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宋以后的禁军都有哪些,你知道多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7 17:38 1

摘要:从隋朝的六府卫到清朝的御前侍卫,这条几百年的禁军发展之路,究竟藏着怎样的权力暗涌?古人说,禁卫军是皇权的贴身刀把子,也是朝廷能否稳固的试金石。可你知道吗?隋炀帝大兴土木时,虽把原本六府卫扩编到十六府卫,却没料到这套禁军体系正一步步把皇权和地方兵权撕扯开来。

从隋朝的六府卫到清朝的御前侍卫,这条几百年的禁军发展之路,究竟藏着怎样的权力暗涌?古人说,禁卫军是皇权的贴身刀把子,也是朝廷能否稳固的试金石。可你知道吗?隋炀帝大兴土木时,虽把原本六府卫扩编到十六府卫,却没料到这套禁军体系正一步步把皇权和地方兵权撕扯开来。

隋文帝初定天下,就确立了六府卫,统领着分布在京畿各处的府兵。可当天下太平,府兵疲于戍守,朝廷就把他们集中到卫府管辖下,逐渐形成皇宫禁军的雏形。“隋炀帝登基之后,大手笔扩军,两府变十六府卫,人数一度扩充到三万多人”,史书如是记载。可卫府的膨胀,也让那些原本只听地方节度使的兵士,多了份替皇帝卖命的“职业荣誉”。而此时,边陲动荡、赋敛沉重,十六府卫不过是高墙深院里的一道应急力量。

到了唐朝,南衙、北衙两大禁军体系成形。唐太宗时期,北衙军中最先设立了百人骑射营,专门负责皇城巡逻和快速机动;武则天时,一举把这支队伍扩充到千骑;中宗又增至万骑。有人说,“百骑骑如猛虎,千骑疾若流风,万骑扬尘如惊雷”,可这仅仅是北衙十六卫的开始。玄宗一朝,北衙军实行四支分置,号称北门四军;而后又合并又分割,终于演变成了北衙十军,首推神策军。这支以侦察先遣、情报打击为主的部队,常年伴左右,号令一出,天下震动。有人问,神策军凭什么能独揽机密?原因之一,是他们由皇帝亲点统领,直属枢密院,且禁止外人干预,一旦林则徐等大臣想挪用禁军,往往被一道圣旨打回。

五代十国兵戈不断,赵匡胤手握殿前司大权,黄袍加身。从此宋朝禁军执行“分权制衡”大计。枢密院掌政令,三衙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步军司各司其职,却互相制衡。赵匡胤深知,谁要是一支军队开了先例,未来就有可能再黄袍加身。这一制度确立后,宋朝禁军虽有十余万兵力,但从来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可正因如此,宋朝也因禁军战斗力不足而频频失利。靖康之难,就是因为皇帝过于倚重女真兵,不信殿前司、步军司,结果盔甲金戈弃之如泥。

元朝改称宿卫军,下分薛怯军与侍卫亲军两路精锐。薛怯军的统领皆成吉思汗、忽必烈的功臣,立下汗马功劳,号称“八骏雷霆”,可到后期吃皇位安逸的东风,军纪松弛,作战能耐直线下跌。忽必烈才不得不重整旗鼓,把侍卫亲军放到枢密院麾下,由都指挥使总领,确保禁军不再自成一股“割据势力”。传说有一次,下级侍卫无意违令,竟被直接发配蒙古高原,白旄寒露之下,算是给那些想染指禁军大权的人敲响了警钟。

明朝的禁军更是大手笔: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合计近二十万之众;再加上上直二十六卫,锦衣卫、东厂、西厂、内阁殿掖委员无不汇聚于此。五军营是明朝最核心的一部分,鼎盛时期兵力近十五万,曾在靖难之役和北伐中立下汗马功劳。可也正是锦衣卫与东厂、西厂的相互倾轧,让许多大臣有苦说不出。有人记得,一位锦衣卫头目突然找到都察院都御史,“都御史,这使臣要奏折严查某官擅改兵粮折”,结果不到三日,锦衣卫又将他带去问话,逼得那位都御史咬破手指,写下血书:“臣无二心,惟保蒋唐太祖江山社稷。”可惜,这血书没能换来半点宽恕,这才让人看清,在明朝,禁军与特务机构的边界,往往比刀刃还要锋利。

清朝登场后,三层禁卫结构更见精细。最内层是御前侍卫,随侍皇帝左右,掌管贴身护卫与仪仗;中层是九门提督指挥的京城步军,负责都城内外的日常防卫;外层则是诸如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等驻防队伍,承担北京市区外围的拱卫职责。乾隆三十年,一场大阅兵,在午门前展开。乾隆帝看着御前侍卫踏雪无痕、歼敌如神,笑问身旁大臣:“此番阵仗,可堪外夷一试?”那位满洲公公应声:“臣以为,若敌人如此大举南下,我皇上还是应倚重八旗、汉军和京营三合之势。”可见,即便是最贴身的御前侍卫,也只是整个禁军生态的一环。

从隋唐六府卫一路至清末御前侍卫,禁军编制不断翻新,背后折射的是历朝皇权与军权的博弈:谁能掌握贴身刀把子,谁就更接近权力的心脏。而如今,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禁要问:一支支贴身精锐,到底是守护江山社稷的钢铁长城,还是皇权更替中最危险的一把双刃剑? 信息来源:[《资治通鉴》];参考资料:[《明史·兵志》];参考资料:[《大清会典》]

来源:老强音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