户,截至6月末均已超过10万,平安银行则于三季度末首次突破10万户,共同组成了“十万俱乐部”。该俱乐部拿走了今年以来的客户核心增量,新增客户数量占全行业私银客户增量的近7成。

其中,农行(27.9万户)、建行(26.55万户)、中行(21.69万户)、工行(约31.76万户)的私银客户数量都在20万以上,踩线入列的正是平安银行三季度末的10.33万户。

“万户扎堆”难免引发业界的关注与质疑,是真的富人遍地了?还是银行内卷导致的数字泡沫?

门槛不一样,引来“含金量”质疑

如何成为银行的私银客户?

国有大行中,交通银行6月末的私银客户就有10.26万户,门槛为季日均资产600万元。

工商银行按2024年末28.9万户的基数,以及9.9%的官方增速来看,2025年6月末客户数约31.76万户,稳居十万户阵营。其在半年报中明确提出,“围绕科学家需求打造综合服务生态”,这等同于将科创人员的股权、期权纳入了资产认定范畴,相当于把“潜在富人”提前拉入了私行名单。农行、建行、中行的门槛统一为600万元左右,平安银行的认定标准也是600万级。

始终坚守1000万门槛的是招商银行,其截至三季度末客户规模达19.14万户,凭借专业服务稳居高净值人群最青睐的国内银行榜首,客户质量被市场公认为“含金量十足”。

有业界人士指出,银行私银AUM增速低于客户数量增幅,截至6月末12家上市银行私银AUM合计增长10%左右,而客户数增幅超10%。这种“量增价减”的戏码,本质是银行把曾经的“准高净值客户”重新包装,通过扩大资产认定范围增加了数值。

私银客户为何是银行必争的群体?

核心因素是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压力下的转型需求。私行业务是拉动AUM最快的板块,投入成本可接受,只要能凑够客户数,就能撬动收入增长。由此,对私银客户的争夺,更像是一场不计成本的圈地运动。

国有大行靠基数碾压,四家国有大行占据“十万俱乐部”七分之四的席位,管理资产规模均超过了3万亿元,靠的是遍布全国的网点,把各类细分的高净值群体都纳入私行版图。建行上半年新增私银客户3.4万户,这样的速度根本来不及做深度服务,只能以批量运营,把专属财富规划做成了标准化模板。

股份银行更灵活一些。部分股份行将双金客户升级认定,平安银行通过扩大客群覆盖实现6.7%的客户增速,即便AUM增速微降0.5%也在所不惜。招商银行凭借零售基因实现三季度末13.2%的客户增速,证明了自己优质服务的吸引力。

宁波银行异军突起,靠着长三角本地优势和“财富管家+投顾团队”模式深耕,以17.62%的AUM增速证明,不是客户越多越好,而是服务能不能跟上。

新富群体救场?科学家客群撑不起含金量

面对单客资产下滑的困境,银行把希望寄托在“科学家新贵”身上。工商银行在2025年半年报里特意强调“支持科技强国,加快科学家客群服务由点及面推广”,中信银行也加码科创企业服务,依托“云企会”品牌升级服务体系,试图用新兴富裕群体填补含金量缺口。

但现实没那么美好。这些科创板新贵多为80后的高知群体,资产形态以股权和期权为主,看似身价不菲,实则流动性不高。银行把这类资产纳入私行认定,相当于把“纸上富贵”算成了真实金融资产,一旦股权无法兑现,所谓的“私银客户”可能瞬间滑出。

而且,这类客户需要的是股权融资、技术转化等赋能服务,而多数银行还在沿用传统的理财销售模式,根本跟不上需求。

可以说,一些盲目跟风挖掘“科学家客群”的银行,连股权对接平台都没有,只是在宣传册上多加了一行“科创服务”,本质还是换汤不换药的客户收割。

私行业务本该是弱周期、高价值的“压舱石”,现在却被做成了追规模、拼速度的短线生意。部分城商行,比如南京银行将300万元可投资资产客户认定为私银客户,导致行业数据失去了可比性。真正的私银服务,不该是数字游戏,而是价值共鸣,客户质量永远比数量更重要。

来源:观剡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