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跳船炸敌封侯爵,陆仲亨:救命恩人朱元璋为何痛下杀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17:32 1

摘要:提起明朝开国功臣,人们多半会想到徐达、常遇春,却很少有人记得陆仲亨——这个从草丛里被朱元璋捡走的孤儿,凭一身战功封爵拜侯,成了帝王最信任的“腹心股肱”,最终却卷入胡惟庸案,被亲封的皇帝下令诛杀,连免死铁券都成了废纸一张。他的一生,是元末明初最传奇的逆袭,也是皇

提起明朝开国功臣,人们多半会想到徐达、常遇春,却很少有人记得陆仲亨——这个从草丛里被朱元璋捡走的孤儿,凭一身战功封爵拜侯,成了帝王最信任的“腹心股肱”,最终却卷入胡惟庸案,被亲封的皇帝下令诛杀,连免死铁券都成了废纸一张。他的一生,是元末明初最传奇的逆袭,也是皇权清算下最悲凉的注脚,藏着功臣与帝王之间最残酷的游戏规则,每一个转折都藏着让人唏嘘的故事。

元末年,濠州(今安徽凤阳)的荒野上,17岁的陆仲亨蜷缩在齐腰深的草丛里,怀里紧紧抱着一升刚从被烧毁的家里抢出来的麦子,麦壳混着脸上的泥土,汗水一浸,又痒又疼。前一天,兵匪洗劫了整个村子,父母为了护着他,被乱刀砍死在院门口,他拼了命才逃出来,躲在草丛里不敢出声,饿了就抓一把生麦子往嘴里塞,嚼得腮帮子发酸。就在他快要撑不住昏过去时,一个穿着粗布起义军服饰的身影停在草丛边,手里握着一把长枪,声音洪亮:“小子,躲在这里做什么?跟我走吗?有饭吃,能报仇。” 说话的人正是朱元璋,彼时刚在濠州起兵不久,正带着队伍回乡招兵买马。陆仲亨猛地抬头,眼里满是绝望后的光亮,望着眼前这个眼神锐利却带着几分温和的人,他咽了口唾沫,只说了一个字:“走!” 谁也没想到,这句简单的应答,不仅让他捡回了一条命,更让他从一个丧家之犬,一步步变成了开国功臣。

从此,陆仲亨成了朱元璋身边最亲近的“小跟班”,白天跟着队伍行军,晚上就睡在朱元璋帐篷外的角落,像个小护卫。他年纪虽小,却天生是块打仗的料,胆识过人还不怕死,每次作战都像打了鸡血,握着一把短刀就往敌阵里冲,好几次都杀得浑身是血,却还笑着往朱元璋身边凑。攻打姑熟时,城门久攻不下,朱元璋正急得跺脚,陆仲亨突然拽住一个老兵的衣角,借着梯子爬上城墙,一刀砍倒了守城的元兵,硬生生在城墙上撕开一个口子,喊着“冲啊”就杀了进去,后面的士兵跟着他一拥而上,没多久就拿下了城池。朱元璋站在城下看得清清楚楚,当即拍着大腿叫好:“这小子,真是我的虎将!” 从那以后,朱元璋走到哪儿都带着他,手把手教他带兵打仗,教他识文断字,还常对身边的将领说:“仲亨是我初起时的腹心股肱,没他不行!” 这份知遇之恩,成了陆仲亨拼命杀敌的动力,他心里暗暗发誓,这辈子都要跟着朱元璋,绝不背叛。

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的十几年里,陆仲亨的战功越来越多。攻打建康时,他带着一队骑兵夜袭敌营,趁着夜色杀了元军一个措手不及,缴获了几十匹战马和大量粮草;京口之战,他身中两箭,却硬是咬着牙坚持到战役结束,直到朱元璋派人把他抬下战场,才肯包扎伤口;最惊心动魄的是鄱阳湖大战,陈友谅的战船又高又大,像一座座移动的堡垒,明军的小船根本不是对手。陆仲亨看着战友们一个个倒下,急红了眼,亲自驾着一艘装满火药的小船,冒着箭雨直冲陈友谅的旗舰,快靠近时,他大喊一声“点火”,自己纵身跳进水里,借着水流游回明军阵营。一声巨响后,陈友谅的旗舰燃起大火,敌军阵型瞬间大乱,朱元璋趁机下令进攻,最终大败陈友谅。战后,朱元璋握着陆仲亨湿漉漉的手,眼眶都红了:“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对得起你死去的父母?” 陆仲亨只是嘿嘿一笑:“只要能帮大帅打胜仗,我死都愿意。”

明朝建立后,陆仲亨的战功被一一兑现。洪武三年(1370年),34岁的他被封为吉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世袭罔替,还拿到了无数功臣梦寐以求的免死铁券。那铁券是用丹砂刻的,上面写着“除谋逆不宥,其余死罪免二死,子免一死”,朱元璋亲自把铁券交到他手里,拍着他的肩膀说:“这是你应得的,好好守住这份荣耀,替我守护好朱家天下。” 为了等他西征凯旋,朱元璋还特意推迟了授封大典,这份荣宠在开国功臣里实属罕见。之后,他奉命坐镇成都,当地蛮族叛乱,他带着军队深入深山,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硬生生平定了叛乱,让百姓重新过上了安稳日子;出守代县雁门关时,他亲自巡防边境,寒冬腊月里也坚持站在城楼上,冻得手脚开裂,终于抓住了屡次侵扰边境的寇贼,让边境安宁了好几年;率军南征广东时,他连克英德、肇庆,元将何真拒不投降,他就围着城池坚守不出,切断粮草供应,最后何真走投无路,只能开城投降。凭着这些赫赫战功,陆仲亨从一无所有的孤儿,彻底逆袭成了权倾一方的开国侯爵。更难得的是,朱元璋还与他结为亲家,将第五个女儿汝宁公主嫁给了他的儿子陆贤,授驸马都尉,两家亲上加亲,吉安侯府一时门庭若市,风光无两。

可位高权重的日子没过多久,陆仲亨就开始迷失在富贵乡里。他忘了自己曾是靠一升麦子活命的孤儿,渐渐变得骄奢跋扈。一次,他从外地办事回来,嫌自己的马车不够气派,就擅自征用了官府的驿车。那驿车本是用来传递公文、接送官员的,私人使用是严重的违规之举,消息很快传到了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当即召他进宫,指着他的鼻子怒斥:“你忘了当年在草丛里吃生麦子的日子了吗?现在封侯拜相,还不知满足,卖儿卖女也填不满你的贪欲!” 陆仲亨吓得跪在地上连连磕头,可朱元璋还是怒气难消,当即下令削去他的侯爵,降为指挥使。后来还是因为他守边有功,朱元璋念及旧情,才恢复了他的爵位。可这次教训并没有让陆仲亨收敛,不久后,他又因为征召军队迟到,被朱元璋没收了部分田产。朱元璋一次次宽恕他,既有念及旧情的成分,也有敲打警告的意味,但陆仲亨却没读懂帝王的心思,反而因为屡次受罚,心生惶恐,总觉得朱元璋要对自己下手,开始四处寻求“自保”之路。

他把目光投向了当时权倾朝野的宰相胡惟庸。胡惟庸是淮西同乡,和陆仲亨算是老相识,而且同样深得朱元璋信任,手握重权。陆仲亨主动找上门,带着厚重的礼品,想跟胡惟庸攀附关系。胡惟庸本就想拉拢功臣壮大自己的势力,见陆仲亨主动来投,自然欣然接受。两人来往渐渐密切,经常私下聚会,陆仲亨把自己的惶恐一五一十地告诉胡惟庸,胡惟庸一边安慰他,一边暗示他:“现在朝中能护着咱们的,只有我,跟着我,保你无事。” 陆仲亨信以为真,从此对胡惟庸言听计从,却没料到,这一步棋,彻底把他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以“谋不轨”为由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此案牵连甚广,一直持续了十年。起初,陆仲亨并没有被牵连其中,朱元璋或许还念着当年的情分,想给他留一条活路。但朱元璋对功臣的猜忌之心早已生根发芽,一场更大的清算正在酝酿。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转折点来了。陆仲亨家中一个名叫封帖木的蒙古家奴,因为犯了错怕被惩罚,突然向朝廷揭发,声称陆仲亨、费聚、唐胜宗等人曾与胡惟庸通谋反叛,还说陆仲亨曾收到胡惟庸赠送的兵器,准备里应外合。这一举报,正好击中了朱元璋的要害。此时的朱元璋,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招兵买马的起义军首领,而是一心想巩固皇权的帝王,他担心开国功臣功高震主,威胁朱家天下,正愁没有借口彻底清除异己。陆仲亨的“谋反”罪名,不管真假,都成了最好的理由。朱元璋下令将陆仲亨逮捕入狱,面对审讯,陆仲亨百口莫辩。他承认自己和胡惟庸来往密切,也收过礼物,但绝口否认谋反。可在皇权面前,真相早已不重要。狱卒把他当年视若珍宝的免死铁券抬到他面前,那枚曾经象征着无上荣宠的铁券,此刻布满了灰尘,上面的“免死”二字显得格外讽刺。陆仲亨抱着铁券,哭得像个孩子:“陛下,臣没有谋反,臣对陛下忠心耿耿啊!”

朱元璋看着堂下这个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同乡、亲家,想起了当年草丛里的相遇,想起了并肩作战的岁月,想起了他身中两箭仍坚持作战的模样,或许有过片刻的犹豫。但当他想到朱家天下的稳固,想到自己死后子孙可能面临的威胁,那份犹豫很快就被决绝取代。最终,他还是下了诛杀令。这一年,陆仲亨54岁,被夷三族,吉安侯府血流成河,曾经的荣华富贵,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临刑前,陆仲亨望着皇宫的方向,喃喃自语:“大帅,我终究还是错信了你……” 声音里满是绝望和不甘。

五年后,陆仲亨被平反,追封为镇国将军,但这迟来的平反,早已换不回他的性命,也洗不掉他身上的“谋反”污名。陆仲亨的悲剧,从来不是因为他真的谋反,而是因为他生在了一个皇权至上的时代,成了朱元璋巩固统治的牺牲品。他从草丛里被朱元璋拯救,又在宫殿里被朱元璋诛杀,一生都被命运和皇权牢牢捆绑。

来源:云逸音说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