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地村名由来里读出的湖北石首市、洪湖市、监利县历史往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17:32 1

摘要:村子坐落在桃花山山脉的山麓,山口有个水库,山间流水出口就是伯牙口,村子因此得名。想想真是奇妙,春秋时期两位知音相遇的传说,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成了一个村庄的名字,世代相传。

在湖北的江汉平原上,散落着许多看似普通的村庄。它们的名字或许不起眼,但若细细琢磨,却能发现里头藏着的历史脉络、人文精神和土地记忆。

✍️石首:江水与山埠的千年对话

石首的地名,总离不开长江的影子。这条奔流不息的大江,不仅塑造了这里的山川地貌,也浸润了聚落的兴衰记忆。

先说调关镇的伯牙口村。这个村名背后,藏着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村子坐落在桃花山山脉的山麓,山口有个水库,山间流水出口就是伯牙口,村子因此得名。想想真是奇妙,春秋时期两位知音相遇的传说,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成了一个村庄的名字,世代相传。

如今的伯牙口村,依然保持着那份古朴与雅致。村里有千亩竹林,郁郁葱葱,临风婆娑。春天来时,桃花、梨花、油菜花次第开放,满山遍野,仿佛彩霞飘落。

伯牙口村由原伯牙口、高家岭等4村合并而成。村民们种植水蜜桃、经营竹林,还发展了精养鱼池。他们可能不会天天弹琴论曲,但“知音”二字蕴含的理解与共鸣,却早已融入当地的人文血脉。

离伯牙口不远的石头埠,又是另一番气象。这地方现在也叫周家码头、赵家台子。说起来很有意思,这座小山埠不过是高约六米的土丘,形似倒扣的船底,却因古代长江东下旅人商贾在此泊舟停航,得名“石头埠”。

更让人惊奇的是,这地方明明没有石头,却以“石”为名,其中的缘由现已无从考证。

宋理宗宝庆年间(1225—1227年),周氏一族在这里聚族而居,此地便多了“周家码头”的称谓。到了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天水郡赵氏一支又择居于此,于是这里又有了“赵家台子”的叫法。

一个地点,三个名称,叠压着不同时代的印记。从自然地理的“石头埠”,到标志氏族拓荒的“周家码头”,再到标识新族群的“赵家台子”,它就像一页页掀开的史书,记录着长江航道北移、洲滩淤积成陆的过程。

✍️洪湖:水泽之间的生存智慧

洪湖的地名,总是与水息息相关。这里的人们依水而居,靠水吃水,也在与水的博弈中展现了坚韧与智慧。

螺山镇的名称由来就很有意思。它最初叫“落山”,传说秦始皇用赶山鞭赶山填海,不小心在这里掉落了一座山,所以叫“落山”。这山形状也奇特,像一颗卧伏江滩的青螺,所以民间也叫它“螺山”。

真正让“螺山”之名定型的,是清乾隆十五年(1760年)乾隆皇帝南巡至此,题诗中有“青螺秀出护江堤”之句。御笔亲题,让“螺山”之名广泛传播,并沿用至今。

从“落山”到“螺山”,既有民间想象的生动,又有官方文化的确认。老百姓用传说解释自然,帝王用诗文点缀江山,而地名最终选择了最能体现地理特征的称呼——“螺”。这种命名过程,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艺术想象。

洪湖龙口镇三红村的前村,因紧邻长江,得名“河沿上”。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村民在江堤种了一片杏树,花开时节,相伴绿色杨柳,景色美丽,故改名“杏花村”。

有诗为证:“韶华满眼杏花村,二月春风入酒樽。玉印光生堂对彩,琼楼宴赏客盈门”——这是嘉庆二十五年嘉鱼县候补知县周大均为杏花村同窗好友张羽廷的祖母80大寿所献的七绝。

这个名字充满诗意,但村民们并非只知风花雪月。据《荆州日报》记载,民国初年,村中聚集了“三十六条扁担”(码头工人),他们身怀武艺,曾击退前来挑衅的江湖势力。

村中长年设有武馆,秉承“授人以武,强人之事;伸张正义,打抱不平”的宗旨。

后因长江水患,堤外杏树不复存在,村名恢复为“河沿上”。但从“杏花村”到“河沿上”,变的只是称谓,不变的是村民们既懂得创造美,又勇于捍卫家园的品格。

瞿家湾的故事更加厚重。这个地方最初叫“张家铺”,北宋初期常有“九雁十八鸭”游弋于蒿草丛中。明朝弘治九年,“水乡泽国”始建村落,因常使用台铳打猎,得名“打铳湾”。清末才更名为“瞿家湾”,成为湖广一带的中心集镇。

“因族成村,因商兴镇”,是瞿家湾发展的真实写照。至清朝末年,瞿氏家族在瞿宏亮等人带领下,经营百货、粮食、药材等多种生意,带动当地成为湖广一带的中心集镇。

富起来的瞿宏亮不骄不躁,“勤劳节俭,树德守法,数十年如一日,阖家如一心”,为后世子孙树立了标杆。

1930年代,瞿家湾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首府,贺龙、周逸群等在此领导革命。 “打铳湾”的狩猎精神,似乎也融入了后来的革命斗争中——洪湖游击队的“敌来我飞,敌去我归”战术,与狩猎的智慧一脉相承。

✍️监利:盐利与革命的红色烙印

监利的地名,既有古代国家经济的投影,也有近代革命烽火的烙印。

“监利”这个地名,直接源于古代的官方经济行为。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于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在此设县。因此地“土卑沃、广陂泽”(土地低平肥沃,湖泽广阔),而且县境西北曾产盐,

于是“令官督办”,以“监收鱼盐之利”。县名“监利”便由此而来。

这个名字不同于多数寄托美好愿望的地名,它直接表明了此地在中国古代经济版图中的重要职能——国家盐业管理的节点。直到今天,监利境内仍有“分盐镇”这样的地名,延续着这段关于“盐”的历史记忆。

监利周老嘴镇则承载着红色的记忆。这里曾是湘鄂西苏区的政治中心,为当时中国革命的三大根据地之一。镇上的“周老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是一座清代砖木结构的建筑,内有贺龙、周逸群的旧居,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的旧址。

走在周老嘴镇上,一条长千余米的街巷,各种纪念铭牌依次镌刻。这是一条红色的历史街巷,有参观者留言:“48个旧址,48盏灯火,是先辈们的精神之光。”周老嘴,这个小小的偏远水乡,因此而扬名于史。

监利柘木乡的赖家村,则保留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两株六百多年的重阳树下,四位平均65岁的农民歌手以原生态的清唱,哼唱着“秧田号子”《啰啰咚》。

这支原生态的《啰啰咚》,是监利一带流传的乡土民歌,深受老一代人的喜爱。近年来,一些专业人士挖掘整理,2008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农民歌手组成的乡土乐队到各地演出,还上了省市电视台。乡土小调,农民演唱,原生态表演,成为守望乡土文化的保留节目。

在赖家村,还有位叫赖晓平的热心人,二十多年来潜心收集当地文物。他以主题收藏,广收各类匾牌、服饰、雕像、木刻、图书等,在自家的楼房,辟有一层用来收藏,取名为“农家博物馆”。

一些藏品,因文物价值高,被省市博物馆和武汉有关院校借去做课题研究。

或许,这劳动之歌、乡村小调,源于生活的热情抒发;或许,为了留下先辈人的情感记忆,寄意乡愁,感念物事,让水乡文化得以流传。

✍️村名背后的精神密码

这些看似普通的村名,其实都是历史的活化石,藏着当地人的精神密码。

一是适应当地环境的智慧。无论是石头埠的码头功能,还是监利的盐业管理,都体现了人们依据自然条件谋求生存发展的智慧。

二是珍视家族传承的观念。像“周家码头”“瞿家湾”这样的地名,直接以家族姓氏命名,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血脉传承的文化传统。

三是不畏艰难的开拓精神。面对长江水患,洪湖百姓筑堤围垸;身处乱世,他们习武自保。这种精神在革命年代更是升华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洪湖精神。

四是向往美好生活的信念。从“绣林”的锦绣盛景,到“杏花村”的田园诗意,再到“三盘棋”的善有善报,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的伯牙口村,已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省级生态村、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称号。被纳入石首市旅游总体规划,定位为养生度假乡村旅游组团。

而瞿家湾也擦亮“红”“绿”两张名片,文旅农旅融合,数字智能齐飞,引来全国各地的游客,访老街、逛田园、住农家。

月池村一位退休教师创作的小诗,生动描绘了今天的水乡生活:“彩画上墙耀眼窗,小船流水绕村庄。桥头燕子满天舞,树下黄花遍地香。”细细品读,别有意味:水乡耕读人家,燕子古树黄花,微风轻轻摇曳,人们怡然自得。

来源:小罗音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