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前看到过网上文章援引《冯玉祥自传》中关于蒙古族人口的描述:““谈到人口,蒙古本有一千二百万人。在满清长期统治之后,今已减少至五十万人。”在满清之前是明末时期,那么那时候的内外蒙古真的有1200万人口吗?
之前看到过网上文章援引《冯玉祥自传》中关于蒙古族人口的描述:““谈到人口,蒙古本有一千二百万人。在满清长期统治之后,今已减少至五十万人。”在满清之前是明末时期,那么那时候的内外蒙古真的有1200万人口吗?
根据现有的学术研究来看,这个数字很可能被严重高估了。历史人口学研究普遍认为,明末蒙古族的人口规模远未达到此数。
冯玉祥
首先谈一下冯玉祥提及蒙古族人口变化的背景,冯玉祥曾在1926年考察外蒙,期间与不少当地人进行了交流,当时的外蒙刚宣布从中华民国中“独立”出来建国,对于中国政府的印象并不太好,认为是中国政府的“喇嘛教”政策造成了蒙古地区人口的大幅衰减。
冯玉祥考察外蒙
因为在清朝统治蒙古地区后,“利用喇嘛教(藏传佛教)以统治蒙古人民,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须当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须当喇嘛;仅有一人可为娶妻生子的平民……同时男女卫生都不讲究,染上淋病、梅毒以后,惟有听其自然……据说目前检查结果,蒙古青年十七岁至二十五岁者百分之八十五都患有花柳病;二十五岁以上者,所占百分比自然更大了。这种现象是太可怕了,若任其继续存在,马上就会有灭绝种族的危险!”——《冯玉祥自传》
喇嘛教
因此,当地蒙古人把这一点也作为他们脱离中国而独立的理由:“你看,中国政府就这样防制我们,使我们即要灭种,使我们民族无法生存,你看我们怎么还能和你们在一起?”
对此冯玉祥回答到:“你这是什么话?这明明是满清政府防制你们的,怎么说是中国政府?我们中国内部的人民,不是和你们受满清政府同样的压迫和虐害的吗?”
草原生态环境注定了地广人稀
从整个历史上来看,在近现代工业发展起来之前,每个草原地区承载人口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根据现代人类学家的对游牧社会的研究,维持一个五口之家的游牧家庭的生活至少需要300-400头羊,而养一头羊需要20亩草地。也就是说一个牧民家庭至少需要6000-8000亩草地才能维持生计。而在长城以内的农耕区域,10来亩地即可养活一个五口之家。所以在两汉时期,匈奴强盛的时候面积与汉地只多不少,但人口最多也没超过200万,而汉地则达到了6000多万人口,汉代第一汉奸中行说所说的:“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就是对匈奴人口与汉地相比的形象对比。
汉匈对峙
在后世的鲜卑、柔然、突厥、回鹘、黠戛斯以及契丹统治下的蒙古草原,人口也是在百万左右徘徊,“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突厥,号称控弦百万,实际上也夸张了,应该是算上了西域诸国,青海吐谷浑以及大量隋末逃亡突厥躲避战乱的中原人。辽朝人口峰值虽说达到了900万,但绝大部分人口是幽云十六州的汉人和东北地区的渤海人。
辽朝版图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时的人口,学者们估算差异巨大,其数字从50万到250万不等。如美国学者梅天穆估算蒙古帝国的人口可能接近95万,最高可能达到100万。又据马丁(H,D.Martin)则估计,蒙古人在攻金前夕拥有一支约13.8万人的军队。梅天穆采用七分之一或者十分之一的征兵比例,将蒙古帝国前期人口的范围定为96.6万至138万。元朝时期美国人口虽然大量增长,但基本也是迁到内地的蒙古人口增长较多,并形成了不少留存至今的蒙古族聚居区。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等到元末明初蒙古人被逐回蒙古草原后,生活方式逐渐又回到游牧状态,人口增长速度又停滞下来,据《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发表的《蒙古族历史人口初探(17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所载,到了冯玉祥所说的清初,蒙古族人口在清朝初期约217万,比明末人口稍有回升,估计明末蒙古族人口约为190万。
而清朝两百多年的削弱蒙古族力量的政策确实让蒙古族人口持续下降,到了清末降至约172万人,加上辛亥革命之后外蒙闹独立,使得内外蒙古族“分了家”,内蒙的蒙古族人口约118万,外蒙约54万,这也许就是冯玉祥所称的经过清朝统治后的蒙古族人口“今已减少至五十万人”的由来吧。
清朝末年的蒙古家庭照片
所以说,明末蒙古地区人口又“1200多万”是进行了夸大了的,因为当时的地理环境条件和社会发展程度是蒙古草原无法承载那么多的人口,很可能混淆了 "蒙古族人口" 与 "所有蒙古语族裔人口" 的概念。
来源:尤里的爸爸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