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17日(星期一)10:00,省政府新闻办举行贵州省“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集智,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肖震,省住房城乡建设…
2025年11月17日(星期一)10:00,省政府新闻办举行贵州省“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集智,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肖震,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叶栋槺,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副领队刘正跃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以下为图文实录。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贵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也是省直部门系列发布的第三场,介绍贵州省“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情况。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集智,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肖震,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叶栋槺,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副领队刘正跃。他们将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下面先请张集智厅长介绍相关情况。
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集智: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贵州“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借此机会,我向大家简要介绍贵州“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有关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十四五”时期,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势头。2024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2971.6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56元,分别较2020年年均增长4.7%、8%,城乡居民收入比收窄至2.8:1。
第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我们始终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深入实施粮油生产能力提升行动,一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单产、油料产能、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四大工程”,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090万亩,广大农技人员积极参与“揭榜挂帅”,把主推品种和高产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157万亩以上,2024年产量达到1146万吨,亩产较2020年提升19.7公斤,连续五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持续推进“菜篮子”产品生产,2024年肉蛋菜产量分别较2020年增加40.2万吨、26.7万吨、625.2万吨,生猪从净调入省转变为净调出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第二,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我们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全面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的监测和帮扶体系,持续巩固提升“3+1”保障水平,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倾斜支持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加快发展,累计帮助67.9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了返贫致贫的风险,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坚持产业就业两手抓,大力实施产业奖补到户,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帮扶车间、公益岗位安置等举措,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330万人以上。脱贫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脱贫地区面貌进一步改善,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2021年以来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和东西部协作考核连续四年获评“好”等次。
第三,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我们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专班化推进12个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62家,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产业集群10个、产业强镇65个,大方天麻、遵义朝天椒、关岭黄牛等14个“贵字号”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山地特色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提升。全省辣椒、刺梨、李子、天麻、薏仁、太子参种植规模全国第一,茶叶、中药材、猕猴桃全国前三位,夏秋蔬菜产业发展成为全国重要主产区。特色农业成为“两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第四,农业科技装备水平迈上新台阶。我们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圆满完成第三次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摸清了农业资源家底,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西南首个粮油试验基地落户贵阳,自主选育的油研2020、威芋5号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十大品种,康农玉8009获评全国重大新品种,遵义朝天椒、大方皱椒跻身全国十大名椒,三穗鸭、关岭牛等16个地方品种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成功克隆优质地方猪种促进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破译关岭牛完整基因组促进精准育种,性控冻精技术母犊出生率超88%,助力肉牛扩群增量。集中攻关农机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改进一批适宜丘陵山区的新农机,工厂化育苗、无人机吊运、智能化作业成为山地农业新场景,农业社会化服务成为联结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关键纽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8%,年均增长3.4个百分点。建成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农药创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1%,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第五,“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我们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实施“两清两改两治理”和卫生家庭建设行动,引导农户清乱堆乱放、清残垣断壁,统筹改造一批卫生厕所和养殖圈舍,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生活垃圾,分散化、小型化、生态化治理生活污水,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和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分别达82.1%、57.9%和93.4%。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开展高额彩礼、滥办酒席等突出问题治理,探索“车不过十、礼不过百”“合约食堂”等一批乡村治理经验,良好家风、纯朴民风、文明乡风在乡村落地生根。“村超”“村BA”“村晚”等村字号品牌活力四射,成为展示多彩贵州文化魅力的新窗口、促进地方发展的新引擎。农民成为了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角,乡村成为既有乡土韵味、又承载诗与远方的理想家园。
第六,深化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我们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围绕基层基础“强双基”,聚焦减负、增收、提质、拓渠、优考,推动人往基层走、政策往基层倾斜;创新完善设施、招强引优、优化用途、灵活重组、瘦身增效、强化服务“六条路径”,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低效资产,全省无经营收益村实现动态清零,村经营收益18.2万元,50万元以上的村有1586个,100万元以上的村有468个。稳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完善宅基地农户资格权保障机制,出台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十条措施”,湄潭、息烽、金沙顺利完成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农村发展活力不断焕发。
展望“十五五”,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前景更加光明。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巩固拓展优势、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三农”新风采。
我就先介绍这些,谢谢!
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龚文静:
下面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要建立统一监测、分类帮扶机制,把民生底线兜牢”。请问贵州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取得什么成效?
谢谢您的提问。防返贫监测帮扶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探索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二是分类精准帮扶。我们坚持开发式和兜底式帮扶相结合,以县为单位梳理帮扶政策措施,结合实际明确政策清单,丰富帮扶措施“工具箱”,对有劳动力的强化就业、产业等帮扶,户均落实帮扶措施3.6项;对无劳动力的采取兜底式帮扶,确保脱贫兜底固若金汤。
三是注重激发内生动力。我们始终把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动力作为重中之重,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大力实施产业奖补到户等政策,重点支持发展联农带农效果好的茶叶、辣椒、肉牛以及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等,累计投入财政衔接和东西部协作资金464亿元发展产业,带动200余万户脱贫户增收。用好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等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大力开展“订单班”“定岗班”培训,培育乡村工匠5700余名,带动就业超过10万人,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激发了脱贫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志气心气底气。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农民日报记者:
据了解,贵州农村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人数在600万人左右,是外出务工大省,请介绍下“十四五”时期全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情况?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肖震:
谢谢您的提问。“十四五”以来,贵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持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力以赴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取得预期成绩。
一是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先后印发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推动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大力实施“六六就业稳岗计划”,坚持稳存量与提质量、省内与省外、线上与线下、重点与兜底相结合,形成有效政策供给,精准推动落实。“十四五”期间,省外务工农村劳动力稳定在600万人左右,累计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73.74万人,累计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6.69万人。多措并举稳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基本盘案例入选2023年中央主题教育整改整治优秀案例。
二是强化省内外就业服务供给。持续加强与广东、浙江、福建等黔籍劳动力相对集中地人社部门的交流互访,在省外建设劳务协作站135个,联动做好省外就业服务。建立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全省建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乡镇(街道)1513个,4219个社区、1.33万个行政村配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零工市场实现县区全覆盖,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
三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技能贵州”行动,实施“贵州技工”“黔菜师傅”“黔灵家政”“黔旅工匠”四项工程,建立10个就业培训联盟,建成69个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按照“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模式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者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成才。“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65.05万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培训75.45万人次,易地搬迁劳动力培训16.6万人次。
下步,我们将在优化就业政策、服务重点群体、支持市场主体、强化服务供给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
我关注到,今年国庆期间,“村超”赛场的广告牌上有一句话叫“中央帮扶暖人心·粤黔协作一家亲”,能否介绍下“十四五”期间中央定点帮扶和东西部协作对贵州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有哪些亮点?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副领队刘正跃:
谢谢您的提问。中央定点帮扶与东西部协作双轮驱动,为贵州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为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注入了持续活力。
目前共有41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贵州51个县(市、区)。41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帮扶县所需,从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帮扶支持贵州,“十四五”期间直接投入帮扶资金38亿元,实施项目4043个,采购或帮助销售贵州农特产品54亿元,为贵州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和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倾情帮助下,贵州经济持续发展,产业发展成效明显,牢牢守住了底线任务,医疗教育等重点民生事业取得突破。
东西部协作方面,自2021年粤黔联姻以来,广东始终将帮扶贵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分内之责,真情实意帮、真金白银投,为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五年来,广东坚持协作帮扶力度不减,截至今年10月份,累计选派10137人次专技人才入驻协作市县帮扶,先后两轮每轮选派221名党政干部常驻贵州帮扶;累计拨付贵州财政援助资金174.15亿元,筹集到位社会捐赠20.97亿元,实施协作项目8173个,引导企业实际投资1338.45亿元,协作共建产业园区99个、打造产业集群11个,预计2025年集群产值突破700亿元;累计帮助96.24万名贵州籍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全部稳在广东、稳在企业、稳在岗位,实现全国43%的跨省务工脱贫人口在广东稳定就业。同时,协作推动“贵品出山·入粤融湾”,帮助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482个、评价“圳品”65个,实现消费帮扶1014.8亿元。
随着贵州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粤黔两省的交流合作已从传统的经贸合作拓展到社会、文化、旅游、生态等多领域,从单向帮扶变为协作共赢,形成全方位互动格局。粤黔东西部协作连续8年走在全国前列,两省的关系就像粤黔协作的标志一样,“手相握·心相连”。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人民网记者:
住房安全保障是“3+1”保障的重要内容,请问“十四五”期间贵州在这方面有哪些提升?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叶栋槺:
谢谢您的提问。“十四五”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贵州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方案》,扎实推进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农村住房安全保障成果持续巩固。“十四五”以来,累计下达中央和省级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23.55亿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11.43万户,有效保障农村低收入群体等六类重点对象住房安全。自2024年起,持续开展192万户脱贫户开展农村住房安全“回头看”,强化部门信息共享,坚持“以人找房”与“以房找人”相结合,及时将新增危房纳入改造,确保“应纳尽纳、应改尽改”。
二是农房建设管理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为加强农村建房管理,规范村民住房建设,2021年,制定印发《贵州省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等部门相继出台《贵州省加强农村房屋建设管理实施方案》《贵州省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农村住房安全保障成果,不断提升抗震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性能,先后编制印发了《农村住房抗震排查技术导则》《农村住房抗震加固技术导则》等技术文件,填补了我省农房抗震加固技术空白。
三是农房和村庄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加强工匠培训,围绕农房质量安全、农房抗震改造等方面,累计培训乡村建筑工匠1万余名,有效提升了农房和村庄建设水平。聚焦农房功能配套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先后遴选实施264个宜居农房建设试点,更新推广应用农村村民住宅建设通用图集751套,完成《贵州省既有农房居住品质提升探索与应用》课题研究,为提升农房建设品质积累了宝贵经验。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中国商报记者: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十四五”期间,贵州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有哪些亮点?
谢谢您的提问。“十四五”期间,贵州锚定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目标,坚持农民主体地位,遵循自然规律、市场规律、产业发展规律,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坚持抓两头带中间,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着力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一是培育主导产业。农业主导产业是发展县域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我们坚持调空间优化布局、调结构增加产出、调方式推动转型,省级主抓茶叶、辣椒、肉牛、中药材、食用菌、刺梨、竹、油茶和酸汤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链。同时,指导县级因地制宜优选2—3个主导产业,推动差异化发展,涌现出都匀毛尖、湄潭茶、三穗鸭、锦屏鹅、赤水竹、江口抹茶、思南红薯等一批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撑明显的主导产业。
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被称为农产品的第二次生命,也是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大潜力。我们整合用好产业融合、农业现代化基金、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等政策,创新农产品加工原料收购短期贷、企业贷款贴息、产值奖补等措施,聚焦主导产业,每年新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省市县共同遴选一批引领型头部企业持续培育,推动延链补链强链,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三大增值文章,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
三是培育“贵”字号精品品牌。我们把品牌强农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编制《贵州省农业品牌建设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品牌建设,累计认证地理标志农产品154个,绿色食品549个,有机产品1608个,培育大方天麻、遵义朝天椒、关岭黄牛、都匀毛尖、遵义红、修文猕猴桃、麻江蓝莓、雷山银球茶、黔北麻羊、三穗鸭、兴仁薏仁米、威宁苦荞、织金竹荪、赤水金钗石斛等14个全国农业品牌精品,数量排全国第四、西南第一。“贵州绿色农产品·吃出健康好味道”正持续深入人心。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先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会后与省农业农村厅联系作进一步采访。
谢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