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九五之尊的皇帝,吃不完的饭菜是如何处理的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7 17:38 1

摘要:有个问题,即便是九五之尊,筵席面前,琳琅满目的佳肴陈列一桌,也免不了吃不完的剩菜,这些御膳房里的“富余”,最后都流向何处?今天就带大家窥一窥,那些看似高高在上的皇帝,他们如何处理“吃不完的饭菜”。

有个问题,即便是九五之尊,筵席面前,琳琅满目的佳肴陈列一桌,也免不了吃不完的剩菜,这些御膳房里的“富余”,最后都流向何处?今天就带大家窥一窥,那些看似高高在上的皇帝,他们如何处理“吃不完的饭菜”。

首要得说的是皇帝用餐的礼制。自唐朝起,“九执一”的御膳制度就已确立:每顿膳食由上百人参与,选料有专人、切配有专人、炊煮有专人,最后上膳更是分了“先御膳、后内膳、再太监尝”的步骤。可想而知,盛宴一摆,良辰美景,多少盘碗盘盏还会打回锅里。这时,就得看“处置方略”了。

赏赐宠臣,是最常见的方式。康熙一回宴请和硕王府,席间剩下两大盆红烧鳝鱼,第二日便被黄太尉抱回邸第。黄太尉回去,满室鱼香,笑称:“陛下手下留情,老臣第尝荣宠。”这手段有两层含义,一是宣示皇恩,高高在上的九五依旧肯将剩菜分给臣子,二是让群臣见到赏赐场面,心下更知“恩威并重”。

可有人要问了:“若只给大臣吃,是不是又滋生浪费?”于是,清朝中后期,御膳房推出“微膳堂”。那是承接吃不完食材和剩饭的一处小厨房,主厨会将隔夜的稀粥调入山药粉、糯米粉,做成“膳后软饼”;或把剩鸭架重新炖制,添加枸杞、党参,出锅后色泽红润,成为官员进补的下等药膳。看似简单,实则将宴席繁复的用料再提档次,也算变废为宝。

此外,还有直接“下放基层”的做法。雍正曾下旨:“宫中凡剩珍果肉类,一律分送边关重臣与禁军将士,以谢军功。”于是,挑夫挑着竹篓,半夜从南城门出发,直奔八旗兵营。营房里的年青猎户看到挑夫归来,便打着手电喊:“来了!吃当日御膳剩下的羊肉串!”虽说不是最新鲜,但大家都明白,这是天子一片心意。

更少有人知的是,偶尔皇帝也会动脑筋,把剩菜送到寺庙。乾隆四十二年春,宫中祭祀行大礼,请僧侣上供素食,结果吃不完的青豆糕、清炒莴笋被打包送至静福寺。僧侣们看到御膳房化缘的盒箪,叹一句:“大清节俭,饶是佛门也要自惭形秽。”这也让寺院与朝廷的关系更亲密,达成一种双方互惠的微妙格局。

说完赈济和宗教用途,不得不提“驯犬饲马”。早在宋代,御膳房就设有“兽膳所”,专门处理剩下的骨头、碎肉——厨子会将猪骨剁成小块,与青菜同炖,做成“御膳犬饮汤”;或把鸡鸭内脏卤至微焦,喂给皇宫裡的座骑。马儿吃过后,蹄子更有劲,犬吠更精神,这种“用剩食补生力”的方式,既减少浪费,也提升护卫作用。

有人疑惑:“这些办法,是不是每位皇帝都在用?”答案并非如此。宋徽宗以礼仪见长,可惜寡于财政,就曾发生御膳房余饭堆积成山,腐臭四溢的丑闻。徽宗惊闻后,怒斥御膳监:“朕岂嗜血蒸骨之饲兽?速即施行分发办法,勿使美馔烂损!”于是,立刻沿用了前朝旧例,把剩饭装进陶罐,送去边郡士兵,用以与胡人换取战马。可见,每当朝政清明,皇帝对资源益发珍惜;而当朝廷腐败,这些制度才容易形同虚设。

那么,普通百姓与宫中剩菜有交集吗?有的朝代还真流行“金粟贱售”。明朝晚期,万历疲于内政,一度允许民间米商向朝廷购入剩余大米,价格仅为常价三成。这批“废米”经过烘干、筛选后,流入市面,成了穷人最便宜的口粮。不过,也正因此被奸商掺杂滥卖,市场上出现“杂质多于真米”的怪状,最终被朱元璋的后代皇帝明神宗勒令停办。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少有人知的“密秘”——御廨漕粮。每当南方水旱轮作,漕运迟误,御膳房的米面便会堆积如山。为防霉变,高官吏员就会命人将这些粮食转运至京畿近郊,租给乡民晾晒,待收获后再由朝廷回购。如此一来,吃不完的粮,也成为朝廷调控市场、稳定物价的手段。可见,皇权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张复杂的供销网络。

说到这里,不禁要思考:当今社会,我们在吃不完的食品前,可以从古人哪里学到节俭与智慧?古代皇帝设立那些“御膳余流”之法,不仅在于减少浪费,更在于维系君臣关系、安抚边疆、稳定市场乃至调和宗教——每一份剩饭,都可能成就一笔无形的政治资本。

拂晓将至,夜里的御膳房已空无一人,只剩几盏油灯微微闪烁。厨子们合上门扉,挑着茶粥和骨头踏上归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肩扛的,是皇权尊严,也是千家万户口中的温饱希望。吃不完的饭菜,终究并非简单的“剩余”,而是一段段隐秘的帝国历程。

信息来源: [1] 《清实录·雍正朝》 [2] 《明史·饮食志》 [3] 《宋会要辑稿·礼志》

来源:老强音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