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个词叫:广泛性焦虑(总在担心 “万一”?你可能不是 “想太多”,而是被 GAD 找上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7 17:28 1

摘要:哪怕知道 “大概率不会发生”,但还是控制不住地焦虑,甚至因此失眠、心慌。

心理直通车

“今天工作出错了,年底我会不会被领导末位淘汰?”

“孩子今天自己出门玩,会不会出现意外?”

“公司效益不好,万一裁员我失业了怎么办?”

你会被类似的念头缠绕吗?

哪怕知道 “大概率不会发生”,但还是控制不住地焦虑,甚至因此失眠、心慌。

先别怪自己总是胡思乱想,从心理学视角看,你或许正在经历广泛性焦虑障碍(GAD) 的困扰。

今天我们来好好聊聊,这种藏在 “日常担忧” 里的心理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

一、什么是广泛性焦虑障碍

在心理学上,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是指对多种生活事件持续 6 个月以上的过度、难以控制的担忧。

怎么判断自己的 “担心” 是否过度呢?

1. 担忧的 “广度”:什么都怕

普通焦虑,一般只针对具体事情,比如 “考试前的担心”“面试前怕发挥不好”,事情结束后,焦虑也就消失了。

但 GAD 的担忧是 “无差别” 的 —— 工作、家庭、健康、金钱,甚至连 “明天会不会下雨”“出门会不会堵车” 这种小事,都能成为焦虑的导火索。

2. 担忧的 “强度”: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绪

正常的担忧是,自己的理性能够说服自己的,比如 “虽然怕堵车,但提前出门就好”。

但 GAD 的担忧是 “失控的”—— 你心里知道 “担心没用”,却还是忍不住反复想,甚至越克制越焦虑。

3. 不只是心理难受,身体也会有“预警”

GAD 不只是 “心理上的焦虑”,还会引发明显的身体反应,比如:

情绪上:易怒、烦躁,一点小事就想发脾气;

生理上:失眠(入睡难、容易醒)、心慌、胸闷、头痛,甚至出现手抖、出汗、肌肉紧张(比如不自觉地攥紧拳头、肩膀僵硬);

认知上: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总觉得 “脑子很乱”。

如果你同时符合 “担忧持续 6 个月以上”“难以控制”“伴随身体反应” 这几个特点,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帮助 —— 这不是 “脆弱”,而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二、为什么会出现GAD?

1. 大脑里的 “焦虑开关” 过于敏感

从神经心理学角度看,GAD 患者的大脑,负责处理 “危险信号” 的杏仁核比较活跃。

对一般人来说,可能只是一点小事,但GAD就会立刻触发 “警报”,让人产生强烈的焦虑感。

2. 习惯 “灾难化思维”

GAD 患者往往有一套固定的 “负面思维模式”,最典型的就是 “灾难化思维”—— 把小概率的负面事件,放大成 “一定会发生的灾难”。如何克服灾难化思维,请看这篇文章:

心理学有个词叫:灾难化思维(你之所以焦虑,很可能并不是现在的处境有多糟糕,而是因为你的灾难化思维)

3. 长期的压力或 “不安的过往”

很多 GAD 患者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没有安全感的环境。

他们童年时可能父母经常吵架、家庭经济不稳定,或者曾经历过突发的创伤事件(如亲人离世、事故)。

这些经历会让人形成 “外界是危险的,我无法控制” 的认知,长大后遇到一些变动,就会本能地 “过度担忧”,试图通过 “提前想最坏的结果” 来应对 “失控感”和自我保护。

三、如何应对焦虑?

1.用 “现实检验” 打破 “灾难化思维”

GAD 的核心是 “把小概率事件当成必然”,所以我们可以用 “现实检验” 来反驳这种不合理的想法。你可以把这 3 个问题写在纸上,然后自己逐个回答出来:

•过去发生过类似这样的事吗?(如果是概率很低的事情,就没有必要担心);

•即使发生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如果真的发生了最坏的结果,我能怎么应对?

通过这 3 个问题,你会发现:很多 “担忧” ,其实根本没你想的那么可怕。

3. 用 “身体放松” 缓解焦虑

当 GAD 引发心慌、肌肉紧张时,单纯 “说服自己别焦虑” 是没用的,这时可以通过 “身体放松” 来给大脑 “降温”。推荐一个简单的 “478 呼吸法”:

用鼻子慢慢吸气 4 秒,感受空气进入胸腔;

屏住呼吸 7 秒,让身体充分吸收氧气;

用嘴巴慢慢呼气 8 秒,感受身体的紧张感随着呼气排出。

重复 3-5 次,你会发现:身体放松了,焦虑的念头也会跟着消失了。这是因为身体的放松信号会传递给大脑,告诉它 “你是安全的”。

四、写在最后

很多人被 GAD 困扰时,可能不敢说出口,觉得自己的担忧很荒谬,怕别人觉得自己没事找事,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

但其实,GAD 就像 “心理上的过敏反应”,它也不可怕 —— 只要你愿意正视它,寻求帮助,就一定能慢慢好起来。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来源:爆头阁vq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